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视觉中国”网站报道,2017年9月16日河南丹江库区水位上涨,大鱼出没,捕鱼者布下“迷魂阵”,抓住了一条足足有一人多高的“鱼王”。最终这条大鱼被人用起重机吊进卡车里运走了,估计是被高价卖给了餐馆。
水库里的鱼属于野生动物,捕鱼就相当于打猎,需要遵循打猎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尽量不打怀孕的雌兽,以及不伤害幼兽等。所有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的健康,以便让狩猎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行当。
大部分陆地哺乳动物都和人一样会衰老,年纪大的猎物不但行动迟缓,而且生殖力也会下降,对于维持种群数量的贡献值要比青壮年动物低很多,所以猎手们往往会专门盯着那些老动物打,尽量避免伤及幼兽。
捕鱼业继承了陆上狩猎行业的惯例,对鱼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规定,小于一定规格的都必须放回去,这个做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与此同时,捕鱼业对于年龄大因此体形也大的鱼类缺乏保护措施,甚至因为消费者的偏好而专门捕捞大鱼,这个做法在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反对者认为,鱼类等水产品和陆地动物有很大不同,越老价值越高,应该和幼鱼一样加以保护。
美国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早在1990年就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体重在0.8公斤左右的年轻雌性石斑鱼一次可以产卵15万粒,体重在2公斤左右的中年石斑鱼一次可以产卵70万粒,而体重在3.4公斤左右的老年石斑鱼一次产卵的数量可以高达170万粒,是年轻石斑鱼的11倍!不但如此,老年石斑鱼所产的卵的存活率也比年轻石斑鱼的更高,捕杀一条老年石斑鱼对石斑种群再生能力的破坏程度远高于捕杀10条年轻石斑鱼。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水下环境和陆地不同,水生生物的衰老模式和陆地生物有着本质区别。不少水生生物的年龄不但远比大家想象得更老,而且衰老的速率也要慢得多,有些品种甚至越活越健康,繁殖力也越强。只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才使得江河湖海中的大鱼大虾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比如,产自美国东海岸的龙虾曾经是一种没人愿意吃的动物,美国麻省监狱当年为了省钱,天天煮龙虾给犯人吃,没想到此举遭到了犯人们的集体绝食抗议,要求监狱改善伙食!因为这个缘故,当年的美国龙虾个头超大,渔民捕捞到的个头最大的一只龙虾重达20公斤。这样的巨无霸繁殖能力超强,只需几只就可以满足一大片海域的种群更新需求。
随着全球吃货们对龙虾态度的反转,美国东海岸的龙虾个头直线下降,如今已经很难捕捞到一公斤以上的龙虾了。很多人因此而误以为龙虾最多也就能长到一两公斤,这是极大的误解。
龙虾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目前地球水生生物的普遍现象。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路易斯·巴奈特(Lewis
Barnett)博士及其同事们在2017年9月14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统计了63个海洋鱼类种群,发现大鱼的比例比过去下降了79%到97%之多。
研究者们认为,野生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越复杂,应对恶劣自然条件的能力也就越强。老鱼就像是一种保险,保证鱼群能够安全度过艰难岁月。但是因为捕捞的关系,大自然中的老鱼越来越少了,这不利于鱼类种群的迅速恢复,因此巴奈特建议各国渔政管理机构修改政策,不但要保护幼鱼,更要保护大鱼。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进捕鱼方式,给大鱼们一条生路。像底拖网、电鱼甚至下毒这类不分青红皂白的捕捞方式都应该被禁止。前文提到的“迷魂阵”属于一种“倒关门”式的捕捞方式,鱼无论大小,一旦游进来就会迷路,有去无回。
(图片来自网络)
本刊微信征稿中
如果你自认为是个码字奴,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无处发表,欢迎给《三联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发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投稿+稿件领域”(稿件领域如:美食、摄影、影评等)。
稿件字数三千字以内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真的特别有竞争力!
期待你的文字。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我们能从芬兰学到什么」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