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教育
微思​教育是由欧美名校面试官和海归、国内重点大学研究生组成的专业团队,帮助上千名申请人拿到了名校offer,包括哈佛、斯坦福、牛津、加州理工、多伦多等顶级牛校。公众号提供欧美留学相关的情报、经验、案例和周边,帮你认清自己的留学之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Nature社论】量子力学一百年:一场未完 ... ·  2 天前  
疯狂区块链  ·  为什么王兴兴说顶尖学校不过如此?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教育

微讲座记录 | 北邮学长在牛津读研的第二年:放弃剑桥、IC、多大和TU Delft,我收获了什么?

微思教育  · 公众号  ·  · 2024-10-27 20:02

正文



嘉宾背景
张学长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GPA3.84,TOEFL108,GRE329, 申请季中收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录取。现于牛津大学读研,研一结束,即将研二~


大家好。我今天来给大家做一下分享。我本科是在北邮,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现在在牛津 ,刚刚结束自己研一的master by research的学习,开始了研二的学习。

我的本科GPA是3.84,当时考的是托福,成绩是108,GRE成绩是329。其他方面,我个人学科竞赛类获奖比较多,比如数学竞赛或者电子设计竞赛之类的。科研方面,我在准备开始申请之前是没有做过科研的,但为了申请这些研究型项目,我把毕设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样完成了一段科研。所以我的整体情况是竞赛经历比较多,但科研经历很少。

最后我获得了挺多的offer,总共分为两类: 一种是英国或加拿大那种授课型的硕士,还有几个是研究型的硕士。 在选offer的时候,我想让自己体验一下专心做研究的生活,所以就选择了研究型的硕士项目。


1
牛津就读体验



牛津其实是一个位于伦敦边上,火车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的挺小的镇子。这里的大学并没有那种意义明确的围栏,而是 与城市融为了一体 。这里既有学生,也有本地居民,还有在附近工作的人,是一个比较小但还挺适合学习的地方。

由于我们是研究型的硕士, 系里并没有明确的选课和考试要求。 如果要学习什么东西,可能就需要自学,或者跟导师说你想学什么,然后他会给你安排一些资源去学习。

刚入学时,第一周会有很多社交场合,让大家认识新朋友。 之后,我们就会和自己的导师meeting,商量接下来的项目。 作为研究生,我的项目会稍微少一些,而博士生的话,项目可能会安排得更深入一些。

跟导师商量完具体的项目和要走的方向后,大家就会开始自己做研究,并根据研究接受相应的培训。 可能一周会和导师meeting一次,还会参加组会,听听别人的报告和发言。 平时,我们就会坐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忙自己的事,跟同事聊聊天、研究问题等等。 这与授课型的硕士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基本就跟博士一模一样了,除了年份不一样之外。

而我那些授课型硕士的朋友,他们的经历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上很多课,有很多考试和作业要做。 而我们更多的是完成自己的事,跟进自己的进度,导师也不太会催我们,主要靠自觉。


2
研硕和授课硕的区别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研究型硕士与授课型硕士,以及一年制与两年制之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 授课型硕士 。如果你一点也不想做科研,只是想尽快在这边拿到学位,拥有一个好看的履历,那么无论是为了找工作还是其他目的,授课型硕士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学制较短,只有一年。只要你付出努力,好好学习,认真考试,最后的结果通常都不错。在英国这边学习,听一年的课,教授们用英语与你交流,完成的都是英文作业,这对你的语言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还可以抽出时间去旅游~总之,授课型硕士是一个快速获得学位的方式,你所学到的知识也不会少,并且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觉得它比较适合有这类需求的人。

对于 研究型硕士 ,特别是两年的研究型硕士,我认为它比较适合那些不那么着急工作,或者想尝试一下学术道路的同学。 由于它的时间线较长,你可以在第一年静下心来做一个研究,做出一些自己的成果,比如发表文章或完成一个项目。 这样,你不仅能体验一下博士的生活,还能避免到最后发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读博,但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尴尬情况。 所以,它可以说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3
我的申请过程



其实,申请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刚开始,大概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我开始准备申请。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准备文书。 由于我想申请研究型硕士,所以在准备好文书之后,我就去给老师套磁。但当时并没有老师回复我。

与此同时,因为授课型硕士的申请越早提交越好,所以在9、10月份的时候,我一边继续为申请研究型硕士而联系导师,一边只要授课型硕士的申请开放,就尽快提交上去。

这样一直等到了差不多11月、12月的时候,依然没有多少老师回复我。 于是,我想着先把申请交上去吧,总比一直拖着强。 于是,我自己写了一个research proposal,把我中意的老师写了上去。

到了12月底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在他们的系统上看到了我的申请,然后给我发了邮件,安排了面试。 那是我的第一个面试。 接着,在第二年的二月份和三月份,我又分别参加了两个面试。 我总共就参加了这三个面试,而后来这三个面试都给了我offer。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选了现在这个项目。

所以,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其实发邮件给老师套磁,老师不回也不用太过于焦虑和慌张。 我当时就是一个老师也没有回,然后我就自己先把申请交上去,老师在他们的申请系统上看到了之后才回复我。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你自己的竞争力不够,或者他们没有看到等等。

因此,我觉得即使没有老师回复你,也不用慌,不要急于否定自己。 你可以先准备好自己的材料,等到你觉得差不多的时候,觉得你已经尽全力去联系了,但依然没有回复的话,你就把自己的申请大大方方地交上去,看会不会有老师联系你。


4
如何明确自身定位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在我申请的过程中,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的一个思路就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定位。

可以 举一个例子 ,比如你去一家药店,有两种药可选:第一种药什么病都能治一点,但每种病都治得不是太好;另一种药则专门针对某种疾病,治疗效果特别好,但在其他疾病方面可能没有什么建树。作为消费者,大家肯定会选择第二种药,因为第一种药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

同样地,我觉得我们作为申请者,就像这个货架上的药一样,而顾客就是学校的教授。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让教授更倾向于选择我们,就要尽量让自己成为某一个很小方向上最具竞争力的那一个。

具体而言,我认为首先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成绩搞好,因为这是作为本科生的基本盘。当然,除非你科研做得特别特别好,那我很佩服,因为我不太能做到这一点。在把成绩搞好的同时,你要去思考自己以后想干的方向,或者说想要在申请时给自己选择的申请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做一些科研。 尽量构建一个故事,让自己之前的所有经历,以及你现在正在努力的经历,都对这个小方向有所增益。 这样的话,我觉得努力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最后,在组织你的personal statement时,也要有一个逻辑。 你要把自己塑造成这个项目上非常厉害的人,而你之前的所有经历都让你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这样去组织你的文书,我觉得在逻辑上是比较正确的。


5
如何规划申请



首先,我觉得 GPA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现在是大一大二,就要尽可能地好好学习,把自己的GPA搞上去。如果你现在是大三了,可能能做的提升不多了,但能做一点是一点。

其次, 语言方面,过线就可以 ,没必要为了追求高分而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只要能和教授沟通顺畅,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教授,做科研就完全没有问题,教授不会单纯因为你的英语说得好而录取你。

再者, 科研的经历要比竞赛重要。 一定要用这些精力把你要讲的故事给串起来。 像那种竞赛,除非是像ACM这样的竞赛金牌去申请计算机非常有用,但如果是我们平时参与的保研竞赛意义就不大。

然后, 在申请的过程中 ,每个学校的申请系统都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 这个时候就要 多留意各个东西的时间,以及每个学校对于文书的要求。 这方面其实挺耗时间和精力的,当时我得到了微思老师的很多帮助。 在这方面, 一定要细心 其实,如果你认真阅读那些文书要求,你会发现学校会把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很明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你一定要确保你的文书写了那几个要求,而不是写好一份文书后,投给所有的学校,只是在最后推不同学校的时候改一下学校名。 这样的话,质量肯定是不够好的。

最后,我觉得在出国之前,在你做出这个决定之前, 一定要想好自己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因为首先,出国留学相对于保研、考研或找工作来说,大概率是一个既花钱又花时间,还更有风险的事情。所以,你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才能走得更加坚定,而不是非常焦虑、自我怀疑,这样其实是很不好的。同时,这也涉及到你怎么选校、怎么选项目。比如,你就想在外头找工作的话,那你可能就会选一些特定的项目,就拿加拿大来说,可能会选带Coop的项目。如果就想做学术的话,那可能就会选一些Master of Research或者‌‌MPhil的项目。如果想快速拿学历的话,那就选授课型硕士之类的项目,这样你的学校档次可能会比研究型硕士要高一些。所以,我觉得想清楚为什么出国留学是非常重要的。


6
我所熟悉的项目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些我个人当时申请时比较熟悉的项目。

首先就是 牛津和剑桥 的工程系研究型硕士,剑桥是一年的,牛津是两年的,这两个项目都是 强导师制 ,纯搞科研的。我觉得申请这两个项目就是要把自己的背景努力做到最好,然后全力联系老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了。

然后, 剑桥还有一个和UCL合作 的光电相关的Master by Research项目,这个项目属于 半授课半科研 的类型。 我个人觉得这个项目挺好的,它对光电相关的经历匹配度有一些要求,不需要套磁,按照项目官网的要求去提交申请就行。

接下来是 IC、UCL ,还有加拿大的 多伦多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的一些项目。 这些 授课项目 也都不需要套磁,你把自己的GPA搞得高一些,然后根据他们的文书要求认真准备文书,写一个好一些的文书,早一点提交就可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