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只有故事,没有答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全世界会玩的人,都来广东过年了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今年春节档破影史纪录的最高分电影,为何是它?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最懂省钱的年轻人,瞄上了去澳门“0元游”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尺度

每次电话一响,我就感觉要窒息

尺度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6-24 23:03

正文



专栏 城市异类 - 「 抗拒接电话的年轻人」


城市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电话一响就感觉空气忽然凝固,长期性手机静音,间歇性来电接听。 网络上的表情巨人,现实里的社交矮子。


今天,带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

今夜分享人

细细、BBA、lili


一首舒服的歌


尺度曾经发过一篇热文:《后来,我们都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在留言评论区,有个读者发了一句村上春树的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许情绪化。”

其实,我们早就开始学会不动声色了,从抗拒打电话开始。

自从有了微信,那些我们不想被人看到的情绪,就藏在了文字和表情包的背后。

信息之间的停顿喘息,成了我们情绪的保护壳。我们也开始害怕那些,不可以有停顿的社交方式。

只要能不见面,就尽量发电邮;能用文字就不发语音;能用微信语音就不打电话。

我们对自己说,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于是我们开始讨厌电话。


Part 1.

我想每次出现在世界面前,都是妥帖得体的那个自己

文 / 细细


上班之后,最害怕的那一类客户,就是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发语音通话过来的人。

“不好意思,刚刚在开会没接到。”

事后我总会补上这一句。

实际上,我只是在电话这头,焦躁地等着那边呼叫结束。再等自己沉淀好了心情,酝酿了足够久,才会回拨过去。

更多的时候,对方总会礼貌地问一句:“这个事我们电话聊一下?”

其实明明没什么事,但我还是会说:“好的,我十五分钟之后打给你。”

明明躲不掉,但至少十五分钟的喘息,还是会想要。

经过一天的电话轰炸,下班最想干的事,就是找个地方躲起来让全世界都找不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直觉得,生活里有两个我。

社交网络上的我,活跃得像个假号,随手在微信抖的一个机灵,都可能让一个陌生人觉得,这个妹子实在太有趣了。


不过熟悉我的人知道,不管是见面还是电话里的那个我,会是另外一副不知所措的面孔。

我也并不是社恐,只是不爱打电话,不爱见面,害怕的一切突如其来,进入没有防备的状态而已。

这种感受,就像另一个朋友对我说的:

“我希望我每次出现在世界的面前,永远是期待变成的,妥帖得体的那个自己。”




Part 2.

在无数次找话题失败之后,我选择按掉了女友的电话

文 / BBA


刚开始和女友异地的时候,我们互相约好,每天都能打个电话聊聊天。

一开始每天都会视频,躺在床上举着手机,看着对方的脸傻笑。

可惜爱情持久,可聊的话题并不持久,想念再深的两个异地的人,也总有找不到话题的时候。

有时我们互相哈哈一笑之后,就开始一起沉默。

在这段感情里,我一直是主导节奏的那个人。但我看到视频里面,自己因为没话说的尴尬表情,我更加替自己尴尬。

忘记是谁先起的头,我们日常联系改成了语音通话,但“找话题”这个任务一直压在了我身上。

异地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好像打了两份工:白天绞尽脑汁找选题,晚上绞尽脑汁和女友找话题。

越想吃力地说点什么,越是不知道说什么。忘记是哪次略显冷场地通话,女朋友慢悠悠地说了一句:

“你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喜欢我了?”

我那一瞬间感觉,自己被某个东西压垮了。


语音通话这件事,从最初的渴望变成抗拒,最后我甚至开始害怕。每一次的沉默,都会变成两个人激情不在的证明。

其实我也并不是真的没话说:“我今晚加班好累啊,不如我们先睡吧。”

但我不敢这么说,异地恋的脆弱纽带,可以让一段看似敷衍的通话,被看作是“不够想她”的表现。

作为一个靠谱的男友,我需要源源不断地开启话题,让我们的通话延续半小时以上,以显得我们的恋情坚不可摧。

某天晚上心情不好,微信上如期显现了女友拨过来的语音通话,这次我下意识地按掉了。她再拨来,我再按掉,直到很晚我无可奈何地接了。

“你都开始挂我电话了是吧。”她说。但这句话点燃了我,那晚我在电话里冲她大喊大叫。


讽刺的是,那也许是几个月来,我最真实的一次情绪表露。

那件事之后我经常会自责,为什么对身边最亲密的人,我们偏偏要把情绪藏的更深。

记得最早和女友的那次视频通话,两个人都是那么纯粹:

“我想你了,就想听听你的声音,说什么都可以。”




Part 3.

我一直努力在过一种,弃用电话通讯录的生活

文 / lili


自从前两年手机丢了之后,一起不见的,还有那个超过 200 人的电话通讯录。

之后用了新手机,我也没有刻意去存号码。其实从很早开始,我的日常通讯早就搬到微信了。

神奇的是,我的生活并没有严重困扰,打电话进来的永远是家人,而他们的号码我都记得。

有次我妈问我:“你手机里干嘛不存我的电话?”


我很义正言辞地告诉她:“当然不行!通讯录被小偷看到了怎么办?”

我有足够自洽的理由,说服自己弃用手机通讯录,甚至逃避打电话。我以为可以一直避开这件事,直到我去了广告公司。

每一个客户几乎都会对我说:“待会我们语音通话聊?”

很明显,我没有说不的权力。

我没能躲过电话,微信也不是避风的港湾,只不过是话费变成了流量。


我开始乖乖地在手机上,重新挨个备注上重要人物的名字。闲置了两年的电话通讯录,又在我的手机里复活了。

每次听到突然响起的铃声,都会让我更加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抗拒电话这件事。

因为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就可以猜到那些来电背后会是这样的内容:“

“项目又有问题了,赶紧回来加班!”

“这个破方案你怎么做的?”。

总之,没有人会特意给你打一通电话,只是为了温柔地问候你:


“你今天过得好吗?”

以前我们也有过不同的生活:动辄三四个小时的电话粥,把无聊的、琐碎的日常讲上好几遍。

哪怕是害怕打电话,像这样的日子依然会很怀念。

只是不知道,现在该把电话粥份额分给生活里的谁。



At last

《一起孤独》的作者 Sherry Turkle 有一个观点:

我们的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使我们正在慢慢丧失一些基本的交流能力。

短信的碎片化交流,让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编辑,这给了我们安全感,也拿走了我们用交谈来真正理解彼此的能力。

无论是社恐,还是电话恐惧的我们,其实心里都很清楚:

维系感情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可以看到对方的样子,听到对方声音的真实社交。

我们也不是不有趣,不会社交,只是不那么习惯打电话而已。


而害怕打电话的,也不仅仅是你一个人。


腾讯手机管家 最近就做了一件非常温柔的事,他们细心地关怀到了有来电恐惧的我们。

他们做了一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