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
争议
颇多。
摘得金棕榈大奖的
《我是布莱克》
;
年纪轻轻就捧走评审团大奖的戛纳亲儿子
兰兰
。
都遭到吃瓜群众的非议。
但有一个人得奖,大家都乖乖闭嘴了——
他就是罗马尼亚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
蒙吉作品少而精,却称得上是
教科书典范
。
这次他在戛纳获得了
最佳导演
。
获奖作品是——
《毕业会考》
熟悉蒙吉的都知道,
金棕榈、最佳编剧
,他都已经收入囊中了。
这个最佳导演算是填补他的戛纳空白。
不过,在今年不景气的戛纳作品中,《毕业会考》相比其他作品要完善许多。
所以,有人会说,
这才是该拿金棕榈的片子
。
新片依然延续了导演稳健、娴熟的个人风格。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该片的
剧本
天衣无缝,堪称教科书级别。
男主角
罗密欧·阿尔迪亚是住在小山城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名医生。
他有一个
学霸女儿
。
他一直有一个执念——
女儿一到18岁,就让她出国念书。
女儿也一直按照父亲所规划的道路前进。
成绩优异的她已经拿到了两家英国大学的奖学金,即将飞出国门。
只需要再通过
毕业会考
就可以了。
毕业会考
是指检验学生是否有通过学校课程毕业水平所进行的统一考试。
题目都是基础
知识,通过了就有毕业资格。
本来对于学霸来说就是so easy 的过场,却节外生枝——
在
首场笔试的前一天,
女儿在校门口遭到
强奸
。
情绪受到打击,这直接影响了女儿的考试发挥水平。
这对一直梦想女儿出国的父亲来说,简直晴天霹雳。
而后,他开始了
托关系、找人情
之路。
导演用一个毕业会考的母题,
层层抽丝剥茧,剥出了一个罗马尼亚众生相。
将其容纳于127分钟的影像中,可见其功力。
蒙吉的这种功力用最直接的三个字描述就是——
稳准狠。
我们先说
稳
。
整部影片是冷色调。
还是导演擅长的
手持长镜头叙事。
主角们的情绪都藏在
内敛密集的台词之下。
再说
准
。
导演由一个高考事件,牵扯出整个罗马尼亚灰暗的众生相。
层层推进
。
女儿有升学压力。
升学压力导致父亲奔走,托关系,走后门。
为了托关系,父亲许诺给领导优先的移植肝脏源。
领导为续命,回馈给当医生的父亲红包。
这种稳健的准度,就达到了
狠
的效果。
其实当我们看这部影片时,你会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窝草,这确定不是抄袭我们天朝的素材?
升学压力、走后门、医生收红包、官场腐败、父母婚姻破裂影响孩子,这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啊。
影片完全可以直接搬到中国,毫无违和感。
这每一个都是我们的痛点。
一个中年
父亲,作为
91年归国的罗马尼亚中产阶级,深知这个国家的灰暗。
他将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女儿身上。
忍着分别之痛,也坚决不让女儿留下。
出国不仅是学业有成,更是在艰难世道下的无奈之举,是出路。
在这部电影中,父亲对女儿的掌控已经超越了普通家庭式的约束。
它已经上升到了
对整个国家的失望
。
导演蒙吉曾说——
父亲这样的角色的确是千千万万罗马尼亚那一代人的缩影。
他们其中有坚守公平的,但最终被时代抛弃,比如女儿的母亲。
也有慢慢被磨合得圆滑,只能深夜一个人躲
在树丛里痛哭的,比如父亲。
如今这个国家的这一代人,每日忙碌奔走,已经不是为了培养下一代了。
他们是
努力让下一代逃离这里
。
然而
越是挣扎,越是困于其中
。
女儿的毕业会考,是她,是父亲,是整个个国家
残忍的成人仪式。
影片结尾,女儿告知父亲,自己并没有按照父亲安排的那样,在卷子上做标记来投机取巧,获得高分。
她只是哭了,监考老师让她多答了一会儿。
一瞬间,父亲多日的焦虑、奔走都成了徒劳。
但整个世界却好像明朗了一些。
整部电影
格局相当工整。
但相比导演的成名之作《四月三周两天》,没有那么锋利。
却也是
难得少见的佳作
。
重点是,
一样的素材,人家拍出了什么,我们拍出了什么。
这片子居然不是我们拍出来的,好羞耻。
PS: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穿越,你们这次都看到了么!
一个zan=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羞耻起来
。
欢迎在评论下方调戏派爷,跟着派爷有肉吃。
更多见解可在文章下方即时评论。
更多精彩,点击查看往期
▼
▶
这部烂片骂的人很多,我却看哭了。
▶
毫无疑问,湄公河行动是今年最炸裂的国产片。
▶
这部高达9.4分的神剧,必须刷爆你朋友圈。
▶
一言不合就开啪的神剧,出自俄罗斯。
▶
史上最辣眼睛的R级动画,三俗程度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