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郑州书友会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2014年7月14日成立,吴晓波频道授权的河南省唯一社群,目前20多小组,200余次线下活动,聚集了近万名书友"引领一座城市的阅读习惯",省内规模最大活跃度最高的精品读书分享社群,及吴晓波频道核心书友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全国最挤的地方,年轻人不求姻缘,只求财 ·  4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堂吉诃德》:我们听从的是桑丘,但我们敬佩的 ... ·  5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 ·  3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疯涨的黄金,受骗的年轻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郑州书友会

你的一生,需要那么几次启蒙

郑州书友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9-09 09:09

正文

小儿骏骏刚三岁,早已学会了很多足以让我们做父母的拿出来炫耀的技能,像背诗、数数、讲故事、骑小自行车、认各种车标等等,周围的人都夸他聪明。但有一个情况是,他可以从1数到10,但却一直学不会数清东西的具体数量。比如桌上摆好3辆小汽车,教他数一共有几辆,他会这样的,“1,2,3,8辆……8辆小汽车!”(请你自行脑补我的一脸黑线)。这是笨吗?这是聪明吗?都不是,这是他在这个地儿还没有开蒙。注意最后一个字(蒙)的发音,来,看我的口型, m-éng -- méng。这个时间或早或晚,但理论上一定会来,所以,我们都不必着急。


我读本科的时候,张朝林先生做我《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老师。那时二年级,每日生活充实极了,参加校院两级学生会、参加和组织各种社团活动、通宵和同学打游戏打牌、做兼职、做公益、参加社会实践、考各种据说含金量很高的证,等等。终有一日,张先生凑着个安静的机会,对我淡然的讲了一句话,确切的说是五个字: 多读点书吧 。真像晴天霹雳一般,那一刻我醒了,自此视先生为大学时代的启蒙老师。


后来自己在大学当了几年老师,出来校门后还保持经常性联系的人很有限,其中一位是忘年交的老领导,他几年前已经退休回家抱孙子享天伦了。最近一次喝茶,老领导告诉我,其实几年来没有免俗的跟很多人一样,不适应甚至不愿接受退休的现实,脾气暴躁、神经衰弱,状态很不好,可是有一次跟孙子玩儿,玩着玩着,不知怎么回事就突然想明白了。这算是刚刚把背了多年的职业包袱放下,现在觉得一身通泰、心情大好。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讲上几个,不过,应该够了。


“蒙”原意就是“盖”的意思,把脸蒙上、猪油蒙心,都是这个用法,引申为蒙昧、无知。那么启蒙、开蒙,自然就是从这种蒙昧的状态开启出来、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掀掉的意思。孩子终于迈过那个门槛,从心底理解为什么那是3辆小汽车;我终于放下很多与我真正想要的方向不一致的东西(未必是坏的,只是不合适我的),捉到那一缕前进的光;我的老领导终于坦然地接受已经发生的,再自然地打开一扇新的门。 我们经历的具体情状是不同的,但我们都在某一刻完成了同样的动作,揭去了一些盖在某物上面的其他东西。


这个动作是一瞬间、一念间完成的,但这个动作的前后恍若隔世,这个动作前后的你判若两人 。同时,这个动作虽然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但它的出现,却显然需要促动力的作用。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很迟才启蒙,甚至在某些方面干脆一辈子没有启蒙、一直被蒙昧着被覆盖着的实例。就像有的孩子会或早或晚地认识到主动学习、人情世故,就像有的大学生到了毕业甚至进入职场也没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像有的人到底也不能越过从工作到非工作状态的正常切换、最后郁郁而终......


促动力是什么呢?窃以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元素的独立或结合的力量。


第一个是时间 ,或者说在时间轴上的经历积淀。再看一下我上面用了几次“终于”这个词,是的,要有时间的积累,小孩子的智力成长,成年人的认知成长、智慧成长,都要有个过程,很多时候急不得、快不来、早不了。岁月对你的容颜来说是一把杀猪刀,而时间对你的心智是而言,更像一个砂锅,要文火慢炖,味道才出得来。


第二个是贵人 ,或者也可以叫他促动者。他可能是那些能够一眼看到你的病症所在然后一声断喝的人,他可能是孜孜不倦、絮絮不烦、苦口婆心愿意就算讨你厌也要说破的人,他可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看山还是山的人,他可能是无意之中手拈兰花、口吐莲花、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人,他也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甚至是你的死敌的人,他还可能是有能力与你自己对话的你自己。


第三个是机缘 ,不早不晚恰好凑上的机缘。以萧远山、慕容博的修为与智慧,也需要等到有一天,扫地僧这位他们的贵人的点化,才终于再次启蒙,太早没用,太晚又太晚了。这一点,很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这里澄清一个可能造成误解的地方,不是说好久好久才能碰到机缘,而是说在最该碰到的时候碰到,才叫做机缘)


第四个是见识 。我对见识有个通俗的解释:看见过,并且能认识,这就是你的见识。还是举个栗子吧。那年冬天从郑州回东北老家,买不到直达的车票和机票了,临时决定先飞到大连,再转高铁回长春。飞到渤海湾的时候,看到海上白花花的东西,不知何物。心里先想到的是白色污染,后来又觉得是浮冰,再后来……正当我胡乱猜想的时候,后座儿一大约三岁的小姑娘说,“妈妈,你看,那浪花多漂亮”,我当时就脸红了。是的,我三十多岁的人了,因为没在这个角度见过浪花,所以不认识,这个见识自不如三岁的小孩——无关智商,无关年龄。


所以,我捋一下: 多去看些你此前从未见过的事物,充分刺激你的认知,让你的神经元链接更加丰富多元,多去结识和走近那些促动者,不疾不徐地始终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功不唐捐,你终会等到那个机缘,那个帮你揭去旧的、不合时宜的认知的机缘,让你一念间脱胎换骨的机缘 ——那当然是一种美妙的高峰体验。


比如说:

读书就很好嘛。

跟着有趣的同道一起读书就很好嘛。

加入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 ,参加线下读书活动就很好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