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已经接连发生2起猝死,一起发生在田径场跑道上,一起发生在足球场上,让人扼腕叹息。运动性猝死是极小概率事件,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就是指心脏原发性疾病比如致死性心律失常)的人数相比死于冠心病、高血压病这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可谓少之又少。
但猝死发生极为凶险,抢救成功率极低,压在任何一个家庭上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所以某人死于冠心病不会成为新闻,而运动性猝死屡屡成为热点新闻,引发社会争议,甚至被大众误读,引发民众对于运动的过度和不当恐慌。
而事实上,经常锻炼人群相比不锻炼人群,心脏健康程度更高,也更少发生猝死,不能以偶发的运动性猝死就认为运动风险很高,缺乏运动所带来的健康风险相比运动的所带来的风险大得多。
本周的两起运动性猝死事件
昨天上午,马拉松知名摄影师“一米阳光”跑步时发生猝死。
你并不认识这名摄影师,但许多大众跑者在赛道上的风采都被这位摄影师永恒地记录了下来,光这一点,就足以让跑者满怀崇敬和哀悼,“一米阳光”一路走好。
这是网络上流传的抢救视频,未经考证
而在4月12日在武汉进行的一场业余足球比赛中,一名中年男子倒地不起,之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这名中年男子倒地之后,先后有几人实施了心肺复苏,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抢救过来。有人表示是因为“太长时间没运动,突然高强度锻炼而猝死”,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
猝死究竟是不是
一种很容易发生的意外?
无论是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中许久没运动,现在可以出门锻炼,一过性运动负荷过大,导致心脏发生意外,还是天气原因引发身体承受很大压力,猝死往往并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而是人们本身就存在原发性疾病。
运动只是诱发原因,这类疾病的首发症状就是猝死,抢救成功率很低,所以猝死危害极大。
虽然猝死危害大,但不能认为猝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相比其他运动性疾病、猝死发生率其实非常低。
据估计,美国运动性猝死年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0.4人。意大利的调查研究显示,12-25岁的运动员人群中由心血管疾病引起运动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3/10万,而非运动员仅有0.9/10万。
Siscovick等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剧烈运动可降低猝死发生率,他们指出活动量很少的人,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危险与其它时间相比要大56倍,而经常参加剧烈运动的人运动中的危险只比平常大5倍;
另有研究表明经常剧烈运动的人心脏骤停的危险只有伏案工作者的40%。
Gibbons曾经研究了在65个月内总运动时在374794小时的2952名运动员中,猝死不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很低,远低于交通事故,自杀、慢病疾病。
美国心脏协会对于
运动所导致的心脏意外的结论
在最近10年,参加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的人群正在迅猛增加,这些运动包括半马/全程马拉松、铁人三项、长距离骑行等等。
无数的流行病学和生物科学研究证明了运动可以显著提升心肺耐力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此外更多的运动可以带来更多的健康收益,也即“moreexercise isbetter”。
正是由于运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所以在全球范围以内,越来越多人乐于参加强度很大或者运动量很大的运动,比如马拉松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过大的运动量,特别是缺乏基础、体质不够好的人如果进行这样运动,又有可能造成易感人群发生猝死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最近的确也有研究指出大运动量运动或者大强度运动都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心脏适应不良,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加速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成,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上升(一些物质原本存在于心肌细胞内,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检测不到,如果血液中检测到这类物质,就表明心肌细胞发生了破坏,从而导致这些物质的流出)、房颤等等。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运动量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所谓倒“U”型曲线是指较低的运动量和很高的运动量都不利于健康,只有合理的运动量才会有益健康。
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心,为了更好地向大众传递科学运动的知识,美国心脏协会组织专家重新审查了从中等强度运动到大强度运动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运动量、大强运动的收益以及风险。
在充分研究基础之上,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年初在著名的《循环》杂志(Circulation)发布了一篇重要声明《运动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和长期进行运动训练的潜在不良适应:更新对于运动风险的客观看待》。
这篇权威的文献其实就是要回答大众疑问,特别是大众运动爱好者的疑问:运动的潜在心脏风险究竟有多大。
运动所导致的心脏急性危险事件主要是两类:猝死和心肌梗塞
。
运动作为一种应激,会短暂地增加发生猝死和心肌梗塞的风险,这种风险最容易发生在不习惯于运动的人群,而规律锻炼人群发生这类危险事件的概率比前者要低。
中老年人发生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而年轻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尚有很大争议。
最近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发生猝死的原因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肥厚性心肌病,很多猝死的年轻人心脏结构是正常的,所以最新观点认为结构正常的年轻人发生猝死的情况更多。
他们可能更多不是死于心脏结构异常进而引发的功能失调,而是由于致死性的、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颤所致,而这种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无关,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则多种多样。
长期运动训练会导致心脏的重塑,非常有限的证据显示在少数运动量极大的运动员中,训练导致了不良的心脏适应。
总体而言,虽然的确存在运动过量引发心脏异常变化的事实,但目前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尚无定论。
大强度大运动量对于心血管潜在的不良影响
虽然之前一直有观点认为运动量与健康之间存在“U”型曲线,也即当运动量过大时,健康风险也会增加,但“U”型曲线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
但事实上,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长3-6年,从长期运动训练对于心脏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通过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全因死亡率,其实并没有运动量的上限。
换句话说,要明确一个大众运动量的上限的具体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运动最大特征之一是因人而异。
当然对于患有疾病的人群或者运动经验有限的人群,并不能让他们去完成不顾实际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对他们显然是有害的。
运动量与健康之间的“U”型曲线从未被充分证实
安全运动法则
1、运动性猝死是极小概率事件,大可不必过度恐慌!
运动爱好者也无需杯弓蛇影而忧心忡忡,但建议有条件的跑者到医院进行心电和运动平板测试,尽可能排除运动风险;
2、运动时不要穿着过多,穿着过厚过紧的衣服运动影响散热。
有些女性为了减肥穿着不透气的“减肥服”运动,其实减肥服没有科学依据不足,靠不透气的服装捂出来的是汗,而不是脂肪,“减肥服”反而有可能增加脱水风险;
3、如果感觉疲劳或者状态不佳,通过适度运动反而可以提振精神。
但这时的运动应该是比较舒适的中等强度运动,而不是激烈的大强度运动;
4、注意运动中补水。
有条件每运动15-20分钟可以补水200毫升,1小时以内运动喝白水就够了,超过1小时的运动可以喝运动饮料,补充丢失的电解质;
5、如果运动中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应当立即停止运动。
切不可坚持,情况严重时立即拨打120,切勿惊慌,此时惊慌反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6、如果在太阳下运动,建议带墨镜和遮阳帽,这样可以减少热感;
7、在日常训练中有条件用心率监测设备实时关注心率。
如发现中心率突然加快或突然减慢,应当警惕或者降低速度,要注意光电心率手表在高心率时不准的问题;
8、重视恢复和休息,避免运动过度。
运动很重要,但不能因此替代和放弃工作生活,不管是平时跑步还是参赛,都要将运动后的恢复视作与运动本身一样重要,没有训练,就没有提高,没有恢复,就没有进步;
总结
每一次惨痛的事故都让我们扼腕叹息,都让我们更加敬畏运动,尊重科学,守住自己的初心,让健康无伤跑步成为绝大多数跑者的共同价值追求也许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