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9年,SCI的规模达到最高峰,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殡仪馆、墓地、火葬场分别为3823、525和198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殡葬服务企业,年收入突破30亿美元。
但毛利率却从1993年的29.3%下滑到19.4%。
原因在于,90年代后期,金融界注意到了这个行业,爆发了殡仪馆竞购战,并购成本不断抬升,资金回报率不断降低。
1999年,连年亏损,负债40亿美元,股价暴跌(年初1000美元的股票,年末只值187美元),总裁辞职,多名高管离职,暂停股息发放,SCI被媒体评为年度表现最差的公司。
第三阶段,1999年之后,调整及理性发展。
此时的SCI,一方面要考虑如何降低债务压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增长模式。
为重振公司业务,SCI由外延式增长转为内涵式增长,调整定价策略,逐步通过增加现有企业销售收入和打造强势品牌来提高盈利能力,还推出低成本丧葬服务,以留住可能流失的客户。
比如1999年,SCI就推出了一项“体面葬礼”(Dignity Memorial)的服务品牌计划,提供低价位打包服务。这是SCI调整期内最重要的举措。
同时,开始出售旗下殡仪馆和墓地等资产,将其在美国的丧葬业务集群从200个减少到87个。
一直到2001年,SCI还计划出售400多间殡仪馆以及100多块墓地。
其业务覆盖的市场也从最多时候的20多个国家减少到只有8个,殡仪馆数量减少了近一半。
内涵式增长取得了成效,“体面葬礼”服务使SCI获得了原本从未有过的粘着力。
在清偿大部分债务之后,SCI的并购也更加理性,所选择的收购对象也更加优质,能够为SCI带来协同效应。
如,2006年11月,SCI以总额12亿美元合并了拥有594家殡仪馆、72片墓地,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最大竞争对手,第一年就给SCI带来了9000万美元的税前收入。
殡葬行业,很暴利,也极其分散且具有显著地域壁垒。
相较之下,美国的殡葬服务业非常成熟。
几乎每个州都有专科学院或在大学设立殡葬系,殡葬服务从业人员须取得执业资格并接受年检。
也有具体的相关法律保护民众权益,如预定殡葬服务。
美国法律规定:殡葬服务购买人,签署合同后有十天“冷静期”。在此期间撤销合同,不算违约,但服务提供者无权撤销合同。
其实不管怎样,这种事情,确实没什么可对比的,殡葬,无论过程如何,有何环节,都如逝者给生者留下的记忆和印象,属于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