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亲历者写下的新书记叙了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疫情在美国最初出现时,联邦政府与官僚的失职为病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和社会代价。书中记录了活动人士直面艾滋的勇气和毫不屈服的抗争,这最终推进了技术的进步与政策的改变,也让艾滋病人得以有尊严地生活。如此鼓舞人心的公民精神是对当下的有益启发。
1981年,关于男同性恋者感染一种新型致命疾病的消息首次披露,但这种名叫艾滋病的疫情历时多年、在发生大量死亡案例后才引起公众关注。疫情高发地纽约的时任市长在防止疾病传播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当时身在纽约的一位男同性恋者大卫·弗朗斯(David France)送别了许多朋友和爱人,他在新书《瘟疫求生指南》(How to Survive a Plague)中将自己和身边的很多故事交织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记录。
根据《瘟疫求生指南》的数据,到1984年,美国已有7700人感染这一病毒,3600人因其死亡,但这一年某次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关于艾滋病的提问却引发了笑声。美国对这次公共健康危机的反应体现出联邦政府的失职、官僚的无能、企业的贪婪以及厚颜无耻的偏见。里根总统1985年才公开承认艾滋病毒的存在,但他的道德评判几乎没有给受害者带来任何帮助。早期的病人被赶出医院,救护车对他们视而不见。大众媒体对艾滋病先是避而不谈,再到频频谴责。反同性恋的仇恨犯罪行为飙升。即便艾滋病人数量暴增,联邦层面的研究与防治却依旧迟缓无序。
公众的淡漠和政治的无能迫使活动人士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1983年,男同性恋者开始发放材料宣传“安全性行为”,比华盛顿的行动早了十几年。活动人士充分学习了病毒学、化学和免疫学知识,提出了至关重要的药物试验创新。从来没有一群病人在指引所谓“专家”的工作上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1996年,医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终于让艾滋病毒感染者得以过上正常的生活,此前艾滋病可能已经导致三十多万名美国人死亡。
《瘟疫求生指南:市民和科学制服艾滋病的内幕故事》
How to Survive a Plague: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Citizens and Science Tamed AIDS
大卫·弗朗斯(David France)著
这本书主题严峻,却鼓舞人心。今天,当很多美国人再次为领导者的智慧与恻隐之心担忧时,《瘟疫求生指南》及时提醒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公民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欢迎登陆《经济学人·商论》App浏览四月刊文章《预知死亡纪事》了解更多(一键切换,双语阅读)
互动有礼
欢迎在下方“写留言”参与评论
每周点赞数前三名的读者将获得礼品
了解世界,不仅是读懂英文那么简单
读《经济学人·商论》,每天1元钱
一年砌就看世界的高度
现在订阅更可获赠商论全新定制版笔记本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切换双语阅读《预知死亡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