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我在这里老去,也在这里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开东  ·  不能让家访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 ·  15 小时前  
王开东  ·  不能让家访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 ·  15 小时前  
湖北省教育厅  ·  这些高校,招聘进行中 ·  2 天前  
金华晚报  ·  情况属实!已暂停工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莫让孩子成为心灵孤独的一代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 公众号  · 教育  · 2021-04-26 09:36

正文

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身着校服的高中女生挽着妈妈的手臂,有说有笑地在车旁走过,心中不免赞叹。既而又想到,这样寻常的画面之所以能引起我的注意,实在是因为这样的情形在今天的社会里似乎并不常见。

开高三家长会的时候,我对家长们说,如果我们成就了高考而失去了孩子这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实在是因为看到太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高考成功,不惜一切代价,但最终孩子却和父母渐行渐远,终于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现在一回家父母和自己的交流“主题特别明确”,那就是“学习”,有时候似乎说到一些其他话题,但是也属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我问这位学生,那你想跟父母交流些什么呢?那位学生摸着头想了半天,最后也只是摇摇头而已。我望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涌出的一个念头就是“孤独”。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看,青春期的确是孩子试图摆脱对家庭的心理依赖的时期,客观上就有一种心理上的“疏离”的趋势,而偏偏这个阶段又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无能为力感最强的时候:原本还能辅导、督促的事,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力。失控,是最让人不知所措的,而这种惶急也就体现在与孩子的交往之中。这两种心理状况叠加在一起,无疑是让原本的疏离关系雪上加霜。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在行为上常常是笨拙不协调的一样,孩子的这个阶段的心理也是起伏不定,“波诡云谲”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试图摆脱家庭的依赖,是必然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正如一个在黑暗中行走而不知前路如何的人一般,既不愿意回到过去,又无法掌控未来,内心常常充满了迷茫与不安。而在这样的时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那么单调,目的性那么明确,更重要的是家长更多的是将自己无助的焦虑,转嫁到孩子的心上,这只能是促使孩子更早的关闭自己心灵的大门,让自己独自陷入到心灵的暗夜之中。

再加上目前家庭普遍存在的“子女中心”的家庭关系,“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孩子在童年时期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培养的欠缺,孩子的心智的成熟本身就较为迟缓,一旦心理发育中产生“疏离意识”的时候,内心的惶恐就更为明显和强烈。

所以,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用功”、“不够优秀”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能意识到他们其实都“够”孤独呢?他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增加对未来的焦虑,不是对他们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的苛责,而是懂得他们的惶恐不安,让他们知道,在勇敢前行的时候,只要你愿意回头,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你,总有一种眼神在鼓励着你。

记得我在一次家长会上和家长们说,其实大家都是在“学做家长”,成年人的意义,并不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越来越明白自己应该有的隐忍与付出,越来越清楚自己对于他人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孩子,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清楚的知道,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有的生活与未来只在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之中。与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以自己的焦虑不安给他们施加压力,不如更多的从小培养他们适应和理解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人生中真善美的信念,和孩子们一同成长进步。而这一切并不是从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开始的,而是从小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孩子的成长也有若干个重要的阶段,而这些重要的阶段都需要前期的铺垫与准备,才能更好地度过。如果我们的家长永远在放纵—焦虑——放弃中打转,那么我们也无法期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