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呙中校
社会现象不像物理、化学现象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对应机理,往往都是多种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各种解释都是事后溯因,能自成一说,却也都难以重复验证。
不能免俗,我曾经把这个特区的成功归功于“四大红利”——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资本主义新浪潮的全球化红利、中国庞大剩余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入门券的香港红利。这四大红利也是从外部机制上归纳而已,
如果进一步深入内部探寻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从常识出发。
是些什么常识呢?
最基础的常识当然是人都有强烈生存的动机,都有生活得幸福美好的愿望。
正因为这个基本的动机和愿望,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才得以创造那么辉煌的文明,那些璀璨的科技。这是关于人性和生命的常识,从这个常识出发,就是要让人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美好。
南方的春天也是从这个常识发端。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时,解决偷渡逃港潮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广东正经历最严重的偷渡外逃潮,偷渡人数在高峰时期能达到每月两三万人。为此,习仲勋多次到边境实地考察,看到那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时很难受,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没有什么能挡住广东人求生存的欲望,也没有什么可以挡住中国人赚钱致富的愿望。
这个常识是当时改革的背景,也是改革的原动力。那一代改革者,就是从这个常识出发,推动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当然,当时中国社会的“常识”是计划经济思想主导的一些观念——“大锅饭”、“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俗称“一大三铁”)、平均主义等等。多少年来,这些社会性建构的常识与基本常识之间的张力,逐步逼向一个历史的临界点,促成1978年的思想大解放,
乃至以一种常识去破除另一种“常识”,
这就是改革的本义。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启动。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被誉为“改革先锋”、“敢于吃螃蟹的人”,名至实归,因为他当时在蛇口率先破除了一系列的所谓“常识”——要有契约精神,讲规则;要有时间观念,讲究经济效益;要有激励机制,多劳多得……
对于这些,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这些都是常识啊。但是他们不知道,当时的推动有多难。为了给工人奖励4分钱,袁庚为此惊动了中央。为了激发工人积极性,提高建设效率,1979年10月,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每日工作定额为运送55车泥,完成定额每车奖励2分钱,超过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但这个政策被一些人认为是“滥发奖金”而被叫停。最终在中央支持下才得以贯彻下去。
类似的争议与观念冲突在当时还有很多,最典型者莫过于1988年由北京专家与蛇口青年对话而引起的“蛇口风波”。北京来的专家在发言中提到,有个别人来特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别人创造的财富中捞一把,这就是极少数淘金者,特区不欢迎这样的淘金者。而蛇口青年认为,“淘金者”赚钱,没有触犯法律,无所谓过错,“淘金者”来蛇口的直接动机是赚钱,但客观上也为蛇口建设出了力,“淘金者”并没有什么不好。
曲啸(北京专家)打断了这位青年道:
你认为你现在做的一切和你个人的价值都只属于你个人的吗?
蛇口青年:
为什么工作?第一是为生存,这是五个基本需要的最低层次;第二是安全;第三……首先是为生存我得干活,就是这样。有些时候我觉得中国有些东西,挺虚的而且挺伪的,加起来就是挺虚伪的。
在深圳蛇口招商局大厦九楼一间会议室里,青年思想教育家曲啸(左一)、李燕杰(左二)、彭清一(左三)与蛇口青年的即兴对话, 竟演变成搅动中国的“蛇口风波”(资料图)。
蛇口青年说出的不过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常识。
但这个常识去突破另一个“常识”,却在当时能引发一场全国性风波,
要知道当时可没有网络。但不管外界怎么看,一个事实是,在一系列改革推动下蛇口工业区一片欣欣向荣,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当时中央理论界一位大佬专门过来考察,对袁庚说:“你们搞的还是社会主义吗?”袁庚回答说:可以去问老百姓,
如果你跟他们说这是社会主义,他们会说社会主义好;你说这是资本主义,他们会说资本主义好。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
几天前的纪念大会上领导人也如此说。
从人性的常识出发,发现人,尊重人,这是改革的原点,已经影响至全中国,其宏大意义在这里不必多说,却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内涵与特质。尽管生活压力是现实的,工作节奏是紧张的,但相比而言,在这里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有了更多自我表达空间和自我实现可能。因此,不管外面如何看,有意无意中很多人还是愿意来这里闯荡,不知不觉中很多人也喜欢上这里,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做回了自己。
理解过去,要从常识出发,把握未来,也要从常识出发。未来的改革要突破舒适区,避免路径依赖,也就需要破除“常识”的勇气;真正的创新也是基于人性的常识,通过要素的重新组合来满足人性的欲望。这也是市场的常识。
从真实的市场需求出发,也就是发现最深层人性的过程。
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腾讯的微信、阿里巴巴的“双十节”,这些成功的产品无论是在整体设计,还是在细节体验上都是在洞悉人性后发现,去发现最深层的欲望,然后去满足它。
改革,创新,无非如此。这个时代,有着太多精巧的知识,也不乏宏大的理论。常识,反而是种稀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