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当万历十五年成为一个形容词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1-20 07:56

正文

万历十五年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却因为黄仁宇的一本书成为了一种现象的代名词。今天是美国新总统就职的日子,有人就会说美国将会迎来其的“万历十五年”时刻,而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十年后,重新读这本书,又从中体会到这本书写的不止是历史上帝国的兴衰,商业上说的大企业病,也有类似万历十五年的大明朝的地方。


当试图解决问题的制度以及靠这个制度为生的人成为了更大的问题,这是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关于怎么定义“万历十五年”时刻的最精准的检测手段。对于大明朝,指的是道德高于法律的执政纲领以及在实践中只懂得辩是非的文官集团。而对于已经占据了市场中最有油水的那块蛋糕的大企业,则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最具话语权的业务部门。


然而这只是一个表象,一个症状而非病因。看万历十五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的角色无论哪一个,都应了那句俗话,”人无远忧,必有近虑“。大明朝的目标只是让百姓在荒年不冻死饿死,在丰年能吃饱。围绕着这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目标而搭建的制度,必然导致技术的问题不看重,而若是你连这么一个低的目标都达不到,那么一定是你的道德问题了。书中反复提到人都有阳的和阴的一面,也指出通过礼仪和道德的教化去调节人的自私与合作的两种冲动是多么的不切实际。(说申行之)现代社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解决方法是通过确立一个大的目标,让人们以为在臣服于自己私欲的同时无意的推动团体的进步。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觉得自己是为了一个道德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这个人的工作效率会显著的提升。这很好理解,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想着自己的得失成败,忘我的境界会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我们也许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当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会轻易的放弃或者喊累。然而如果唯一的目标躺着就能摸着,如果评价的时候看得不是你摘了几颗果子,而是看你摘的是谁家的果子,摘果子的姿势,那么即使将上述的这些千百遍的表演为道德,那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道德的对人的影响力只能来自于自身的要求。而评价道德需要的是超越一个个由具体的仪式和规矩定义的“道德部落”的通用货币。能够在不同亚文化群落间通吃的只有“效用”,也就是你能够给予对方的心流体验和知识。道德要求我们注重事实,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同样的要求,同时警惕带有偏见的公平。权利不是好的论据,但却能终止辩论,同时埋下日后反抗的种子。(说张居正)面对道德争议,首先要听的是道德直觉,但不要完全照办。(评海瑞)


既然没有一个大的远的目标,但目标又总是要有的,那就只有去定那些小的目标,去关注细节上的改进,从存量中去做减法。这就在事实上制约了从零到一式的创新,即限制了公司的转型,也使得争执变得琐碎和低俗,使得不同的党派变得水火不容,为了须弥小事弄得整个舞台一地鸡毛。


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再结合我最近读的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我在想,若是现代的读者穿越到万历十五年,不要说能否扭转乾坤,这个目标太不且实际。我们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你能够给那个时代的人讲清楚这本书的内容吗?告诉他们不止大明朝药丸,取代了大明朝的不管哪个圣主,都躲不开相似的宿命。


这么做不止是为了做精神上的体操,还有些实际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做一个大项目之前,先能召集所有相关的参与者,头脑风暴式的想想这个项目什么时候会遇到“万历十五年时刻”,为什么会遇到,是怎样一步步走到失败或者静滞的状态的。我们若是假想了一个场景,又明确的去问,那么那些潜在的怀疑者就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明知不那么受欢迎的反对意见,而要回答为什么失败,我们需要更多的动用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变得更具创造力,想出之前想不出的点子。而通过在可能走向失败的路旁提前数好灯塔,可以避免浪费,集中火力去攻坚最有可能的方向。这也是我觉得如果穿越会万历十五年,讲清楚失败的根源比做出改变是一个更有效的目标。


关于这本书,就说这么多。重读这本书,是看到了林慧MM的关于这本书写的书评,想起了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所思所想,感叹男女的思维差距真大。遂决定重读这本书。下面贴出林慧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读书本是仁者见仁的事,无所谓高下之分,只要“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便是至境了。


故事写法很像《人类群星闪耀时》,不同的是《人》一书用同一个主题串起来不同时代,而《万》是处于平行时代的多个人物。

历史截面选择1587年,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这种反向设置本身就很引人入胜。

作者站得很高,退得很远,以时代里的人物为主轴,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军事、哲学,全部囊括其中,叙述阵脚疏密有致,时而写大背景,时而写小情节,相映成趣,纵深感立体感极强。

至始至终都在强调个体能量之有限,即便贵为天子或首相。个体与个体对博尚且困难,更何况是与历史、命运这种东西对抗。历史令人感知个体脆弱与渺小,某种程度是悲观性的东西。以前看过一个微博片段,某位师长劝诫自己钟爱的一位学生不要读历史,因其耿直又心思细腻,恐其在历史的残酷面前难以走出来。如写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

然而仍旧有一些微小的瞬间与事件,足以影响全局与走向。在“水落石出”之前,众人无从知晓。历史始终视若无人。这是历史令人敬而生畏之处,也是诡奇玄妙令人着迷之处。历史恢宏壮阔,但凡有些许野心之人,都会渴望参与其中,在不同的书册,书写或浓或淡的一笔。有些人群的抱负,早已超越同时代常人,早已激穿时代阻拦,直奔历史隧道。

历史,是戏剧感很强的东西。太过寻常,如尘埃,往往不值一提。可若是不寻常,便意味着巨大的情感与理性波澜,大起大落,大是大非,大功大过。倘若个体能量不够,在这种巨大起伏面前,将被碾碎成尘。其实,谁也逃不过。

个人身处社会结构之中,扮演某种角色。个体的意志和自由,有时是奢望。万历皇帝与郑贵妃的爱情,有点不合时宜。不知为何,联想起温莎公爵。可是后人提起万历皇帝,不会觉得他浪漫。

管理偌大国土、数亿居民,并非易事,其难度比管理家庭企业这类小型组织难上万倍。战略与战术、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文与武、阴与阳,各般权衡。看到一些分析片段触目惊心,因为时至今日它们仍在有意无意在延续。例如贫瘠的乡村文明、滞后的法律与商业、维护稳定名义下的集权凝固与个性抹杀。

很早前读过一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当时哪里懂其中奥妙,不过是好奇过了一遍。现在也没有底气说自己看懂了这些,只当看见地图的一个小角。大脑尚未构建基本的世界历史地理版图,对世界的认识,远远不够。

最后,《万》一书的行文甚佳,中文作品当如是。


扩展阅读

今夜飞雪

病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