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是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科技月”,主题为“向新而行,智建未来”。
近年来,从参建打破国外封锁,成为中国沉管隧道建设新的技术里程碑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开始,到后续接连参与了深中通道、广州车陂南隧道、会展西过江隧道、南沙明珠湾、南沙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深圳盐田港等项目的建设,四航局始终迎难而上、主动攻坚,累计申请专利、省部级以上QC成果上千项,汇编大量工法、论文、专业技术总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公司微信公众号现开展专题报道,集中展现四航局科技创新系列成果。
以
“需求牵引、问题导向”
,致力于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工艺技术难点,实现“技术创造价值”目标取得了累累硕果。
开展超大钢壳混凝土沉管智能预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研制8万吨智能台车系统和钢壳混凝土智能浇筑系统,成功在沉管隧道建设领域锻造核心技术长板,擦亮集团在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建设领域中的技术品牌。创新性提出打造45000吨浅吃水半潜驳运输沉管管节,该核心装备目前已建成并入围集团十大海工重器,持续增强集团在沉管隧道及海工领域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在耐久性维护领域
,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重要桥梁,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闻名世界。但同时随着运营年限的推移,大桥混凝土构件长期承受各种外部荷载与环境侵蚀,如何准确、快速掌握大桥的耐久性状态,开展科学合理的耐久性评估、预警和养护,成为大桥全寿命周期耐久性保障的新关键。
作为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守护者,四航局研究院耐久性团队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承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智能检测评估与维护技术”专题的研发工作。从混凝土表面涂覆材料的老化性能、环氧涂层钢筋破损修复等方面,研究院开展了微观分析和数值仿真试验,掌握了不同附加防腐蚀技术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作用机理、防护效果、失效机理,研发出服役环境下附加防腐蚀措施的修复提升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港珠澳大桥耐久性智能维护策略库的关键技术,使大桥精准防护和寿命延长成为可能。团队还开发出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混凝土后装式监测传感器,一举突破制约耐久性智能维护全链条贯通的瓶颈。课题成果经中国航海学会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软基处理领域
,为不断突破传统排水固结法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的重大难题,四航局以机理理论研究为先导,对软弱地基排水固结渗流理论以及集设计、施工、监控、评价等于一体的系列成套创新技术持续开展研发攻关与应用实践,取得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盐田港、惠州港荃湾港区等数十个国内外重大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
同时,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号召,四航局建立了服务于疏浚土纳泥区复垦利用的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出一种低碳环保、适用于大面积疏浚纳泥区的生态固化技术,实现了疏浚土的农用地资源化利用,并且发布了《超软弱地基浅表层无砂垫层真空预压加固技术规程》,总结形成了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指导性文件,促进了大面积疏浚超软土的有益利用。四航局多年形成的排水固结法理论与成套技术研究成果经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评价委员会评价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工程建造领域
,四航局利用已有的技术经验,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预制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复杂海洋地质动力沉桩理论及关键技术、强涌浪极密地层及地震频发条件下高桩码头施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强震地区深厚珊瑚礁砂地基抗液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高速公路高品质建造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数字化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深中通道、广连高速公路、广州港新沙港区、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东区油品码头工程、深圳港妈湾港区海星码头等众多大湾区基础设施工程以及20多个海外国家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