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你认为正常的几种表现,却是严重缺觉! ·  2 天前  
扬子晚报  ·  突发重病!他已进ICU抢救! ·  2 天前  
环球时报  ·  周末打虎!王中和被查 ·  2 天前  
新华网  ·  确认!微信测试接入DeepSeek ·  2 天前  
天天看余杭  ·  1000元整整存了24年!余杭姑娘翻出9岁存 ... ·  3 天前  
天天看余杭  ·  1000元整整存了24年!余杭姑娘翻出9岁存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中国为什么不能套用美式房产税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0-27 11:58

正文


(曹一/图)



全文共 5306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 在某种意义上,一定的财富再分配是必要的,由于先天缺陷或后天灾祸失去谋生能力的人,又没有家庭成员帮助,社会应该施行救济,给这些人基本的生存保障,以体现人道主义。但超出这个限度的财富再分配,是极为有害的,会打击大家生产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破坏资本积累,让社会整体上趋向贫穷与匮乏。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在网络论坛上,有“月经帖”之说,某些话题,换个由头,每月总会冒出一两个重磅帖子,然后引来一群人骂战,一群人围观,一群人厌烦地说“月经帖又来了”。“房价”与“房产税”话题,可谓炮制“月经帖”的不竭泉源。噢,对这两个话题而言,“月经帖”是一个严重低估的词,从频度上看,恰如其分的词可能是“日经指数”。人民就这么关心房事。


从经验与逻辑看,“房价”与“房产税”这两个话题是高度正相关的。住房市场化,开启了中国房市十几年的大牛市。长期以来,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有可观的人口净流入;人往哪里走,钱就往哪里走,这些城市吸引广义货币M2流入活跃;再加上大城市偏紧的土地供应,所以,这些城市房价仍然坚挺。也难怪,最近一段时间,对这些城市开征房产税的论调又甚嚣尘上,稍稍舒缓了无房者的焦虑。


无房者的期望是这样子的:开征房产税,把房价打压下来,我才能买得起上车盘;即使压不下房价也无所谓,至少能让有房一族不好过,我买不起房心里也好受些。当然,有房一族绝不希望开征房产税。那么,到底该不该开征房产税呢?我们应该超越具体的利益立场,不要对任何一方有代入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原则出发,这才是靠谱答案的正确打开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人鼓吹美式房产税,认为民众可用房产税换取公立学校、消防队等公共服务,房产税有利于地方自治,这些说法靠谱吗?


1
什么是房产税

Property Tax,有多种译法,房产税、物业税、财产税和不动产税等,本文取“房产税”。先下一个宽泛的定义:政府从地产或房产的市场价值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税,就是房产税。这个“市场价值”,或者是地产或房产的最新一次成交价格,或者是税务部门给出的当前评估价格。那么,问一个天真的问题:中国现在有开征房产税吗?答案是有。


首先,1986年国务院出过一个《房产税暂行条例》。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的余值计算缴纳,税率为1.2%。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税率为12%。但“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


其次,我们买房签约,要缴纳成交价格1.5%或3%的“契税”。你卖房,要缴纳成交价格1%的“个人所得税”,证未满两年者还要缴纳成交价格5%的“增值税”。这三种名目不同税种,共同点都是按照房屋成交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实质就是一次性征收的房产税。你买一个商业保险,一般有期交与趸交两种选择,期交就是每月或每年定期交,趸交就是一次性交纳。理论上,期交的保费按照市场利率折成现值,与趸交的保费是相等的。所以,房产税一次性征收与按年征收其实并没有本质差别。


好了,现在对下文讨论的“房产税”下一个定义:自然人或法人拥有的地产与房产,无论是自住的,还是营利性的,均要以最新一次成交价格或当前评估价格为税基,按照一定的比例税率,每年都要缴纳的税款。许多人大肆鼓吹、建议开征的,就是这种普遍征收、年年征收的房产税。下文讨论这种房产税该不该征收及现阶段该不该征收。


2
美国:房产税-学区模式

开征房产税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为某些公共服务支出筹集资金:地方政府建立与运营公立学校,让你的孩子就近入学;供养一支消防队,给辖区提供救火、救灾与紧急医疗救助服务,等等,辖区内的居民以持有物业的公允市场价值为税基缴纳房产税,作为得到这些公共服务的对价。听起来似乎挺有说服力的。


这种房产税收支模式的蓝本是美国。房产税在美国由地方政府收取,征收的主体包括县、市与学区等,物业公允市场价值由县的税收评估员进行评估。


根据Tax Fundation公布的数据,2010年美国各县房产税有效税率中位数,最高的是纽约州Wayne县,高达3.02% (+/-0.26%) ;第二高为纽约州Monroe县,达3.00% (+/-0.09%) ;第二低是夏威夷州夏威夷县,为0.24% (+/-0.02%) ;最低的是夏威夷州Maui县,为0.14% (+/-0.02%) 。全美房产税率中位数为1.14%。


举个例子。2014年,得克萨斯州Taylor县Abilene市的物业,房产税率为:Taylor县0.686%+Abilene市0.52%+Abilene独立学区1.2175%,合计为2.4235%,其中一半的房产税给了学区。Abilene独立学区有14所公立小学,4所公立初中,4所公立高中,其中两所为磁铁高中。所谓磁铁学校 (Magnet School) ,一般都以某种特色课程著称,是美国特色的重点学校或培优学校,生源不受就近入学规则的约束,学区办的磁铁学校一般面向全学区招生,州政府办的可以跨学区招生,或通过入学考试与面试,或通过抽签,或两者结合。


这种房产税-学区模式的支持者论证说:以房产税供养公立学校,有很好的激励效果,一个学区好学校多,那大家就会纷纷在这个学区买房,从而推高这个学区的物业价值。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房产税率下,相对于别的学区,这个学区能收到更多的房产税。学区有钱了,就能在学校硬件与软件上进行更多的投资,就能花更多的钱延请更多更优秀的老师,从而推动学区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该学区买房。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教育质量高→买学区房的人多→更多的房产税→更高的教育质量……


3
就近入学=分区垄断

不否认,不同学区之间,同一学区不同学校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有限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出现一些大家追捧的好学区、好学校,所以美国也有学区房。家长为了让自己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支付的对价是:更高的房价+与更高房价相对应的更多房产税。但残酷的真相是:供给方的竞争是次要的、比较弱的,学校与教师过得太轻松、太舒服,需求方的竞争是主要的、白热化的,学生及家长为争好学位争得何其痛苦、何其惨烈。


所谓学区制度及其就近入学规则,本质上是一种分区强制垄断制度。学区可以对辖区内的物业征收房产税,以养活辖区内的官僚与教师,意味着学区再烂,存续也不成问题;学区内的学校办得再烂,也很难被淘汰。就近入学,意味着学校旱涝保收,学校教育质量低劣,也不影响生存;教师能力水平低下,也有编制护体,捧着铁饭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再加上尾大不掉的教师工会,整个事情就更“完美”了。2012年9月,芝加哥教师工会组织近3万名教师罢工,反对关闭教育质量不行的公立学校,抵制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选择这个时间点就是摆明了让孩子们没学上,以孩子们为人质,逼迫芝加哥市政府就范。当时,芝加哥公立学校教师的平均薪水为7.6万美元 (不含福利) ,在全美属于中高水平。


简单对比。营利性公司不能强制顾客购买自己的商品与服务,不尽力取悦顾客马上有生存之忧,所以有做好做强的强大激励,且员工干得不行就得另觅高就。但在分区强制垄断保护之下的学区、学校与教师,表现再不济,也有消费者不得不上门,也能食税而活得好好的,所以取悦消费者的动力严重不足,做好做强的激励严重不足,且教师干得不行谁也奈何不了,这就必然导致差学校一坨一坨的,而好学校则极度稀缺。


就近入学、分区垄断是一个大坑,被坑得最惨的是中产与穷人。富人可以选择让子女上昂贵的私立学校,可以选择买最好学区最好学校的学区房,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说到底,优质教育资源再极度稀缺、价格再高不可攀,钱堆得足够高总能攀上。但没钱的穷人只能让自己的孩子在烂学区差学校混日子了,钱不够多的中产要么咬咬牙买不错的学区房从此节衣缩食,要么亏欠自己的孩子以保住目前的生活水平。多少有天分的孩子被这种模式埋没了。


综上,以房产税供养学区、学校与教师的分区垄断模式,滋养了庞大的食税利益集团,成本高,收益低,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米尔顿·弗里德曼主张学券制,即改为补贴学生,这样学校与教师就有动力提升教育质量以吸引学生了,这是对的,优质教育资源会大量增加,但学校与教师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如果施行学券制,那就近入学、分区垄断那一套也就土崩瓦解了。当然,学券补贴还得来自税收,但就不一定要来自房产税了。


4
房产税=二阶个税

开征房产税的另一个主要理由是让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维护地方治安及保障人民人身财产安全,不是免费的,不收税是不行的,就好比小区提供物业服务,业主得定期交纳物业费。不过,针对自住房的房产税是好税种吗?


税种跟税种不一样,其中一个不同是流动性。所得税是一个好税种。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不是针对个人人力资产与公司经营性资产直接征收的税,而是针对资产的现金流、收入流征的税。人有收入进口袋,公司有利润进账,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收入流,税收部门可以实时征收,纳税人也能实时缴纳,所以是流动性极佳的税种。


消费税是一个好税种。对商品与服务征收价外的消费税,是对消费者的现金流、支出流征收的税,也可以视为对商家的现金流、收入流征收的税。你消费,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支出,商家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可以实时征缴,所以也是流动性极佳的税种。


但针对没有现金流、收入流的财产进行课税就不符合流动性标准。一个自住房,你不出租、不变卖仅仅用于自住,是不会产生现金流、收入流的,但政府要按照物业公允价值的一个比例对此进行课税,应缴纳的税款从哪里来?纳税人要么从个人的收入流截出一部分,要么变卖个人资产,才能缴付税款。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房产税成了二阶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的重复征税。美国人在缴纳个税时,缴纳的房产税税款可以从个税税基中扣除,但这并没有改变要用个人所得支付房产税的事实。


根据Tax Fundation公布的数据,2010年美国各县房产税占家庭收入比重中位数,最高的是新泽西州Passaic县,高达9.52% (+/-0.60%) ;第二高的是新泽西州Essex县,达9.45% (+/-0.39%) ;第二低的是路易斯安那州Calcasieu Parish,为0.67% (+/-0.15%) ;最低的是路易斯安那州Terrebonne Parish,为0.59% (+/-0.12%) 。全美平均水平为3.25% (+/-0.01%)


税种的流动性差别也带来征稽成本的不同。流动性好的所得税与消费税,有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是可以被银行系统与商家交易系统记录的,有多少钱该征税、该征多少税,是一目了然的,征稽成本很低。但房产并没有现金流、收入流,税基的判定依赖于一个评估的公允市场价,纳税人觉得被估高了肯定不满意,收入很少的纳税人可能拿不出税款……征稽人员会面临许多麻烦。


美国县政府的税收评估员也摸索出了一些聪明的做法。例如将税基定得比物业市场价格低一些,纳税人觉得自己占便宜了,缴税会稍微痛快一些。但这其实是一个心理游戏:价值100万美元的物业,把税基定为75万美元,税率为2%,税款为1500美元,收得的税款等价于以100万美元为税基、税率为1.5%的做法。反正县政府、市政府与学区的运行就得要那么多钱,所以就得征那么多税,在量出为入之下,纳税人实际上不可能占到任何便宜的。


综上,房产税的流动性远远不如所得税与消费税。作为地方政府的税源,所得税与消费税要优胜于房产税。如果以所得税与消费税作为唯二税源,那地方政府就有动力改善公共治理水平,创造对企业与商家友好的商业环境,施行有利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收入的低税率。如果纳税人只缴所得税与消费税,每个人对财政的税收贡献可以记到一张卡上,一目了然,为投票权按照税收分配的“纳税人民主”奠定了基础。这两条都有利于地方自治。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