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相对其他行业,航空公司建立多品牌策略会更难?
(1)当每一个品牌瞄准市场当中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时候,这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做法,尤其是航空业并没有叫做“典型客户”的客户。因为客户的期望值,客户的需求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根据他们旅行的目的,根据他们旅行的状况,有些是做商务的旅行,他们的期望值和一家度假的旅行者有不同的诉求。如果我们把它做出一个象限,不同的象限代表不同的客户,不同象限的客户需要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品牌能够瞄准不同的客户群,这是理论上,现实当中可能并不能做得非常完美。
(2)关于市场、客户传统的思维方式。高端客户主要购买高端产品,还有价值驱动型的客户,会购买LCC或者经济型的产品。如果你是做LCC,其实在飞机上也有很多商旅人士;如果是做FSC,可能会有一些团体旅游的客户,这些客户也是非常重视成本的。可能同样一个客户,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LCC或者FSC。
(3)如果你想要创造一个新的独立于母品牌的LCC,会导致运营效率降低。包括可能运营的飞机与母公司机队的不太一样,机组人员,还有飞行员的招募等等,因为LCC起步时规模相对比较小,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解决这些运营方面的低效率问题。
2.FSC(全服务企)和LCC(低成本航企)的领导层有何不同?
对于FSC来说,他们的经验比较充分,基本上就是在航空组织当中成长起来的,比如说30多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够最终做到领导的岗位。LCC领导的背景相对不太一样,他们的领导层、管理层比较年轻,更多来自于商业背景,或者具市场营销背景。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推动组织发展的领导背景就很不一样。
3.FSC(全服务企)和LCC(低成本航企)对客户需求的关注点有何不同?
FSC更关注客户体验和客户服务的质量。LCC其实主要关注成本,非常关注于成本,并且希望能够尽量的降低成本;在推动收入方面,LCC也非常重视,不光是收益管理,也会推出一些辅助收入的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创造更多的收入。对于FSC而言,他们也会在乎成本,也会寻求提升收入,但是重视程度或者说焦点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4.服务不同细分客源,多品牌是否是唯一策略?
对于一个FSC而言,他认识到价值驱动客户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希望在同一个品牌下面来服务这些客户,比如像汉莎、还有欧洲的BA。他们会重新考虑经济型产品,更多地去考虑如果是LCC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自己的FSC产品当中也融入这些产品,更好的满足价值驱动型客户的需求。比如为乘客提供一些特价或者特殊经济的产品,这个乘客也可以选择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舒适度,这个取决于品牌做出的决定。对于有些集团而言,他们也会通过在同样的原品牌下服务这些价值驱动型客户,而不是建立一个独立的LCC品牌。
5.中国大陆航空公司是否需要建立多品牌体系?
(1)我们知道中国联航,其实是在中国东航之前,主要是针对军用航空的历史品牌,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联航也可以作为一个品牌;对于国航以及南航而言,接下来应该何去何从,还是未知数。到底应该是建立自己的LCC品牌,还是说像欧洲的航空公司一样,重新设置他们的经济型产品,但是还是保留在现有的品牌,而不是独立地建立一个新的LCC品牌。南方航空占市场份额很大,如果南航推出一个LCC品牌,新的LCC品牌肯定与它现有的品牌形成竞争,这是南航要面临的挑战。我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呢?比如说什么时候来推出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