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1点在老秘书视频号和大家聊聊《如何找到生命中的贵人,实现人生逆袭?》。
大家可以提前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本次免费公开直播。
中国有句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哪些人会被称作“老科长”呢?
就是那些跟“营盘”一起被钢铁铸就的人,在单位里“看遍你来我往,知尽宿怨是非”,年龄大、资历深,却总也得不到不提拔。
体制内的老科长,都是哪些人
他们在单位里干活最卖力、吃苦最大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偷奸耍滑。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几乎从不主动向组织提要求,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工作岗位(是否心甘情愿不好说)。
他们是单位“大厦”的“地基”,是绝对的“业绩担当”。
他们最擅长的绝非兢兢业业干工作,而是阿谀奉承拍马屁,油头滑脑,左右逢源,对上哄得领导舒舒服服,对下拍得同事嘻嘻哈哈,在单位里他们是具亲和力的“摆设”。
评先评优没有他,他闹;年底奖金发少了,他也闹;报销票据打回来,他还闹;最不招人待见的是,不管谁提拔,只要不是他,就要在推荐评价表上划“叉叉”,非得把人家的好事搞黄了不可。
所以领导视其为“眼中钉”,同事视其为“肉中刺”,无不欲除之而后快,但总是挥之不去,也就只好敬而远之。
为啥这些老科长们总提不起来
在体制内生存,眼睛不能只盯着提得快的“榜样”看,还得认真从这些提不动的“老科长”身上吸取些经验教训、引以为戒。
“老黄牛”型的科长们,往往不太善于和领导“联络感情”“表达诉求”,他们不是没想法,而是不太好意思说,或者缺乏和领导深度交流、拉近距离的能力。
他们唯一懂的,就是老老实实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工作。所以才像一头老黄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长此以往,老黄牛就真的成了单位里的“主力”,但是请注意,这个“主力”是打了引号的。
领导们一般不会把最重要、最核心、最关切的工作交给这部分老黄牛做,因为他们不懂得揣摩领导意图,还不愿和领导走近点儿虚心“讨教”。
所以事儿很难办到领导心里去,时间长了, 容易被领导盖上“难当大任”的印章,顺手晾在一边不闻不问。
市委办就有这么一位老科长,“镇守”综合科十多年,材料过硬,文风扎实,是位名副其实的“老笔杆子”,曾经服务过两任市委书记、三任市委副书记,身边的同事也难免要为他鸣冤叫屈。
按理说服务过这么多任主要领导,不提拔有点说不过去吧,可他老人家就是这么硬生生地原地踏步十多年。
有一次,分管材料的市委副秘书长审定完刚出炉的市委全委会报告之后,当面吩咐这位老科长,“下午把材料送去给书记过目”。
你们猜他老人家怎么说的?“还是领导你去吧,我一个科长直接去送不合适”。
身边的同事错愕良久之后才忽觉“案子终于破了”,这不就是没人提拔他的原因么?
领导给他创造机会,在书记面前露脸,他居然不去,而且理由中还透露着“嫌弃领导”的意思。别人争着抢着去给书记送材料都还没机会,他老先生倒好,送到眼前的机会居然不要。
怎么说呢,
老黄牛的老实,不是胆量不够,就是悟性不够,总之是缺乏主动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跟老黄牛的真老实相比,老油条的缺点就在于很不老实。
他们这种不老实直接表现在见困难就躲、见好处就上。
老油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面对困难,他们“躲”得很“含蓄”;面对好处,他们“要”得很“委婉”;总之,就是“你知道我在耍滑头,但就是挑不出毛病”。
不止这些!他们还擅长巴结领导、讨好同事,能够在恰当的时候用小恩小惠、溜须拍马,把大家哄得发自内心地来一句,“哎,他就这么个人,就由着他滑头吧”。
知道为啥老油条提拔不了吗?就在于这句“由着他滑头吧”。
领导不傻,不要以为老油条们会巴结、会奉承就一定能得到领导的赏识,领导们永远知道自己最应该倚重的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只会巴结奉承,一到卖命的时候就溜了,这哪行?
一位信访局的老科长,53岁了,据说他手上送走了5任信访局长,年龄不可谓不大,资历不可谓不老。
他年龄这么大了,即便提拔不了,解决个待遇总行吧,领导为什么不关心关心?答案就是:太皮。
所谓皮,即咬不动、扯不断,弹力极好,韧性极佳,这样的人在单位上可谓油盐不进、水米不沾,据说接访任务重的时候,他老人家故意和上访群众吵架,搞得领导顾及影响,让他一边儿歇着;后来反复多次、故伎重演,干脆就彻底摆脱接访任务了。
不过我可以肯定,他很快乐,为啥,因为他自己也不想提拔,只求少干点活,多想点福,安安稳稳熬到退休。很显然,目的达到了。
所以,
老油条的命门在于“不担当”,因此就绝不会被领导所倚重,也绝不会在提拔之列。
主人翁是市民政局的党政办主任(正科级),退伍军官,享受副团待遇,听说他在市里还有不少人脉,但就活生生地守着党政办主任职位16年。
和他打过交道的都知道,特别难沟通,难到什么程度呢,市委办秘书科的同志打电话跟他催一份民政局年度工作总结,这位老兄可能枪药吃多了,直接怼一句“我写不出来,你跟局长要吧”。
后来才知道,这家伙不是一般的牛,他觉得给他的工作多了干不了,当着局长面就敢把工作布置给其他科长;
他觉得下乡补助领少了,就拍桌子和领导吵架,成功多领200块;
他觉得领导不应该提拔一位和他不对付的科长,就在公示期间写举报信到纪委,死活把人家拖下来了。
总之,
这种老刺头就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最关键的是别人还看不见读秒,不知道他“引爆点”在哪里,所以就只好敬而远之。
这种老刺头多半是“怄气”所致。诉求得不到满足,就把气撒在领导、同事和群众身上。
比如刚才这位,据说就是转业的时候没给他副处实职而给了正科实职,一直耿耿于怀,整天拉着一副“上坟”的脸上班,恶心别人,也膈应自己。
这种老刺头,别说提拔了,让他一直守着科长的位置,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领导背地里恨得咬牙切齿,不知道多少次想给他“捋”了,但想想“精神病发作”不是好玩儿的,也只好洒泪作罢。
老科长不易,且行且珍惜
上面三种“老科长”,实际上是走了极端,咱们往回再倒腾两步,说不定就走到合适的位置了。
当然要踏实,不踏实你就沉不下心来,做事浮躁,难当大任、难成大器。
但反过来,太踏实了也不行,如果你还有当
“将军”的心思,那就要经常从“士兵”模式走出来看看,在人际关系上稍微花点心思,提高些情商,这样才能不做一辈子老黄牛。
当然要灵活,但要看什么事,机关里居心叵测者有之,难免人家不会冲着你老实,就算计你、给你挖坑。
比如,不该你干的活落到你头上,该你得的嘉奖进了别人口袋,明明不是你的错却硬是把你拉去背锅,等等。
要想不当冤大头,就得适当地耍一耍滑头,只有具备一点“躲”和“要”的油条基本功,才能做到“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