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都市报  ·  青岛小哥黄晓明,突然发文:圆梦! ·  15 小时前  
Vlinkage  ·  Vlinkage指数 | 2月9日剧综网播指数 ·  2 天前  
煮娱星球  ·  榜妹热线 ... ·  2 天前  
第1眼新闻  ·  亚洲首部!《哪吒2》再创历史! ·  3 天前  
第1眼新闻  ·  亚洲首部!《哪吒2》再创历史! ·  3 天前  
偶俚张家港  ·  张兰、汪小菲抖音账号,无限期封禁 ·  4 天前  
偶俚张家港  ·  张兰、汪小菲抖音账号,无限期封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观点丨黄奇帆:关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思考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8-29 17:27

正文

8月21日,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办。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要把准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以推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内容来源:城市中国网

作者:黄奇帆


很高兴受邀参加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主论坛活动。这次论坛,聚焦 “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主题,激荡思想,碰撞智慧,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程。借此机会,我愿与大家分享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


01

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 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管理 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重意义:


一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病”。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起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优化升级,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全面创新,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三是创造高品质生活。

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时反馈和随时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等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还可以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向是无可争辩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02

智慧城市的关键词


我理解,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智慧”,二是“城市”。


“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新型城镇化规律,完善城市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治理体系,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离开“城市”谈“智慧”,寄望于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智慧”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精气神。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照猫画虎、低水平重复。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03

结构性平衡


首先,从基础性根本性层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土地房屋物、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就业岗位等五个方面的要素供给上,按照 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 的思路,做好五个方面的结构性平衡。


第一,城市功能定位的平衡。

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依托城市群来发展。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代表着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方向。


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二是大中小城市规模协调,相邻等级城市人口比例大多在1:5以内,最高不超过1:10;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各城市之间交通便捷、信讯畅通;四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优势互补。


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总之,要科学设定城市定位,彰显特色、有机联动、协调发展,决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第二,人口供给的平衡。

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 以人为本 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 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


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一般来说,城镇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一生工作近40年。农民工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45岁就会不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2个来月,两者加起来,1/3+1/6=1/2,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70%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60%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民工的人口红利50%的浪费是重要原因。


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第三,土地房屋的供应平衡。

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 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 。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公里。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体在40平方米左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


在城市土地房屋资源配置中,如果大手大脚,房地产总量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则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畸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基本面需求的“度”。


第四,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平衡。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这里面,也有一些比例关系。


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再如,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0.3吨,产生0.25吨污水和1公斤垃圾,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市基本运行需求,这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


第五,产业布局的平衡。

产业集聚,人口才能聚集,政府才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做好两个平衡: 一是就业总量平衡。 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人需要就业,城市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并适度超前布局,这样城市才有活力。 二是结构平衡, 就是城市的一、二、三产业之间要保持平衡,上中下游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要平衡,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求。做好了这两个平衡,智慧城市建设所倚赖的创新才会有雄厚的产业根基,智慧城市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述五个方面,是城市建设的ABC,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对智慧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大智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锦上添花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就是以城市要素供给有效、结构平衡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用有效供给的策略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效率和活力。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 智慧感知、反应、调控 能力,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4

抓住关键点


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还务必要把握其内在逻辑规律,抓住五个关键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全球70多亿人口已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了 人与人跨时空的即时互联 ,这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 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连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


智慧城市正是以此为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科学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慧”融合,否则,很难有大的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