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价格变化背后,汽车业这三年|图说 ·  23 小时前  
HR新逻辑  ·  HR版:DeepSeek八大场景神级提示词大 ... ·  昨天  
HR笔记本  ·  身为一名有追求又努力的HR,您焦虑吗? ·  2 天前  
薪人薪事企小薪  ·  DeepSeek的人才观:没有KPI、极度扁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我听过的最可怕的自毁式预言,叫“我不知道想做什么”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7-11-14 18:59

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感觉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价值和意义,分分钟会在脑海中闪现出无数次想要离职的念头。

然而很快,这个念头又会被另外一个念头打压于无形中,那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除了在这里继续耗下去,似乎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你是不是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呢?

或者,你早已被这种困惑折磨了很多年,思索多年却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方向呢?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都会在这个“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问题上败下阵来?!

一、怎么办?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几年前,当小倩(化名)头顶重点大学光环的自己开始踏入社会寻找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时,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份看似稳定有前景的数据统计工作,会将她的职业跑道彻底带偏。

那是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父母的眼中,它正规、稳定、有前景,是一家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公司,也的确,凭借着二三十年来的发展与积累,这家企业确实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名气,一提及女儿一毕业就能进入这样的单位,父母脸上乐开了花儿,再三叮嘱小倩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做出自己的成绩。

在小倩的设想中,她也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她给自己的规划是从数据统计做起,踏实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习多思考,将来再挑起数据分析的重任,进而再调到财务部任职或晋升为数据中心的主任,独当一面。

从踏入这家企业的第一天起,小倩处处留心,勤勤恳恳,然而不知为何,小倩看到数字就头疼,工作倍感吃力;她成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把数字弄错,可越是害怕就越紧张,越紧张越容易犯错。

怎么办?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到底要不要辞职?

从此,小倩内心的煎熬开始了。

二、是什么让我们看不见想要什么?

小倩的担忧和很多职场人如出一辙:

如果辞职,不但自己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连自己辛辛苦苦累积的人脉也可能就此断裂;

如果留下来,未来还要花大量的时间面对一堆无感的数字,她知道自己的工作可能不会有任何起色,像是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

然而一想到离开,很快她又被另外一个问题困住了手脚——

“辞职后我又能做什么呢?如果还要做数据类的工作,岂不是又要从头做起?又要重复同样的痛苦?如果不做,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小倩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自毁式预言。

之所以称之为“自毁式预言”,是源于Barbara Smith的一本书,书中Barbara提及, 导致人们迟迟无法选择无法行动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自毁式”的说辞里。

这些“自毁式的说辞”包括——

1、追求梦想就意味着要辞职,辞职还怎么生活?我做不到!

2、我做什么都没有长性,开始的时候明明很喜欢,可就是没有长久坚持的。

3、我已有的成功来之不易,别人羡慕还来不及,我说不满意就能随便放手吗?

4、我想要的那些东西是不对的/不现实的,是不可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的。

5、如果决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到头来发现卡在这里,岂不是很惨?

等等。

这些自毁式说辞就像挡在你面前的烟,让你呼吸困难,无法看见眼前的路。

如果你把这些自毁式说辞当真,你就会深陷“自欺欺人”的模式怨天尤人—— 你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无力但又安理得的怪圈。

事实上,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原因与合理性,包括自毁式说辞。

就好比烟的源头,很可能是当初为了温暖别人温暖自己而生 的火;

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发现真正的答案。

三、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因为你不敢

随着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越来越多,我越来越笃信一点,那就是——

事实上,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别惊讶,你真的知道。

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向内探寻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勇气面对曾经不那么成功的自己。

1、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意味着可能背叛父母一生的期待

我渐渐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总是在自我耗竭中,在自我及他人的期待中拼命撕扯着自己,不知所措。

在咨询中,小倩不断地告诉我,她无法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

为了让父母开心,小倩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她将自己伪装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比如她明明不喜欢数字,却依然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做起了和数字相关的工作,只因为这份工作能让父母感到安心和踏实。

这是一种选择。

然而当你选择接起父母期待的同时,你必须放下对自己的一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一份喜欢的事情,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业,期待自己能有不同的生活。

从小到大,小倩喜欢的都是在父母眼中“不入流”的,比如唱歌跳舞。

父母一再和她强调,你是穷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这些事情都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以后很难谋生,还是少出些风头、安分些好。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原本爱唱歌跳舞的小倩慢慢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每天话很少,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作业。

在父母眼里,女儿终于变得“懂事而乖巧”了。

2、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需要放下内心的“应该”

有这么一个比喻,说的是我们往往不愿意认同自己真实的样子,就好像做完整容手术的人不愿意面对镜子一样。

因为我们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太多的“应该”。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男人应该坚强,女人应该示弱,年轻人应该顺从,老人就该安分。

我们就像纸牌屋里的观众,被这些来自“社会”与“家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深深说服,这些价值观的势力异常强大,让我们不敢“接纳”自己原来的样子。

小倩能想起的少有的欢乐时光,是大学期间在迪士尼游乐场实习的那段日子,她说,当她用笑脸迎接每一个孩子,用耐心的话语解答家长的疑问,为他人做些举手之劳的帮助,都让她感到由衷的快乐。

她曾经无比渴望能留下来工作。

“可是,我应该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才是啊,我应该往高处攀登,我应该积极进取,我怎么可以安于现状,在这里做一名不起眼的服务生呢?”

就这样,小倩再次选择了无视内心的声音,向现实做了妥协,找了一份满足家人期待的“好工作”。

3、不知道擅长什么的你,唯独擅长伤害你自己

我告诉小倩,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别人给我们的建议都带有两个部分,一个叫“他建议我”,一个是“他期待我”。

在我们涉世未深时,我们会单纯地坚信别人的建议就一定是毫无私心的“给我的建议”,却忘记了,其实这份“建议”的背后,还隐藏着“对我的期待”这件事情。

比如小倩的父母建议她找一份稳定轻松的工作,里面包含了给她的期待——希望她有一份听起来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能够早日结婚生子,希望给他们老两口一个孩子带,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足够成熟,TA就会懂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太多的人长期撕扯于内心和他人的期望建议中,他们疲于奔命,伤害了最好的那个朋友——自己。

当别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伤害“你自己”这个朋友时,你不仅不让TA躲开,反而按住你自己说:“别还手,这是自己人!”

请不要忘了,你总有选择——

你可以选择收到他们的期待,满足他们;

也可以选择收到期待,但不满足他们。

当然,你永远无法决定让他人不对你有所期待,因为这是他人的事。

四、从“想做”到“能做”,还要匹配动机

按照上述步骤,小倩列出了自己想做的几件事情,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判断哪些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呢?

这也是困扰在很多人心头的困惑,那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断这是不是自己可以做好并能有所发展的领域呢?

可以从匹配动机入手。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朗格研究了人们看待世界的六种职场内在动机,也被成为六种激励因子,分别为理论导向、实用导向、唯美导向、社会导向、个人导向及传统导向。

该理论强调,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六个因子,但每一个的程度高低不同。

这六个因子及相关释义如下:

1、理论导向强调的是真理和知识,这类人群擅于钻研,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使命和追求,如科学家、研发人员就是这种人居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