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乐于助人、孝老爱亲,有的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守信重诺,他们中的佼佼者,我们称为道德模范。今年,按照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的原则,经过严格规范评选程序,有58名优秀代表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65名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隐姓埋名三十载、带领科技人员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老专家黄旭华、带领群众致富的“当代愚公”黄大发、投身公益事业的人民艺术家田华,还有已经去世的:以身许国的知识分子黄大年、人民的好公仆廖俊波等等,都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值得永远学习铭记。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故事,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三位。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大会的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会见。“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也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全国道德模范温金娥孝老爱亲的事迹令人动容。
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大家庭,却有着不太普通的关系,两位老人并不是温金娥夫妻俩的父母,而是温金娥前夫的父母。2007年,温金娥的丈夫不幸因公殉职,留下5岁的儿子和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那段时间特别伤心难过”,温金娥说:“伤心期难过期还没有过,我公公开始身体不好了,如果这个时候我再离开这个家,那他们两个老人家以后的日子,真的不知道怎么过了”。
公公身患膀胱癌,婆婆也体弱多病,他们的女儿在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太好。温金娥决定继续赡养公婆,照顾他们一辈子。
温金娥的公公患膀胱癌做了三次手术,每次做完手术后,连续八周都要做化疗,每三个月要去住院,大概半个月左右要去医院检查一次。看到温金娥一个人背负这么沉重的负担,有好心的同事劝温金娥重组家庭。而温金娥坚持带着前公公婆婆一起生活的要求,让几次介绍都没有了下文,直到汤云辉的出现。“我们还是挺有缘分的,我觉得他跟我(前)公公婆婆也特别有缘,跟我(前)公公婆婆也挺聊得来的”,温金娥说。
2009年,温金娥带着前公公婆婆和儿子,汤云辉带着女儿,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新家庭。和睦的家庭、亲人的关爱,公公历经八年治疗,逐渐好转,2014年到现在再没复发。老两口的身体好了,每天把家务事操持得井井有条。
温金娥对现在的公公也非常孝顺,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一家人聚餐也一定要把公公接过来。温金娥说:“虽然那么多年经历了很多难关,但是我觉得我们家里面,每个人他都能够互相地为对方着想,可以说他们的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相互关爱、互相体谅、包容理解,温金娥的家庭充满着朴素的爱。
全国道德模范中,还有的人,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把自己的爱传递给身边的人。
坐着轮椅的孟招才老人几年前因为血管病截肢,虽然住在一楼,几级台阶可把他和老伴儿难住了,要下楼,就需要这两位春雨志愿者的帮助。
春雨志愿服务队,是2009年刘玉杰组织成立的。“我们小区是老旧小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特别是空巢老人多,我们就是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刘玉杰说。
老小区没有物业,老人们又比较多,少不了有点这事那事没人帮忙,刘玉杰想成立志愿服务团队,为老人和残疾人做点事儿。不过,刘玉杰今年已经63岁。而且,她行动其实也不方便。
2000年初,刘玉杰才45岁,她突然颈椎错位高位截瘫,“这个时候我只能求助于我们的邻居。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别人帮的我,把我抬下来的。人要报恩,有感恩的心,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了,你是不是应该去帮助别人”,刘玉杰说。
自己经历了一次磨难,重新站起来后,帮助别人就成为了刘玉杰的事业。
每月有一次理发日:老人们出门不方便,志愿者就在小区里帮他们免费理发。子女们不在身边,平时有点什么急事儿,老人们也能指望刘玉杰和她的春雨志愿者们。
换煤气,水管漏水关不上了,需要买什么有时候买不了,老人们就给他们打电话,他们都给帮忙。小区的老人们说起刘玉杰,都要竖起大拇指。
刘玉杰这样的道德模范,帮助别人,传递大爱。在全国道德模范中,还有的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职业的力量,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早上8点20,手术室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台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接受手术的,是一名14岁的男孩刘林,之前,他由于圆锥角膜破裂、水肿,导致左眼失明。手术持续了1小时20分。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介绍:
如果按照传统角膜移植给刘林移植角膜的话,会排斥反应,如果他一辈子活到80岁的话,至少还要换六七次。这对他来说很不幸,负担会很重。现在(姚氏法)手术很成功,就意味着他一辈子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原则上只要一次移植终身就受益了。
幸运的刘林不会再受排斥反应的困扰,他不知道的是,为了解决排斥反应这个难题,全世界眼科医生付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留学的姚玉峰破解了排斥反应发生的机理。“排斥反应最根本的对象是叫内皮层,理论上就出现一个假设,那我把病人自己的内皮层如果给保留的话,把人家的角膜移植上去的话,那就不会排斥,因为自己不会对自己产生攻击”,姚玉峰说。
理论是明白了,可如何操作,又是一个大难题。昼思夜想、毫无成果,就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姚玉峰看到了曙光:“敲那个水煮蛋,结果就裂成一条缝,这个缝一剥了以后,就剥出一个小口子来,结果完整的蛋衣露出来了。当我看到这个结构的时候,我突然醒悟过来,就是说蛋壳跟蛋衣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角膜的前面的四层跟最后一层内皮层这样的关系。”
虽说结构类似,但是,人的眼角膜厚度不到0.5毫米,要保留的厚度更是不到6微米,连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要实现这么精细的操作,没有合适的工具是不行的。
在给刘林的手术中,姚玉峰使用的手术器械,姚氏钩镊和相关配套器械,就是他发明的手术工具,也是“姚氏法”得以成功的关键。
术后第一天,刘林的左眼就恢复了光明。
20多年来,有将近3万名像刘林这样的患者,经姚玉峰的手术,重见光明。姚玉峰的这套方法,成为世界角膜移植进步史中重要的一笔,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欧洲、印度等地。
姚玉峰的名气很快传了出去,患者天南海北慕名而来。“他跟护士有一个约法三章的,就是必须要给他们加号”,“饭没有吃,吃不上,都要给他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士长钱小玫说。
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万角膜病人,角膜病盲人达到300万。即使已经超负荷工作,姚玉峰觉得不够。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邵逸夫医院的支持下,姚玉峰开办学习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普及“姚氏法”,并分享各种角膜病的诊疗方法,帮助基层医生构建知识基础,了解国际进展,掌握诊治技能。
浙江宁波市眼科医院的医生文丰在2010年参加培训时接触到“姚氏法”。掌握“姚氏法”之后,他开始应用于临床。通过培训,“姚氏法角膜移植”成为眼科医生共享的先进技术。有一万五千多名角膜病盲人受益于当地的“姚氏法”技术。
浙江余姚马渚镇卫生院眼科医生朱佰传,以往遇到一些眼科问题解决不了,病人只好转诊,参加过几次学习班后,现在,朱医生也能从容应对了。他说:“通过姚教授在课堂上讲,怎么去观察细节,怎么去用这个逻辑关系,怎样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怎么去用药,这样对我们就有很大帮助。”
朱医生快速获得了角膜病诊疗的知识,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他不知道的是,姚玉峰在繁忙的门诊、手术、科学研究之外,挤压休息的时间,总结案例,整理课件,才能在学习班以最高的效率向他们传授这些经验和思维方式,而姚玉峰常常要在凌晨两点之后才能休息。
姚玉峰的默默付出没有白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冰鸿说:“以前我们认为比较简单的细菌真菌他们会转过来,但现在的话,就很少了。为什么?我们说学习班的效果还是非常非常好的,都普及到了,他们已经都会自己处理了,就不转过来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临床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当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他带领整个眼科学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58名全国道德模范,他们都是我们的道德标杆,他们来自于我们身边,也正因为这样,才有更强的示范作用,成为大家随处可见、随时能学的榜样,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氛围,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觉得不错?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