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魏应彪一行春节期间赴驻蓉单位慰问调研 ·  15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新春纳福!航空人祝您蛇年大吉! ·  4 天前  
航空工业  ·  航空春联+中航工业专属红包来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盘点 | 两场地震,救灾行动中闪亮的那些“星”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8-09 21:26

正文

组稿 | 卫网君

编辑 | 朝晖



两次地震接连袭来,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紧急灾情下,多少人一夜未眠,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各单位立即响应,抗震救灾,紧急行动!


通信、导航、遥感,各类应用卫星在灾害降临时,都是应急救灾的有力抓手。卫星应用相关单位同样反应迅速,投入救灾工作。卫网君搜集并记录这些卫星、这些企业和这些事。为灾区祈福,向参与救灾的所有工作者致敬!


一、卫星遥感与测绘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紧急调度多颗陆地观测卫星监测两地灾区


地震发生后,国内多方千里驰援,而最急需的就是实时灾情数据。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获取九寨沟县相关灾情信息后,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于8日晚间紧急调度多颗陆地观测卫星,迅速制定了9日(高分二号、高分四号)、10日(高分三号)、11日【高分三号、高分一号(WFV相机)】、12日(高分一号、高分三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02星)连续多日针对灾区的成像计划。


同时,于当日22时30分许,将震中周边区域历史卫星影像通过应急共享通道提供给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等单位。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获取博尔塔拉州精河县相关灾情信息后,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于当日紧急调度多颗观测卫星,迅速制定了迅速制定了10日(高分二号、高分三号)、12日(高分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02星)、14日(资源三号、高分二号)等多日针对灾区的成像计划。


同时,在今天(8月9日)9时许,资源卫星中心将震中周边区域历史卫星影像(高分一号影像两景、高分二号影像四景、高分三号影像一景)通过应急共享通道提供给国家减灾委、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单位。


首张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图绘制连夜送抵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共享最新震区震前卫星影像


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当晚第一时间启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开展了震前历史数据查询和灾后数据编程获取等一系列的灾害应急监测响应工作。 


9日中午12时,遥感地球所完成了法国SPOT-6卫星、美国LANDSAT-8卫星四川九寨沟震区历史数据产品生产处理,并在遥感地球所官网通过网络共享发布了首批震区震前卫星数据: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启动应急测控,配合用户调整卫星成像计划


地震发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启动卫星测控应急预案,紧急调动5颗遥感卫星不间断对地震灾区进行成像观察,为抗震救灾提供图像数据支持。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立即增派人员至卫星测控快速响应前台,对覆盖灾区的卫星进行预报计算,协调地面测控资源监视卫星工作状态。8月8日23时18分许,某遥感卫星对灾区可见,根据卫星用户方申请,科技人员立即启动应急测控,第一时间对灾区进行成像观察。随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组织对5颗遥感卫星成像计划进行调整,为灾区救援和后续灾情判断提供信息支持。


据介绍,后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根据灾情需要继续加强组织和技术力量,对测控计划进行相应调整,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川测绘相关单位

连夜调度测绘资源,提供实时灾情数据


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先行的测绘人员开始自发向省测绘应急指挥中心集结。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立即集结队伍,携带5架无人机和通讯、测量等装备,快马加鞭连夜驱车奔赴灾区,执行灾后灾区影像图航摄和测绘任务。此时,省测绘应急指挥中心已是灯火通明,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调出了灾区现有地图资料并开通了成果提供绿色通道,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开始编制抗震救灾指挥专题图,省遥感信息测绘院开始编制震前影像专题图。


地震发生后,国内多方千里驰援,而最急需的就是实时灾情数据。使命必达的测绘人员连夜赶制专题图,四川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为省地震局紧急提供8日20点至22点九寨沟周边基准站1秒采样率卫星定位数据,用于震前震中震后的位移分析。9日零时38分,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基于九寨沟灾前卫星影像,编制完成“8.8九寨沟7.0级地震救灾指挥图”,为省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也利用2017年1月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自主开发的影像快速制图系统开展灾前影像图制作。



与此同时,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还在震后第一时间向四维世景公司旗下的五颗0.5米(Geoeye-1、WV-1、WV-2、WV-3、高景1号)卫星,北京21世纪公司的0.8米(北京2号)卫星发出订单,一旦卫星过境将获取震后的第一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

及时监测九寨沟和新疆震区天气,为抗震救灾做好准备


抗震救灾,气象卫星在行动!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进入三级应急响应状态。由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提供了丰富的灾区气象数据。


中国气象局发布信息,8月8日20时至9日08时FY-4A气象卫星红外监测显示,九寨沟震区附近受中低云覆盖,在西北气流的影响下,云系向东南方向移动,云量逐渐减少。


今天早上08时15分,FY-4A可见光监测显示,九寨沟震区附近上空云量较少,震区北侧的青海和甘肃等地天气晴朗,震区西南侧的有积状云覆盖,云量较多。


中国气象局发布信息,8月8日20时至9日08时FY-4A气象卫星红外监测动画显示,新疆博尔塔拉州震区云量较少,其西南侧有弱的高空槽云系向北扩展,今天白天,震区附近云量会逐渐增多。


二、卫星通信


中国卫通

全力保障现场新闻实时传送;充分利用卫星通信手段恢复当地移动通信


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发生第一时间,中国卫通紧急致电四川广播电视台,迅速开通中星6A卫星Ku频段临时绿色通道,全力保障现场新闻实时传送。


同时,中国卫通第一时间调配中星6A及亚太6号卫星资源,全力保障工信部及各电信运营商的应急通信需求。8月9日上午,使用中星6A卫星资源的四川通信管理局两辆应急通信车奔赴灾区,提供现场救灾通信保障。


中国卫通所属鑫諾卫星公司同时第一时间响应,及时调动卫星转发器资源,集结毗邻震中技术队伍,充分利用卫星通信手段恢复当地移动通信。



截止目前,配合四川移动在阿坝现场开通应急车2个,便携站1个,测试阿坝、陇南地区超级基站6个,甘肃有1人现场保障,马尔康2人保障,四川卫星主站3人,现在四川还有6个应急车、8套便携站随时待命。同时,在几个重点地区都已调派骨干技术力量进行现场值守。


目前,各方报道及卫星通信保障还在持续进行中。


海事卫星电话保障部队通信



当天23时30分,西部战区应急指挥所33人携带海事卫星等通讯设备出发赶赴震中。


航天恒星

卫通终端驰援灾区


灾情发生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反应,派出梁大钱、丛天雷、何少利三名员工携带公司研制的卫星通信车、“飒途600A”和“飒途600Z”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星夜兼程,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四川民政减灾中心提供卫星通信技术支持。



8月9日11时左右,“飒途”完成对星,数据业务传输流畅,可实时传回四川省减灾中心指挥中心。


三、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


电力中断,北斗显神威

助气象监测站及时发送监测数据


“目前已经将第一份气象监测情况及时送达应急指挥那里,供决策参考。各监测站人员安全,工作正常。” 8月8日23时35分,记者从四川气象站了解到,8月8日九寨沟地区地震发生后,当地气象监测站曾出现短暂网络信号中断,但随即启动备用发电机并通过北斗系统传输了相关信息。


抗震救灾 导航及位置服务企业在行动


在地震中,距九寨沟县直线距离40公里的千寻基站因光缆中断而失去信号,目前千寻位置正与四川移动方面携手推进抢修工作,力争尽快恢复向区域内提供亚米级服务的能力,保障客户使用,也为利用精准定位服务支持救灾提供可能。


北斗地基增强站站址示意


同时,千寻位置还第一时间与30多家无人机厂商取得联系,积极调集无人机参与救灾。目前,已有上海拓攻机器人有限公司和南京傲翼飞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无人机厂商做出回应,表示正全面调集资源支援灾区。


位于四川九寨沟的北斗地基增强站


其次,千寻还在组织一批用于精准农业生产的无人机,肩负起灾区的消毒防疫工作,严防“大灾之后有大疫” 的情况发生,让次生灾害远离受灾群众。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独家组稿,资料来源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ID:cascwx);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千寻位置网(ID:QXWZ-CHINA);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ID:CAST_CASC)等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搜集上述文章,并经过编辑。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并标注“组稿:卫星与网络(ID:satnetdy)”。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汶川地震八年祭:还要多少灾难才能让人铭记你是生命线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洞见】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 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个赞鼓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