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医疗保障局的药品集采计划展开讨论,阐述了药价问题、新药研发与普惠之间的平衡,以及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章介绍了集采计划的背景、目的、实施情况,并分析了其对药品价格、患者用药负担、药企创新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对集采政策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国家医疗保障局启动集采计划,旨在通过政府主导的大批量采购谈判,降低药品价格,解决患者用药负担问题。
药品价格高昂是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专利过期后的药品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电影《我不是药神》反映了药品价格对患者的影响,以及制药行业的伦理挑战。
集采计划通过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幅降低了公立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的价格,有些药价甚至降低了90%,显著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新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过程。集采政策需要在保证药品价格合理的同时,不损害制药企业的创新动力。建议给予创新药一定的价格保护期,并对创新药进行倾斜性监管。
呼吁医药企业具有主人翁精神,积极进行产业生态的建设,注重与政府、行业协会等各方的沟通合作,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支持创新的策略。
▲
点击图片报名
,抓住风口(iOS用户请用电脑端打开小程序)
本期要点:创新与普惠,如何平衡?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前段时间,国家医疗保障局(后面简称医保局)新一轮的带量采购计划(VBP)、也就是俗称的“集采”开启了。这个计划旨在通过政府主导的大批量采购谈判,来降低药品价格。
药企代表正在递交材料
据报道,在这次集采中,企业们都豁出去了,纷纷报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例如竞争最激烈的间苯三酚注射液(用于治疗胃肠疾病),最低价仅2毛2分/支。
面对着如此低价,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质疑声:这样的低价是否会打击新药的研发,导致未来患者无药可用?
首先,我们认为,医保局的集采是具有其合理性的。
在集采之前,药品价格高昂一直是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那些已经过了专利期的药品,价格却常常居高不下,缺乏一个有效的分阶段降价机制。
通常情况下,药企会在专利保护期内(通常是药品上市后六到七年)收回研发成本,专利到期后,在仿制药的激烈竞争下,药价自然会迅速下降,有时甚至能降到原价的五分之一。
然而,这种情况却没有出现在中国。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引起了轰动。影片中的抗癌药伊马替尼(也称为格列卫),能将原本致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但售价却高达30万元每年,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于是,主人公便从印度走私了便宜的仿制药,成为了患者心中的“药神”。
这个影片把一个沉重的问题摆在了观众面前:在生命面前,药企的高药价是否道德?
在制药行业中,定价问题始终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伦理挑战的议题。
如果药物的供应被人为控制了,那么理论上药企可以遵循市场的供需机制,将药物价格定得很高,因为患者为了活命,哪怕砸锅卖铁也得接受。而且,在药企面前,消费者的力量注定是单薄的,几乎没有谈判的能力。
所以,药企常以研发成本高昂为由,为高价药品辩护,在中国市场上想方设法采取高价策略。即使已经赚回了研发成本,仍然坚决不降价,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延长专利保护期,比如申请附加专利、对现有药物进行微小调整等等。
这样一来,药企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但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于是,在2018年,医保局开启了集采
,针对那些医院常用的、对治疗慢性疾病至关重要的药品,以庞大的采购量作为筹码,代表患者直接跟药企和分销商谈判,并通过透明的竞争机制,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幅降低了公立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的价格,有些药价甚至降低了90%,显著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例如《我不是药神》中的神药伊马替尼,其价格在集采的推动下大幅下降至了几百元的区间。
因此,即使是不发达地区的患者,也能够负担得起这些基本药物,从而能够提高全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
这无疑是一件利于老百姓的好事。
而药企因此受损,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长年坚持高价策略的反噬。
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新药研发确实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过程,常常符合“三个十”的规律,即成功率不到10%、投入超10亿美元、研发周期在10年以上。
如果过于追求低价,虽然能挤压仿制药的利润空间,但对新药的研发也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正处于一个复杂的调整时期,需要在创新、普惠与有效监管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保证药品价格合理的同时,不损害制药企业的创新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医保局的集采对象主要为专利已过期的仿制药和需求量大的药物,并没有硬性要求创新药参与集采。
但是,12月份的这次集采,有超20个品种的原研药企符合申报资格,但由于报价较高,无一中标。可见,集采政策对创新药的忽略,将使得创新药的销量难以得到保障,也不利于患者以较低价格购得这些药物。
所以我们建议,在集采过程中,可以给予创新药一定的价格保护期,允许企业以较高价格中标,在回收研发成本后再逐步降价。
这样既可以利用以量换价的机制适当压低价格,也为创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保护,能有效激活药企创新药研发的积极性。
此外,不光是药价问题,优化创新药的审批也很关键。
监管机构应当针对创新和非创新药物进行分类监管。不能因为新药复杂、易出错,或要担责任,就增加审批难度,而要意识到审批一个创新药的价值可能远大于审批三个仿制药,应该对创新药予以倾斜。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创新需要被监管,但好的监管并不会抑制创新,“pro-innovation”(亲创新)的监管反而会对创新产生促进和支持作用。但如何建立亲创新的监管机制,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都需要关心的。
我们还呼吁医药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要更具有主人翁精神
,积极进行产业生态的建设,注重与政府、行业协会等各方的沟通合作,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支持创新的策略。不仅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研发和生产出让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新药好药。
最后做个小广告,
前哨AI少年冬令营开始招募了
,我们针对10-18岁青少年打造了全新课程,让孩子解锁ChatGPT与AI智能体等最前沿的AI新技能,创作出出色的个人AI作品,优秀学员更有机会获得暑期实习机会。冬令营将在2月初开课,快来报名吧,历届特训营会员以及AI小课学员还有专属优惠!
↓前哨AI冬令营,解锁AI未来
(扫码加入)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
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推荐阅读:
前哨AI少年冬令营2025开启报名!
一年才卖3万辆,马斯克出了大失误!是个好的反面教材!
王煜全:当下这5年,会定义下一个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