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突发大涨,赛道股有利好? ·  12 小时前  
央视财经  ·  普京签署命令!免职→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年薪超150万!DeepSeek,又刷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34亿连环炸雷!京东也被骗了?真相来了……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7-09 17:13

正文

本文为天天说钱团队原创作品


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


昨日(7月8日),港股承兴国际控股暴跌90%后,又牵扯出一系列利益瓜葛。


这背后的瓜,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01


自博信股份(600083)董事长、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实际控制人罗静被刑拘后,正引发连环炸。


7月8日晚间美股开盘后,知名财富管理公司诺亚财富(NYSE:NOAH)股价暴跌超20%,市值损失约5亿美元。当天诺亚财富股价大跌20.43%,以35.60美元收盘。



诺亚财富之所以大跌,很大程度就在于它与昨日暴跌的港股承兴国际控股“剪不断、理还乱”。


在承兴国际控股的“股本股东”一栏,汪静波(诺亚财富实控人)旗下的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诺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诺亚(上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均在列, 诺亚旗下的这五家公司 已取得承兴国际控股62.84%的股份控制权,原因是“取得股份/ 债权保证权益”。



在A股,只要公司股权结构中没有设置“ 一票否决制度 ”,那么如果其他公司获得了该上市公司62.84%的股份控制权,那就相当于拥有了上市绝对控制权。但港股市场并非这样。


为了这事,诺亚财富在官网还特地发文给了解释: 6月19日出现的变更并非股权转让,而是股权质押。只因 港交所的披露要求,会向上穿透到实际控制人,所以歌斐资产的上层股东及实控人汪静波才会一起披露出来。


所谓“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最大的区别,前者发生实际性变更,拥有股东的所有权,而后者只是作为一种担保方式存在。



或许是怕上述的解释不够清楚,诺亚财富实控人汪静波以发布内部信的方式,对本次事件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


王静波介绍,这些系列基金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与“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


其中,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的信贷基金总共向“承兴国际控股”提供了约34亿元的供应链贷款。


事情的高潮也在这。今天一大早,京东出来辟谣了,京东称:承兴国际与京东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合同是承兴国际伪造的,京东已报案。



到了下午两点半,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一怒之下把承兴国际和京东都起诉了,歌斐起诉京东的理由是,京东作为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


到了下午4点,京东又给出了最新回复,宣称“承兴集团”只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诈骗跟京东没关系,是在 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 司的合同进行诈骗。


只因一场暴跌,越来越多公司卷入其中。


至于京东是否会被拉入泥潭,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这取决于警方最后的调查结果。


02


到现在,事情的脉络已经足够清晰。


而且事情的性质也变了,如果“承兴国际”与京东的合同真是假的,那“承兴国际”的实控人则涉嫌金融诈骗罪了。


最惨的还是汪静波、以及旗下的公司,相当于被坑了两次,因“承兴国际”股价暴跌坑一次,因承兴国际涉嫌伪造与京东的业务合同再被坑一次。


之前“承兴国际”的实控人被刑拘,并未给出刑拘理由。现在从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罗静大概率因涉嫌经济诈骗被拘的了。


此前财新曾报道,罗静以广州承兴为融资主体,通过多个资产管理平台公开募资,单笔募集资金在数千万至数亿元不等,年度收益率集中7%-10%。


而较近的一笔是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在2018年8月发行了一笔产品规模5000万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存续12个月,即将到期。


根据公开资料,云南信托·云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用于购买广州承兴持有的电商龙头(包括但不限于京东、苏宁等)作为付款方的应收账款,购买价格按照应收账款金额的80%计算,信托存续期内可以循环购买基础应收账款,信托到期前由广州承兴溢价回购上述应收账款,存续期间应收账款还款资金可以抵扣广州承兴回购款。


资料显示,广州承兴截至2017年年底,应收账款余额为74.8亿元,占总资产的70.62%,主要为苏宁和京东世贸两家的应收账款构成。


现在京东已公开辟谣,说并没跟“承兴国际”签过供应链融资合同,这更坐实了“承兴国际”实控人罗静涉嫌金融诈骗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尔虞我诈”,哪怕你是大佬,也同样会被骗,在 这浮华喧嚣的金融盛世,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


03


那些实行诈骗的人固然可恨,但这一次诺亚财富被坑,倒也反映了我国财富管理机构的不少问题。


事实上,诺亚财富在国内名气还不错,当时在美上市时,还掀起了阵阵风潮。


诺亚财富这次被坑,暴露的是我国许多财富管理公司在业务上的短板——缺乏调研独立性。


现在中国野蛮生长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据说已经达到2000多家,光2011年就成立了上千家这样的机构,都打着客观,专业,独立的旗号,进行着所谓的财富管理工作。


其实就本质而言都是一样的,与其称之为财富管理公司、倒不如称之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公司,这些公司真正具备调研独立性的又有多少呢? 这一点可以从国内财富管理公司的收费结构上得到佐证。


目前国内大部分财富管理公司的收费结构都是以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业绩绩效作为提成。 比如某只基金卖的好,经纪人就可以赚到更多钱,但实际上这只基金投资的“标的”是否适合投资,他们根本不关心。 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背离了“独立调研”的基础。


财富管理诞生于美国,严格意义上可以分成两种财富管理模式,一种是不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咨询或者建议给投资者(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主),另一种则是以资金受托的方式直接管理资金(比如信托、基金、私募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