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萧秋水
有书有剑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这是一位知识管理研究者,分享学习方法、成长工具,也分享摄影、电影、阅读、运动等生活美学相关内容,在这里,你也许会看到不同的人生样本、多样化的生活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冰雪亚冬 ... ·  21 小时前  
野球帝  ·  推荐一款自家的裤子!福利价,39元起! ·  3 天前  
野球帝  ·  3换2交易!快船,终于把他清理出去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萧秋水

对于真正会学习的人来说,哪有那么多障碍

萧秋水  · 公众号  ·  · 2024-02-20 22:17

正文


1

先说说我作为一个学习者是如何随心所欲地学习的吧。
昨天早会后,和一帮同事们出去踩点,因为公司刚搬到卓越后海中心,需要熟悉下周围的环境。走到深圳湾公园里面,我说想走去蛇口,他们没时间,于是我就一个人出发了。

当然路上要拍拍花草。
不过走着走着,拐错了一个弯,后来发现,路不对,走到了人才公园的聚贤阁,那里我比较熟,因为是以前搞大V跑团经常聚会的地方。
想想再走出去还要好远,索性就进去图书馆看书吧。
就这么读完了这本《波斯古韵》,书里是走马观花地介绍一些国家,其中我去过的是伊朗和尼泊尔,里面座位少,就坐在台阶上,渴了有自带的咖啡,看完书就还了回去,然后又借了本《植物收藏家》,完成了借书手续,带到户外。

就在水边的草坪上,面对着一片水域,安静地读书。

这本书非常喜欢。看了那么多韩剧,明白韩国特别擅长塑造浪漫唯美氛围,这本书采访了12位都市植物收藏家,他们对植物都有无限热爱,把植物带进日常。书里不仅有美丽的植物图片,植物收藏家工作的图景,关于植物的作品,还有如何养植物,打消养植物的顾虑,并有用植物制作的料理和饮料,内容非常丰富。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种疗愈之旅,让身心都非常愉悦。
当然,读过的书都在豆瓣上标记下来,书评也发在里面。
微博也是要发的,因为一来是必要的记录(也算是豆瓣的备份),二来可以获得微博读书的流量扶持。
所以昨天上午读完了两本书,之所以快,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专注,基本上,除了用手机拍照作为笔记,不会分心去做很多其他事情,更不会一刷短视频就被牵引进去。
读累了,看看天空还是需要的,这是为了休息一下眼睛。
到中午了,不算饿,就吃了个苹果当午餐。出门时放包里的,一杯咖啡,一个苹果,本来就是为了远足准备的。
包里带了一个可以折叠得很小的垫子(在图书馆反正台阶很干净,就没有取出来),随处可坐。
然后就乘地铁回家,路上看到很多美丽的花朵。
这个城市到处都充满了绚烂的色彩,而我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
回到家午睡了一个番茄钟的时间,就是25分钟,然后看了两集英剧《公关》的第二季,还有电影《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这几天就是这样,平均每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
今天看的就是梁实秋的《老去是生命的礼物》。
今天阳光太明媚,早会结束后没急着回家,在赛美办公室里看书,是微信读书上的《Life3.0》,看累了就换了这本来看。
一口气读完,很喜欢这种沉浸感。
然后回家午睡,研究寿险产品,重温了《南山的部长们》,下午突然间感冒了,准备晚上早睡。

2


我发现一个情况:
有些人在学习方面,会特别强调自己的偏好。
比如,不是纸书读不下去(或者反之,不是电子书读不下去);
环境太吵了,不行;
大姨妈来了,不行;
路上不行,需要在房间里,最好是自习室里;(有的人喜欢在路上)
买书不行,太贵;
而有的人是抗干扰能力很弱,比如一刷短视频就像被吸进了黑洞,停不下来……
的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在符合习惯的前提下,会达到非常高效的状态,这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拥有学习环境,那怎么办?
那就不学了吗?

3


对我来说是不存在障碍的。
纸书、电子书我都会读,什么方便读什么,比如家里有纸书《Life3.0》,但是比较沉,所以不会带出门读,在外面想读的时候,就在微信读书上看就完了。
除了微信读书,我也是得到的会员。
有人说电子书会员卡也很贵,一年下来也赶上纸书了。
我不认为费用是问题。
纸书的存放倒是个麻烦,毕竟空间总觉得不够,而深圳的房价众所周知。
所以我会善用图书馆,而且不断挖掘深圳图书馆的功能。
在《假期书单影单剧单:我过了一个很累很充实的假期》一文里提到的冯唐的《了不起》,就是在图书馆借的,通过支付宝里图书馆的转借功能,转借给同事了,这样就不需要我自己去图书馆还书。
《植物收藏家》是看完以后直接就还掉了,这样可以加快书的流动速度,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会更快地读书,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约束吧。
我把微信读书放在手机里一划就可以打开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读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