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素不相识的路人生命垂危,是袖手旁观还是施以援手?
6月12日早高峰期间,在上海9号线世纪大道站台上,市民蒋女士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和每个早晨一样,蒋女士从地铁4号线世纪大道站下车,正要出站拐去单位。这时的她听到车站广播正在呼喊医护人员的帮助。B区9号线站台边,一名26岁上下的小伙子平躺在地且已失去意识,胸口、腹部及脸上布满紫斑。周围站着不少热心市民,还有一男一女正打算施救,却因为并未获得急救证书而迟迟不敢下手。
蒋女士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指挥大家将昏迷的小伙子搬到可以平躺的位置,随后以110次/分钟的频率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指挥周围的热心市民时刻关注小伙子的情况。当得知地铁站配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后,蒋女士当机立断对其采取电击措施。一次电击结束后,蒋女士继续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经过一系列急救措施,直到第二次电击结束,大家发现小伙子逐步恢复了呼吸,同时脸上和胸腹的紫斑也正在慢慢消退。
此时的蒋女士,上衣已经湿透,由于长时间跪地进行抢救,她的两膝也磨破了。从8:51抵达现场,到9:04昏迷的小伙子由120接手,短短13分钟,蒋女士用她的专业、冷静挽回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
据了解,这位小伙子是一名IT工程师,过去并无心脏病史。目前他仍未完全恢复意识,正在医院ICU病房接受治疗。
现年48岁的蒋女士是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健康管理咨询师,在加入太保安联之前,她曾当过9年外科医生。离开医院后,她又在2014年10月参加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开设的现场初级急救培训班,并顺利毕业。
事后,蒋女士向媒体吐露了她心中的一个惋惜。根据蒋女士此前多年的从医经验,她判断这个小伙子在5分钟之前就已经昏迷,而根据急救“黄金4分钟”理论,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在我抵达之前,现场有人既拥有急救技能、又有出手救人的自信,那这个小伙子的结局或许完全不同。”
在中国,每年有近5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引发的猝死。一旦心脏骤停,便无法继续向大脑、肺部等器官正常供血,如果患者在疾病突发的4分钟内,能得到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心跳复苏率在50%,每耽误1分钟,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就会下降7%至10%。
从个人自身情况来看,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影响健康的几个因子,医疗发展水平占到8%、社会环境占到17%、遗传因素占到15%,而生活方式占到了60%。从目前各类高发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来看,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不科学,诸如饮食不当、静坐少动等都会提升发病率。据了解,目前包括太保安联在内的多家健康保险机构都开发了健康风险评估项目,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健康干预。通过数据跟踪、移动终端数据采集、个性化管理方案等,提前介入亚健康人群的生活,改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