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苹果发布了最新的财报。总体上看,苹果的财报还不错。总营收为 529亿美元,净利润为110亿美元,净利润增长4.9%。其中服务收入达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成为仅次于iPhone销售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但是,在还算光鲜的财报下,大中华区业绩就不那么乐观了。iPhone的大中华区虽然保住了第三大市场的位次,但营收同比下降14%至107.3亿美元。事实上,大中华区的业绩下滑贯穿了整个2016年。此次已是苹果大中华区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滑。
因为被大中华区拖累,苹果整个2016年的业绩都不太好。而就在2015年,大中华区的高速增长还是苹果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大中华区不行了,iPhone未来会有危机吗?
一、iPhone的中国兴衰记
虽然iPhone是2007年发布的,但是iPhone真正进入中国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
在iPhone3GS以前,iPhone在中国都是小众玩物。在前两代的时候,要安装个中文输入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iPhone的销量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情况一直到iPhone4发布,中国运营商开始直接发售。iPhone才在中国火起来。
iPhone4的火爆是几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从产品自身看,苹果的几代产品之中,iPhone4是非常出色的一代。当时的iPhone4采用不锈钢边框,双面玻璃设计,做工精致,在市场中鹤立鸡群。
而在硬件配置上,屏幕、CPU、摄像头都达到一定高度,带来不错的用户体验。特别是摄像头追上竞争对手之后,iPhone已经没有明显短板。
从时机上,应该说iPhone4恰逢其时,一方面是中国3G开始上马,高速移动互联网带来很多机会,网络内容浏览有刚需,手机必须换,iPhone赶上了第一轮换机潮流。第一轮换机潮流有很多受益者,小米承接了低端换机的需求,而iPhone承接了高端换机的需求,这是iPhone在中国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iPhone4定价比较高,而2010年前后国人的收入还不那么高,汽车也没有那么普及,手机一定程度上成了身价的证明。于是就有了卖肾买iPhone的段子。
而这种身份标签的作用进一步带动了iPhone的销售。随后的iPhone4S、iPhone5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到了iPhone6时代,虽然智能手机第一轮普及过去了,但是第二轮换机来到了,而苹果首次推出大屏幕iPhone,解决一个困扰人们很久的体验问题。
所以,iPhone6相对于iPhone5S的增长是破记录的。2014年四季度,苹果业绩同比增加30%,创造了记录,这就是大屏幕的成果。
而在此之后,iPhone就难以开发新的卖点了。在大屏幕的iPhone6普及完毕之后,iPhone6S和iPhone7都表现平平。在中国区出现了连续的下降。苹果进入衰退。
二、为何iPhone难以再火起来
在iPhone推出的时候,其护城河有几个。一是高配置的硬件,二是独家的IOS系统,三是基于IOS的生态。
这些东西保障了iPhone的体验高过竞争对手。而到了2015年以后,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步,iPhone的护城河变得越来越浅。
在硬件配置上,苹果除了CPU已经没有什么独特的东西。过去苹果的屏幕是最好的,在10年前,3.5寸相对于主流的2.4寸QVGA已经算巨屏。5年前,苹果的摄像头效果是手机中最好的,测试分辨率达到2000线对。
而到了2015年以后,即使一部千元机,屏幕和摄像头也不错了。日常使用完全够用。
苹果的CPU一直是最快的,但是随着硬件的发展,CPU性能开始过剩,用户越来越难以体验到iPhone的速度有什么优势。一些手机厂商在存储器,软件上优化,APP的开启速度甚至要快于最新的iPhone。
而随着安卓和第三方APP的成熟,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安卓不能做的了,体验上安卓也不差,在开放性易用性上甚至还有优势。
iPhone的产品优势弱化了。
而在消费上面,随着中国人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提升,手机不再是身份标签,汽车的标签作用更大。iPhone身份标签的作用弱化,人们更趋向于实用性。
这个时候,OPPO,vivo和华为崛起,OPPO,vivo和华为的产品总体也许不如iPhone,但是在针对目标用户的优化上是高于iPhone的。把握用户心理,做用户喜欢的产品,打用户喜欢的广告,铺设用户随时能看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