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会学坊
"叁會學坊”由清華法政哲學研究中心主办,華宇汉语法学专项研究基金资助,概分會讀、會講与會飲叁端。旨在积聚同道,于术业专攻中求会通,在切磋琢磨里观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已确认!下周抵达厦门!提前做好准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会学坊

No.665 从军行 | 我个人的既往的一些读书感受

三会学坊  · 公众号  ·  · 2018-01-19 08:06

正文

 



看到很多友邻撰文谈读书。谈到很多新书,列下浩瀚书目。有些朋友以善读著名,博闻强记,一年读出天文数字,令人钦佩。不由也想起我自己的读书感受。我是个非常渺小的人,在既往的生涯里,有几个阶段,得益于书的陪伴,和那些熟悉的书很有感情。


回想起来,我在本科阶段,其实谈不到什么读书。那个时候书没少“看”,但总的而言,没有一个真正的追求,也无搭建完备的知识框架的意识。大多老师安排,就看。看完,就忘。当然在无形中,也形成了一些最为基本的积累,但对自己、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无尽的妄想。读研的时候看了一些专业的书,接触了一些资料,也有过一些灵机一动的想法。所用的笔记法,是大本子上画一纵线,左侧列页码和标题、原文摘录,右侧是用自己的话归纳和引申,追求“越读越薄”,所谓“蒙哥马利笔记法”。其实无非是一种死板归纳法。我那时较为顺利,人顺利既久,未免漂浮。各方面都很肤浅,但却把自己看得较重。觉得自己既接触过实际,又读了一些书,说得出一些拗口的理论、大词。来日“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看什么都觉得很容易。有朋友来,大家置酒谈心,我表面上话说的谦虚,心里却颇有澄清万有,舍我其谁的傲慢意味。今日想来,无地自容。


转年,母亲去世。家中大变。期间种种今日犹觉不堪回想。我自幼所受皆极其正统的教育,故之前以为人在世间,只需修齐治平,“忠君报国,临危一死 ”即可,哪里知道原来人世间还有如此多的世故、人情?那一年,饱看太多以前以为《民间故事》里才有的事情,尝到炎凉冷暖。第一次从澄清天下的梦境中冷却下来,睁开眼睛,打量真正的人生。


简单而言—— 一夜间,家没了。世上似乎也没了亲人。


锦上添花,女友也分了手。真是无牵无挂。很快,我又要离开了从小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新工作和生活。内心是不太情愿的。


*  *  *


实话说,从生活到工作都不太适应。不能说同事们不够友好仗义,但也绝没人惯着你。很快我也发现,长期读书的我,和大家配合起来,从理念到风格,不是特别的默契。感到很多学过的理论,很难在这个现实的丛林中妥帖安放。人群中有光明的东西,也有不够光明的角落。大家面对的不是个虚幻的事业,而是每一个具体的“日子”。天下熙熙,也没有人想要你的口袋里的公平正义,要的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得则喜笑颜开,失则怀恨于衷。出于本性,过份出离的事情我下不去手,对事情背后的多年既成的利益“规矩”我也不懂,想来大概也无意中干扰了一些神仙们千年一脉的“买卖”。


长期读书,重新回到工作状态,从语言到心态也要适应。一日,我正在看书。资深同事来办公室串门儿,我让座给他。他拿起书端详少顷,说:女的啊。我愣住。随即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书的著者道尔戈娃。我附和说,是,女的。俄罗斯人。他又深沉地感慨说:俄罗斯女人好啊。白俄罗斯的女人也好。他突然如此高论。我目瞪口呆。


那本书名字叫《犯罪学》。



 *  *  *


很快我就懂得,任凭书摆在案头,并不合适。书,特别是业务书,放在那里,就无形中宣告一种隔膜姿态。甚至一种微妙的挑衅。即使不肯陪着大家豪饮彻夜,一醉方休,也没有必要让字纸引发大哥们觉得“非我族类”的排斥心思。且书中浩浩万言,确实和这个苍茫江湖无处对合。都是风里来雨里去,谁在实际工作中要是再满口“刑事古典学派”,别说老大哥们不爱听,我他妈也想踹他。


工作很忙。又缺乏之前那种对生活胜券在握的头绪感。人被事情牵引,周旋在各种事项之中。每一个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事,而是背后无数人情矛盾的汇综。世界远非黑白二色,于是知道书中最轻松一句公权的运转,还要有这么多微妙的细节,要凭人缥缈的良心加以补强。


开会的时候,同事们个个抽烟,房间内烟雾升腾,熏黑的天花板凝固的烟熏痕迹,仿佛壁画上抽象起舞的飞天。我常常抬起头观看壁上烟痕,觉得如对迷乱世象。


那一阶段常在夜间设伏。刚在宿舍睡下,又通知换便服领枪。日夜颠倒,归来恰逢清晨。一次在车中睡去,醒来发现手上有血,才知手背不知何时被冲锋枪划了一个口子。车窗外太阳升起,照耀茫茫人海,看陌生的人们匆匆走在各自的命运和生活里。感到心头万言欲诉,却不知说于谁人。


*  *  *


再次开始读书,是在几个月以后。那年冬天来的早,雪也下得很早。我轮值到达N港。行李非常简单,衣物外带着一部《汉书》。如今我有很多套不同的版本,这套《汉书新注》,大概是我手中版本最水,最为简陋的一部。之所以当时选它,就是因为它是随手淘来,撕成单页,放在衣袋里,也不心疼。《易》言,贵乎其位。它既辗转我手,实在无缘再“贵”。而我那时也颇有跌落尘埃之感。一书、一人彼时大概都不为命运眷顾。夜泊风涛,我把它撕扯成单页,徐徐展读,消磨长夜。它不光是书,也是我的朋友。


本文原发于豆瓣网,感谢作者授权;如您观文后有所感悟,欢迎关注并分享“三会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