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广电系统有多位代表委员参会,他们来自广电战线各个岗位,带着各自的议案、提案为广电如何更好服务大局、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健康发展发光发热。
两会开幕前夕,国家广电智库公众号对相关代表、委员进行了专访,了解他们的履职实践,倾听他们的见解思考。自3月5日起,本公众号陆续推送采访相关代表委员的稿件。
受访代表:管旭,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党委委员、播音主持管理部主任、《主播说辽宁》节目总制片人、《辽宁新闻-视线》主持人。
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管旭代表长期从事主持人工作,走上领导岗位后又努力在辽宁台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作风优良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在充分挖掘广电名主持资源与作用、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深化政策宣传阐释等方面,经过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实践,有了新发现、新思考。
充分挖掘广播电视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资源与作用
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优质的视听内容供给是关键。充分挖掘广播电视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资源,有助于加强品牌节目栏目建设,助推丰富和优化内容供给。对于这一话题,管旭代表阐述了五点系统性思考。
一是精准定位,发挥优势。
明确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领域,在节目策划和嘉宾邀约上做到精准定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是创新形式,打造品牌。
探索创新节目形式,打造特色栏目和品牌节目,充分利用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个人风格和专业素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是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加强对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是跨界合作,拓宽视野。
鼓励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跨界合作,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等共同打造节目,拓宽视野,丰富节目内容。
五是打造个人IP,扩大影响。
支持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打造个人IP,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交流,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事实上,全媒体时代,网上舆论场往往具有复杂性。在引导网上舆论方面,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能发挥哪些作用,又能开展哪些创新性工作?管旭代表分享了自己的五点思考。
一是权威解读,廓清迷雾。
充分发挥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对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廓清舆论迷雾,引导理性讨论。
二是价值引领,传递正能量。
通过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正向引导和价值输出,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是互动交流,倾听民意。
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与受众互动交流的渠道,倾听民意,了解群众关切,回应舆论诉求。
四是舆情监测,及时预警。
充分发挥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敏锐洞察力和舆情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预警网上舆情苗头,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化解舆论危机。
五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
探索创新性的舆论引导形式,如短视频、微访谈、直播互动等,寓教于乐,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管旭代表最后表示,充分挖掘广播电视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资源,并积极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对于营造清朗、健康、理性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辽宁台作为省级主流媒体,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将积极探索创新,发挥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的作用,为网络舆论引导贡献力量。
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推进全媒体新闻宣传创新创优
作为《辽宁新闻》《主播说辽宁》等多档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或制片人,管旭代表在新闻宣传如何更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推进新闻宣传创新创优,是很多广电从业者关心关注的焦点。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管旭给出了五方面建议。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把握舆论主基调。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国家大政方针,及时跟进解读和宣传报道。
二是创新内容形式,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探索全媒体融合报道的新模式,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的新功能。创新报道形式和表现手法,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感染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和参与。注重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说服力。
三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和研判机制,及时发现和研判网上舆情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位和细分受众,开展差异化舆论引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倾听民意诉求,及时回应关切,引导理性讨论和形成共识。
四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夯实舆论引导基础。
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业新闻人才队伍。注重舆论引导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新闻工作者驾驭全媒体平台、解读政策、把握舆论规律的能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激发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加强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形成舆论引导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统筹协调、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舆论引导经验交流和研讨,共同探索创新创优的新思路新方法。
管旭代表认为通过加强和改进上述方面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推进全媒体新闻宣传创新创优,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贡献力量。
视听节目是很多百姓接触政策、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的第一窗口平台,节目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政策宣传与落地的效果。视听媒体在推进视听精品内容创新创优,发挥好政策宣传者、阐释者、践行者等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对视听媒体如何更好发挥相关作用,管旭代表提出了五条重要途径。
一是加强政策解读和阐释。
制作专题节目、理论节目或纪录片,深入浅出地解读和阐释国家政策,帮助公众理解政策背后的理念和目标。邀请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与访谈或讨论,从多角度分析政策的意义和影响。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图解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政策内容。
二是塑造典型人物和故事。
创作反映政策实施成效和社会影响的影视作品,塑造鲜活感人的典型人物和故事。通过真实案例,展示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保障民生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挖掘基层一线人员的感人事迹,展现他们贯彻落实政策的艰辛和奉献。
三是展现政策实施过程。
跟拍记录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真实呈现政策从制定到落实的全过程。采访政策受益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展示政策带来的实际成效和影响。通过沉浸式体验或互动式报道,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政策实施的细节和成效。
四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
通过影视作品,反映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公众关注和舆论监督。倡导理性、客观、建设性的舆论氛围,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支持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评价,促进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五是树立行业标杆和榜样。
评选和表彰优秀视听作品,树立行业标杆和榜样,激励创作者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内容。举办行业论坛和研讨会,交流经验、探讨创新,推动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视听媒体在政策宣传、阐释、践行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