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番茄的茎轴系统主要由分枝茎构成,而且茎顶端分生组织表现出无限生长。侧枝从腋芽处起始。当主茎顶端维持营养生长时,会表现出顶端优势,侧枝的发育被抑制。只有当顶端分生组织失活或着转变成花序分生组织,或者被人工移除(也就是所谓的整枝)之后,侧枝才会开始发育。与大多数单轴分枝植物不同,野生番茄是
合轴分枝
,主轴是由许多侧枝组成,每一个侧枝单元也叫做
合轴单元
。野生番茄的主茎生长大约在8-12片叶片就结束,侧枝从主茎的顶端的腋芽处起始,在生长3片叶以后很快就以花序终止,新的侧枝又从最顶端的腋芽处形成,继续生长,又以花序终止,如此循环往复。因此野生番茄一个合轴单元包括三片叶子以及一个花序终端(
Genetics, Genomics, and Breeding of Tomato
)。
如果进行合理的整枝,野生番茄会形成很壮观的“番茄树”形态,这也是为什么番茄早期被当做园艺植物,而非蔬菜。一般野生番茄的藤蔓可以达到3–4米长,比如
S. pimpinellifolium
,
S. cheesmaniae
和
S. galapagense
,有些品甚至达到6米,比如
S. habrochaites
。(Peralta et al. 2008)。 对栽培番茄而言,如果长成此番景象,很难进行商业化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栽培管理和整枝,而且由于合轴单元发育的时序性,番茄果实的成熟也是从下至上循序渐进的,在一个生长周期内会不断有果实成熟,也会有新的果实形成,无法在同一时间完成收获。
在1930以前,不管是祖传的传家宝还或者地方品种,还是种子公司卖的产品,几乎所有的番茄品种都是上述这种无限生长的品种。
sp(s
elf pruning)
番茄,顾名思义,就是自然脱枝的番茄,不需要人工整枝。植株形态也不再像藤蔓一样无限生长,而是变得矮小紧凑,像灌木丛一样,果实在同一时间成熟。sp性状是自然突变产生的,1914年Bert Croft在美国弗罗里达州发现。随后当地农民C. D. Cooper将sp性状导入自家的番茄育成了第一个sp番茄品种叫做Cooper Special。1934年,著名的番茄育种家A. Yaeger利用Cooper Special育成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早熟sp番茄品种Farthest North。随后,sp性状被引入许多番茄品种中(
The tomato crop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
相对于野生番茄来说,sp番茄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限生长。顶端分生组织在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变成花序,而不会像野生番茄一样无限生长。但是sp番茄没有破坏番茄本身的合轴生长规律,只是合轴单元从植株底部开始被压缩了,变成2片叶子和一个终端花序,越往顶端合轴单元越短,直到顶端以两个连续的花序终止。sp番茄减少了无谓的营养生长的消耗,在有限地空间内可以产生足够的果实,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但是sp番茄植株矮小,营养生长受到限制,导致单株产量并不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