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东南亚独角兽公司 Grab (成立于马来西亚,现总部设在新加坡)收购了全球打车巨头 Uber 在该地区的业务,导致东南亚的打车行业风云突变。
自此以后,Grab 便一直高歌猛进,进入新的东南亚国家,同时软件巨头微软、中国的滴滴、日本的软银以及汽车制造商丰田等科技、风投和工业集团纷纷带着大笔资金组队上车,对 Grab 进行财务和战略性投资。
Grab 的扩张遭遇了总部位于雅加达的 Go-Jek 的激烈竞争,后者看到主要竞争对手 Grab 在东南亚攻城略地之后,也加快了自己向邻国扩张的步伐。
作为东南亚叫车服务的业界双雄,Grab 和 Go-Jek 现在统治着该地区的出行行业。根据 Frost & Sullivan 去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Grab 以90%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东南亚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 Go-Jek 除了进一步培育其国内市场外,也在继续执行其区域扩张计划。在资金方面,Crunchbase 显示,自2012年6月成立以来,Grab 在20轮融资中总共筹集了68亿美元,而 Go-Jek 自2014年以来在7轮融资中共筹集了33亿美元。
虽然 Grab 和 Go-Jek 雄霸一方,但业界新贵并没有望而生畏,他们也想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毕竟,随着消费者对打车服务的接受度持续增加,估计有3500万东南亚人会成为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出行800万人次,因此大家都有机会从中分得一杯羹。
Google 和新加坡 Temasek Holdings 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鉴于超过80%的东南亚网民尚未成为打车软件的活跃用户这一事实,打车服务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下面就来看看叫板东南亚打车服务巨头的一些新势力。
菲律宾
当 Grab 宣布收购 Uber 在东南亚的业务时,菲律宾的同行欣喜若狂,因为作为业界两大巨头之一,Uber 的突然离开给本土企业送上了巨大的业务空间。
但有着新加坡血统的 Grab 很快就被定性为“垄断”了菲律宾国内的出行业务。没过多久,菲律宾陆运特许经营和监管委员会 (LTFRB) 向 MiCab、Hirna、Hype、Owto、GoLag 和 ePickMeup 等六家公司授予了运营执照,以此来打破 Grab 的统治地位。
LTFRB 董事会成员 Aileen Lizada 在3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竞争对任何行业都有好处,这有利于需要出行的公众。”
MiCab 是一款出租车预订应用程序,可在宿务、巴科洛德、碧瑶、伊洛伊洛和宿务大都会等五个城市使用。该公司声称平台上有4000辆出租车可在菲律宾境内提供乘车服务,并计划在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进行扩张。Hirna 也是一家打车服务公司。该公司承认无法像 Grab 那样给司机提供各种福利,所以只有在消费者需求足够高的情况下,才会在大马尼拉提供服务。Owto 则对其本土血统大做文章,称自己是“公平、安全和民族”的打车平台,并强调平台系统是由菲律宾程序员团队自主开发的。
Hype 在去年4月推出了自己的叫车应用。到目前为止,Hype 还没有发布关于其车队规模的信息。GoLag 是第三个进入菲律宾共享出行行业的玩家,获得了在菲律宾经营两年(从去年四月开始)的许可。GoLag 最初在拉古纳地区开展服务,但很想获得在大马尼拉的运营许可。提供同样服务的 ePickMeUp 在6月加入了竞争。
由于 Grab 在通过旗下的 GrabTaxi 提供出租车服务,MiCab 运营主管 Kris Montebon 承认市场很拥挤。“菲律宾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有一些跨国企业和资金雄厚的公司也在其中。Hype 已经进场,而 Grab 又是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Montebon 在接受菲律宾报纸 Rappler 的采访时说道。
越南
Uber 离开越南后,FastGo、Vato、Taxigo、T.net 和 Xelo 等新贵又进入了共享出行市场,希望实现全球打车巨头尚未达成的愿景。
据《西贡时报》报道,FastGo 在越南获得了仅次于 Grab 的第二大市场份额。该公司还于12月28日在缅甸推出了打车服务,成为第一家在海外开展业务的越南打车公司。此外,FastGo 还计划未来将业务扩展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和泰国等市场。
Vato 的前身是 Viv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JSC,在改名后于5月份推出。据 Vato 创始人 Tran Thanh Nam 称,该公司从 Phuong Trang Tourism Service and Transport JSC 获得了1亿美元的投资。它是唯一一家被报道有外部投资的越南打车公司。
TaxiGo 是于2017年推出的一款专门针对长途乘客的约车应用。Xelo 则奉行特殊的定价政策,允许司机自己定价。T.net 在其越南网站上表示,通过其应用,只需在智能手机的触摸屏上点两下就可以将乘客与车主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Grab 在越南面临着诸多困境。在2018年结束之际,越南法院裁定叫车巨头 Grab 须向越南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Vietnam Sun Corporation (Vinasun) 支付48亿越南盾(约合20.7万美元),结束了这场持续了18个月的法律纠纷。
新加坡
由于新加坡的地铁经常出故障和停运,通勤者对打车服务的接受度很高。在 Uber 离开这个国家后,众多的本地和外国应用纷纷撸起了袖子,想要趁虚而入。Filo Technologies、Ryde、Jugnoo、Tada、Kardi、Urge 和 Go-Jek 等公司都在第一时间表明想在新加坡开展业务,而新加坡的监管机构又很是喜欢维持一个充满竞争的商业环境。一些公司承诺放弃动态定价、抽取零佣金或者提供更好的福利来诱使司机和用户注册。
没过多久,就有公司退出竞争。8月份,印度的叫车服务 Jugnoo 关闭了其新加坡应用,而该公司进入新加坡才不到四个月。《海峡时报》8月份报道称,Jugnoo 将向6月份推出的本地叫车初创公司 Kardi 提供技术和工程支持。
去年6月,Ryde 因为遭遇了至少2000次恶意刷单一事而登上了新闻头条。该公司表示,推出私人约车服务 RydeX 之后,公司在5月初就开始发现存在虚假的约乘订单。在收到这些来自虚假账户的“幽灵订单”后(据称其竞争对手 Grab 参与了此次刷单事件),Ryde 向警方进行了报告。
Filo 是一家100%新加坡的公司,其打车应用于4月份推出,向司机收取12%的佣金。于7月26日在新加坡推出的 ADA (韩文意思是“咱们搭车吧”)则不向使用其平台的司机收取佣金。另一方面,Urge 不仅提供叫车服务,还提供食品配送、物流和快递服务,想以此来让自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马来西亚
当 Grab 宣布收购 Uber 在东南亚的业务时,马来西亚监管机构立即对 Grab 展开了垄断风险研究。更有甚者,自从两者的业务合并以来,交通运输部收到了许多关于 Grab 提高车费的投诉。随着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竞争,现有公司投入了更多资源去吸引司机和乘客。为填补市场空白,一些新的企业也随之出现。
在 Grab 收购 Uber 的地区业务后,Mycar、JomRides、MULA、Dacsee、Riding Pink 和 DIFF 等新生势力相继出现,与此同时,Uber 司机也在寻找新的渠道来继续谋生。据报道,Grab 和 Uber 达成合并交易后,马来西亚各地有2000多名 Uber 司机涌向该国“第三大网约车势力”MyCar 的注册点,促使该公司在多个地区开设了注册点。在1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MyCar 创始人 Mohd Noah Maideen 宣布计划向沙巴地区进行服务扩张。“我们希望这项服务能够在所有地区使用,而不仅仅是在大城市,”他说道。
JomRides 也加强了司机招聘工作,以吸引那些因 Uber 退出而处境尴尬的司机。相比之下,MULA 在推出时除了提供其叫车服务外,还强调了为司机提供公司车辆。然而,与其他网约车平台相比,MULA 的收费更高。DACSEE 进入马来西亚网约车市场时的身份是“共享出行社交平台”,也就是说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该应用约车,还可以加入上面的社交兴趣组。该平台还利用了多层营销系统,允许司机招募其他司机创建自己的“车队”以赚取更多佣金。
Riding Pink 是在 Grab-Uber 并购案发生之前就已经推出的打车平台,而且是一个针对特定群体的平台——上面的所有司机和乘客都是女性!据创始人 Denise Tan 称,Riding Pink 在2016年推出后的第一周内每天仅有10个约乘订单,如今已经增长到每月几千个订单。另一个新玩家是8月份推出的 DIFFRIDE,它称自己是第一家通过提供乘客约车信息来向合作司机收取固定费用的打车公司。8月份时,DIFFRIDE 预计到2018年底其平台的注册司机将达到6000名,乘客人数将达到50万。目前,该公司还没有更新相关数据。
泰国
GoBike 是根据与泰国摩托车的士协会所签订协议,为摩的及快递服务创建的移动应用,于7月在曼谷推出。该公司表示不会向加入其计划的摩的收取费用。相反,公司将通过包裹递送和打广告来赚钱。该应用程序现在的竞争对手是 Get,后者是 Go-Jek 专为泰国市场开发并于去年12月推出的一款摩的打车应用。
结论
亚洲是一个巨大的打车服务市场。咨询公司 ABI Research 的研究报告估计,全球的打车公司在2018年共提供了约240亿次出行服务,其中大部分来自亚洲。根据 Google 和新加坡 Temasek Holdings 发布的一项研究,东南亚的500多个城市都有网约车服务,该地区打车行业的营收在去年达到了77亿美元。到2025年,东南亚打车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近300亿美元。尽管 Grab 和 Go-Jek 已经在该东南亚站稳了脚跟,但该市场可能还容得下一些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