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这个字看上去很矛盾。
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为”,合起来就是,人在做事。
但好好的做事,怎么却是“伪”的意思呢?
老祖宗聪明有趣的地方就在这儿。
有些事你明明没做大家都说你做了,而有的事你做了大家认为你没做。
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你明明做了大家也知道你做了但你实际上什么也没做。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抖擞、如饥似渴地做一件事情:
学习
。
这让我偶尔恍惚间怀疑是有一只脚踩地球、冠立太空的巨型公鸡打了一个响天彻地的鸣,让大妹子小伙子们顿时苏醒。
学习的热情是感人肺腑的。
手机里没有几个知识付费栏目,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什么“认知升级”、“超级个体”、“关系攻略”,一个都不能少;
知乎每天都要刷个两三遍,有合适的live一定要听,月薪三万,年入百万,这年头不光要追究大数据,也要追求大数字;
定期在朋友圈分享学习心得,并有一套自己的江湖话术。a说一句“跨界学习变度思维”,b便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a再说“这个世界正在惩罚那些不改变的人”,b便回“悄悄读书的人终究会得到命运的回赠”……
咖啡厅要常去,互通有无。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用指甲蘸了水,在桌子上写字,告诉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四种走法。
另外,时间上要拿捏得准,什么时候听什么是有讲究的。
几十秒的音频,是在睡眼惺忪刷牙洗脸的时候听,在清晨感受真理的洗涤;
上下班的路上,打开订阅的付费专栏,在挤压推搡中汲取先进的认知;
晚饭后的时间充裕些,可以加入一个付费群。听老师分享完,认真思索并提出问题;
睡前,则再听一段《读懂巴菲特的投资逻辑》,在睡梦中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
老实讲,在这些学习者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熟人:
孔乙己
。
孔乙己不是个懒惰的人,他自诩是读书人,可能在书桌上刻过“早”字,也吃过几年寒窗苦。
但他不会营生,又没有进学,成天满嘴的之乎者也,满嘴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都是一些听不懂的话,常常引得人哄堂大笑。
鲁迅写孔乙己真是入木三分,文中说他
“
幸而写得一手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
那么是不是存在某种可能性,若他用心专研,技术学到位,少高谈阔论,搞出个变态字,他也能坐着挣钱。
但我们知道,他没有。
上面这些学习者也没有。
/
这些学习者的心态,福特汽车恐怕是最清楚的
:阁下
需要的不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是一辆
汽车。
迷茫而焦虑的他们,梦想着有一把魔法扫帚带他们一飞冲天,快速崛起,迅速富有,从月薪三千变成年薪百万。
为了服务好这些焦虑的学习者,老师们也不容易。
他们假装学习,老师们也要假装在教。
一方面老师们深信不疑这帮人很难实现财富自由,另一面还要深信不疑地把过去的成功学、心理学包装好,营造出有趣有知识有文化的一面,让他们心情愉悦起来,从而为这些课程买单。
在简单高效快速成功的噱头下,本质不过一套高明的话术,一套缓解焦虑的情绪输出。
而学习者并没有解锁更多的姿势,只是在跟着老师们左手左手一个慢动作后,收获了“我也在学习”的快感。
/
快感消失后,学习者们还会划一条线,以示区分。什么“估值”“融资”“新零售”“风口”“比特币”,满嘴的专业词汇不说人话,就像孩子一样喜欢卖弄刚学的英文单词。拿着两千的月薪,却似乎操盘着上百亿的大生意。
焦虑的学习者们,想要割掉自己的陋习,想要成为“他们”。
学习者们模仿“他们”叙述的用词,说话的腔调,和做事的节奏,最终认知是升级了,本事却一个也没学到。
学习者们明明也在做事,也在不断地学习,大家也看到他们做了学了,但实际上他们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学到。
这样的学习,我把它称为“伪学习”。
/
我大学老师曾说过,知识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道,一种是术。
道,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世界观,是告诉你考试不要紧张,紧张不好;术,则是具体的方法论,告诉你怎么样不紧张。
冯唐也说过,这个世界就是棵倒长的大树。术的层面就像是树枝,它有无数的入口,纸面知识是,课堂老师是,领导同事,饭馆老板,出租车司机,男人女人,都是。
沿着每一个入口,进去,深入,最后都能到“道”的层面,到达世界的根部。
从术上升到道,下的是笨功夫,并不高明,但很普世。
但如果有人投怀送抱般地给我灌输道的东西,不让我头撞南墙,不让我跌几个跟头,也不让我思考,我大概就体会不到进去的愉悦感,也难以搞懂下一次该如何深入和浅出,还是如同处男一样慌张焦虑。
而且“道”这个东西很有迷惑性。它很容易让你觉得你懂了,但其实你没懂。或者说你只懂了冰山一角,却没懂水面下的部分。
所以,我时常对一些浓缩多年的经验之谈,或是一些“道”的东西,保持很深的警惕,尤其是看马云的演讲。
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大道理是他们成功之前有钱之前就已经知道的,还是在他成功之后有钱之后才知道的。
/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喝酒,聊到中国大学的校训,他说他很不喜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腔调,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类,也是胡说。
入他法眼的校训只有三个半,他母校的算半个,山东蓝翔算一个。
他说,山东蓝翔,一个以挖掘机专业而出名的学校,一个经常代言伟人的人代言的一个学校,比那些所谓的高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口号就很让老百姓很放心:
输出一个青年,富裕一个家庭,带活一方经济。
家国天下,都有了。而且用的是最扎实的马步,最古朴的姿势:
就是学好一门手艺。然后允许一个青年、一个家庭先富裕起来,带动一个地方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