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ns优选
更多有趣有价值的资讯分享,带你发现更酷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注意!新疆部分旅客列车停运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驾驶证除了能开车,还有这些隐藏功能!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社招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ns优选

“急,人在上海,找垃圾桶找疯了!”

lns优选  · 公众号  ·  · 2024-05-04 22:40

正文

本文授权转自:槽值

ID:caozhi163


“全上海的垃圾桶是不是都在迪士尼啊?”

五一假期,向来是大热门旅游城市的上海,又一次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挤爆。

提及上海,精致、洋气、松弛等关键词,似乎永远不会缺席。

前有武康大楼引领网红打卡地的风潮,后有city walk引来各地效仿,又有年初《繁花》引发的复古风潮和“排骨年糕”热。

“侬看啊,大街上好像每个人都端着一杯coffee,穿着新潮的suit走来走去,不愧是chill感天花板!”

不过…… 但凡来过一次上海,可能就不会这样感叹了。

“端着咖啡杯走了几公里才懂,那不叫chill感,那是大街上找不到垃圾桶。”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每个人都有终其一生不可得之物。

对于上海人来说,这个物件叫做垃圾桶

早在去年间,有关上海垃圾桶的消息就不止一次登上热搜:

我问天问大地,上海的垃圾桶到底在哪里?

图源:微博热搜

去年暑期,外滩一个摆满垃圾的橱窗窗台引发了热议,上面满是烟头、饮料瓶、小吃包装袋,环卫工人一小时就得收拾一次。

图源:微博@D视频

话题下,网友讨论的风向完全不在“有没有素质”问题上;


有上海市民也主动站出来辩护: 不是因为游客素质低,外滩上实在找不到一个垃圾桶。


“一个塑料袋,上次我从松江背回浦东家里才扔掉。”

图源:微博评论区

缺乏垃圾桶的生活,极大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


各路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硬是把没有垃圾桶的上海,变出成千上万垃圾桶来。

如今最普遍的垃圾桶,有两个轮子一个框,一般有黄色、绿色和蓝色三种——哦对了,它们又叫 共享单车。

还别说,风格还挺一致 /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看着堆放各种垃圾的车筐,大概就知道上海人民丢垃圾需求多么强烈。

网友:确实没素质,但有时也确实没办法


有网友积极建言献策:在垃圾分类的背景下, 黄色单车可以丢干垃圾,蓝色单车丢湿垃圾——

垃圾桶可以将就,垃圾分类不能将就。

图源:抖音评论区,下同

如果走了半天连共享单车都找不到,一些上海人民只能采取备用方案。

“哎呀,怎么回事,手里的垃圾怎么掉进绿化带了。”

更有人将思路打开,积极献言建策:实在没有办法,找个正在打电话的路人,把垃圾交给他就行。


“反正正在打电话的人,你给他什么,他都会接住的。”


又扎心了上海的各位老师


缺乏垃圾桶的生活,使得上海市民多了一份独特的气质:

端着咖啡杯走在街上的上海人, 看似浑身上下精英感或者松弛感,实则满满“偷感”。

眼神飘忽,心神不宁,左看右看,只为找一个垃圾桶。

有时候走了几公里,终于看到一个路边方型物体,大喜过望,连忙奔去,

结果发现是: 配电箱。

上海人自己的“莞莞类卿”。


在上海,有可能配电箱数量都比垃圾桶多。

当然,也有老实人不肯把垃圾丢掉,于是干脆拿着垃圾在街上走路一整天。

图源:抖音评论区,下同

隔壁省份来上海看演唱会,有时候也会出现, “带着垃圾来,拿着垃圾回家扔” 的情况。

或许是太缺乏垃圾桶,也就只有上海人看到一个新垃圾桶时,都值得专门去社交平台上广而告之,分享喜悦——

喜报,上海又有新垃圾桶了!崭新的!bulingbuling的!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去其他城市旅游,要查看的无非是 住宿指南、美食指南、景点指南。

但要在上海,最必不可少的,是 扔垃圾指南” ,争取让为数不多的垃圾桶都拥有明确的定位,方便人们出行。

图源:小红书

去其他地方旅游,要规划如何把纪念品和文创带回家;

去上海旅游,要规划如何不把垃圾带回家。

从小到大,都听过“ 垃圾不落地,城 市更美丽 ”的口号,没想到到了上海,垃圾只能要么落地,要么揣兜里……城市倒确实很美丽!

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不怎么设置垃圾桶?

上海到底有多缺垃圾桶?

一个直观的表现是,针对市民对垃圾桶设置不满意的问题, 去年上海还专门修改了相关条例,新规定了垃圾桶的设计规则。

根据这份规则,公共广场应按照每 2000 平方米设置1 处垃圾桶 ;口袋公园、开放绿地则 每1500 平方米设置1 处。

图源:澎湃新闻

别小看1500平米1处的密度,这已经是上海垃圾桶分布的极限了。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实际上,2019年时,上海全市尚有公共废物箱 6.2万个。

但是到2022年上半年,全市只剩下 3.6万个 垃圾桶,砍掉将近一半。

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颁布。

对于这份条例,网友最为熟悉的部分可能是垃圾分类准则,在当时的互联网上,狠狠给了大家一点震撼:

干垃圾、湿垃圾,这两个云里雾里的名词,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

垃圾分类的同时,公共垃圾桶的数量也在锐减。

因为垃圾分类并非条例颁布的最终目的,上海市政府希望倒逼市民养成垃圾不落地的良好习惯,减少公共卫生支出成本,并最终改善城市环境。

有本地网友回忆,曾经一条路上五六个垃圾桶,后来变为两个、一个,这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减少垃圾桶真的有助于减少垃圾产生、改善城市环境吗?

这是垃圾分类以来始终引发讨论的话题。

上海减少垃圾桶的举措部分借鉴自海外,譬如日本东京、法国巴黎。

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人们形成自行处理垃圾的习惯, 没有街头的公共垃圾桶也不影响生活。

日本垃圾分类的治理历程 / 图源:艾媒咨询

这在上海已初见成效。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但也有人认为诸类措施并不合理。

“捡拾中国”发起人王子人就认为,撤桶虽好,但在撤的同时,并没有 告诉大家怎么撤、撤完后该干什么。

在意识层面,大家一片空白,反倒增加了生活的不便。

上海街头随处乱丢的垃圾 /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确实有许多网友吐槽, 垃圾桶减少并不能让他们自觉产生垃圾不落地的念头。

“找不到垃圾桶超过十分钟,我的素质就消失了。”


“湿垃圾不能扔在干垃圾桶里,但能扔在地上。”

图源:抖音评论区

一直以来,要求上海增设垃圾桶的声音不绝于耳。

2022年年底,经过部分优化改良,上海公共垃圾桶 从3.6万增加到3.8万。

去年6月,上海市又增加了7000个垃圾桶,投放在全市道路内。

不过,数量的增加似乎没有改变人们的体感。

至今,在上海,如果遇到有人说 “给我吧,我帮你扔垃圾” ,那是足以让人念念不忘一星期的过命交情。

不仅上海,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公共垃圾桶,也变得越来越少。

比如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人们已经明显感受出在外扔垃圾的不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