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拥有国内唯一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核心人力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iTalen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13 小时前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13 小时前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古村落里“喜上加喜” ·  昨天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古村落里“喜上加喜” ·  昨天  
吉林检察  ·  【视频】剪纸潮年·非遗里的新春盛景 ·  2 天前  
吉林检察  ·  【视频】剪纸潮年·非遗里的新春盛景 ·  2 天前  
上饶新闻  ·  初六遇立春,迎春启新程! ·  4 天前  
邳州银杏甲天下  ·  大年初六,送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如何塑造企业文化?绝大部分公司都忽视了“中三路”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0-10-21 12:00

正文


为什么要塑造文化?是一号位的一时兴起?是领导者的深谋远虑?还是HR在追求真理?

如何塑造文化?“使命愿景价值观宣贯”+“价值观考核”就能塑造文化?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公司都能建立优秀的文化。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公司的文化仍处于“玄学”层面。

塑造文化需要系统及自洽的文化管理系统,关键在于中三路做得好不好。中三路是化“玄学”为“工程”的关键。

那么,塑造文化的“上中下三路”又分别指什么?

今天小编和大家推荐的是首席组织官创始人房晟陶老师的经典好文,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

本文约6000字
阅读需8-15分钟

如何塑造文化?

“塑造文化的上中下三路”图展示了我们总结的一个简单方法论:上中下三路法。

  • “上三路”指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业务规划、组织规划;

  • “中三路”指的是经营管理原则、流程/机制/系统、人员能力标准;

  • “下三路”指的是仪式/符号/英雄/故事、标准操作流程(SOP)及制度、提倡及反对的行为。



要想塑造文化,必须上中下三管齐下,每路都不能缺。

这上中下一共九路,越往上越抽象、越理念,越往下越具体、越动作式的。在一个公司里,“上三路”最高大上,经常被贴在墙上,很容易“貌似有”。“下三路”与员工动作联系最紧密,一抓就一大把,但很容易制造出各种“奇技淫巧”。

而“中三路”往往是最容易缺失的。

没有“中三路”,“上三路”和“下三路”之间就没有真正的连接,公司所希望的文化就无法实现。 就像健身教练重点要你锻炼腰背部核心力量一样,塑造文化最重要的也是“中三路”。

先谈谈“中三路”中最容易缺失的经营管理原则。所有原则都是基于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但原则比使命、愿景、价值观更加具体,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绝大部分公司都没有真正的经营管理原则。

01
什么是经营管理原则?

举个例子来说明。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三大纪律就是原则: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纳要归公。这三条简单的原则,就把人民军队的气质传神的描述了出来。


三大纪律是一个正向的例子。
我们再举个例子。

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是“原则”。这简单的三条就把中国偌大的农业社会管得“服服帖帖”。

孔子当时向齐景公提出的治理国家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偏价值观和愿景的,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这些与后来董仲舒提倡的“三纲”的意思相同吗?我觉得不同。

尽管价值观和愿景更高、更正确,但在极具操作性的“三纲”面前,这些更高、更正确的价值观和愿景也无可奈何。

孔子无辜背负了很多骂名,不过他也有责任:光谈价值观和愿景,没有具体化为原则,这就给他人留下了任意阐述的机会。

换句话说,好的原则可以巩固价值观和愿景,但不好的原则会扭曲和出卖价值观与愿景。

从定义上来说,价值观更多是要珍视的“东西”,而原则更偏行动指针。

用这个标准,大家可以来评价一下:华为提倡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是偏价值观还是偏原则?

我认为这两条都是偏原则的,是非常行动指针式的描述。

02
如何塑造原则呢?

实际上也不难,你可以从“好人好事”开始积累,在若干实际工作层面(客户端、员工端、合作伙伴端、投资人端、社会端)创造案例和故事。

案例和故事至少可以分为5个层次:感动、惊喜、满意、抱怨、愤怒。 当你创造的感动、惊喜大大多于抱怨和愤怒的时候,你的原则就逐渐建立起来了,你的文化就塑造出来了。

一个领导总结原则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其个人能力,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他有没有处理过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有没有认真的思考、总结、反省过。

比如,某老板整天强调要科学决策,什么事情都要讲精确的数据,很善于把下属逼得哑口无言,但是效果很不好,为什么呢?

看看另一个老板在“科学决策”这个原则方面做的总结和阐述:

  • 决策是建立在数据支持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的;

  • 决策的成本是指决策过程成本+纠错成本+机会成本;

  • 好的决策就是决策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

  • 当力求最优解而导致成本增高时,满意解优于最优解。


两者相互一比较,高下立现。

没有干过多少实活的老板只知道空喊“不会错”的口号,但无法给别人提供如何“做对”的指导。真正练过、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思考总结反省过且真实地面对过自己的人才会总结出真正的原则。

你说这些经营管理原则对塑造文化重不重要?没有经营管理原则,领导人太容易以高大上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来掩盖自己的不思进取及言行不一。

不过, 经营管理原则还是偏“中三路”的上路。它与“上三路”联系紧密,还有点偏“虚”,它还得进一步落实到流程/机制/系统及人员能力标准上。


03
如何制定“中三路”中的人员能力标准?

一谈到人员能力标准,很多人立刻就想到了“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在价值观上是偏中性的,很难与价值观产生真正的连接。能与使命、愿景、价值观产生有机连接的是“行为能力”,比如现在已经比较普遍应用的“素质能力”。

素质能力又可以分为通用素质能力、职能素质能力、岗位素质能力、高层领导力等。

这其中,通用素质能力及高层领导力与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关系最为紧密。

通用素质能力及高层领导力都是相对可以转移的能力。

比如,通用素质能力一般会包括责任心及主动性、系统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执行、沟通及讨论能力、协作能力、影响及感染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处理模糊、混乱及变化的能力等。高层领导力则大多包括高瞻远瞩、激励、赋能等。

如何定义及描述本公司所需要的通用素质能力,并落实在招聘、培训发展、绩效管理、任用与淘汰等各个环节,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文化。

一个要求员工具备“处理模糊、混乱和变化”能力的公司和一个没意识到这个能力的公司,在文化气质上非常不一样。

很多人难以理解,“处理模糊、混乱和变化”是个能力吗?这是个不常见的通用素质能力。 具有类似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具不具备“处理模糊、混乱和变化”的能力,在一个创业公司中的绩效会有巨大反差。

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训练出来的,往往是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工作经历中逐渐形成的。

这种能力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

如何评价这个能力呢?

下表展示了通过仔细地观察、总结我们可以给这个能力分级。

1分

视模糊、混乱和变化为“不对”的事情
无法承受模糊、混乱和变化所带来的变化
2分
勉强接受模糊、混乱和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及正当性
模糊、混乱和变化会带来大量的焦虑及怨言,导致难以长期坚持
3分
接受模糊、混乱和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及正当性(尤其是在组织的初创阶段、快速成长阶段、变革阶段、创新阶段)
积极寻找这种方式去适应环境
4分
能在模糊、混乱和变化等不确定下保持积极心态
能主动积极去拥抱变化;即使在模糊、混乱和变化下,也能给出清晰的行动指令
5分
能在模糊、混乱和变化等不确定性下保持轻松心态
能在模糊、混乱和变化中发现创造价值的机会
能带动他人处理模糊、混乱和变化的能力
6分
有在模糊、混乱和变化等不确定性状态下创造价值的实际案例
善于创造建设性的模糊、混乱和变化来促进创新及变革(但没有过度使用,比如没有整天创造无意义的混乱)
能指导他人处理模糊、混乱和变化的能力

“处理模糊混乱和变化”的分级评价标准


达到3分是合格,达到4分是良好,5分是优秀,6分是杰出。

把人员能力标准描述和应用到这个程度,你看到了人员能力标准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了吗?

同样方向的能力,用不同的名称,对公司文化的影响也很不一样。 比如:

  • 要求员工具备“沟 通及讨论能力”而不仅是“沟通能力”;

  • 要求员工有“创造性执行能力”而不仅是“执行能力”;

  • 要求高层具备“学习及自我突破能力”而不仅是“学习能力”。


这些差别看似微小但会导致文化上的显著不同。

还有,在高层领导力中加上“点燃自己”的要求,与只要求“高瞻远瞩、激励、赋能”就非常不同。 这个“点燃自己”就是“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核心区别。

能力即使名称相同,如何定义和具体描述,对员工的行为也会有直接影响。比如:

两个都需强调“学习能力”的公司,一个偏传统行业的公司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中会更多强调“对典型案例的复盘和剖析”“积极寻找榜样(现存或已逝),帮助自己学习提高”“乐于应用、复制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等行为;

另外一个处于寻找业务模式阶段的公司,会更多强调“向未来学习”,它可能会更多参考U形理论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提倡“去除评判之声、嘲讽之声、恐惧之声”“打开头脑、打开心灵、打开意志”“创造共同生成的场域”等行为。这两种学习能力对应的公司文化氛围非常不一样。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释人员能力标准对塑造文化的影响。

很多公司在设定人员能力标准时,如果在方法论上就缺乏通用素质能力及高层领导力这两个要素,那么在招聘实践中就难以做到先“为公司招人”再“为职能/岗位招人”,很容易就只“为职能/岗位招人”“为某领导招人”,而忽略“为公司招人”。

招来的人从底子上就很不一样,之后再想靠文化宣导或价值观考核把大家拧成一股绳,难度非常大。

有些人还会问:这些通用素质能力要求会不会每个公司都差不多?

对于绝大部分处于创始人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每个公司都很不一样。 决定一个公司人员能力标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始人独特的人才审美。 行业特征、战略、公司发展阶段在很多时候只能做配角。


04
程、机制和系统是“中三路”中的“中三路”

总结一下: “中三路”中的人员能力标准,尤其是其中的通用素质能力标准以及高层领导力标准,对于塑造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上三路”中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业务规划、组织规划,以及“中三路”中的经营管理原则,必须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人员能力标准上。如果没有这个血肉联系,公司想要塑造的文化就是空中楼阁。

人员能力标准算是“中三路”中最偏下的、与人联系最紧密的一路。 我们最后再谈谈“中三路”中与业务联系最紧密的一路:流程、机制和系统。流程、机制和系统也算是“中三路”中的“中三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