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乱翻书
纸上谈兵,分辨科技史信号与噪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网友在评论区感慨:30 ... ·  14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岚图否认华为研发团队入驻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C919年产能将达50架,中国商飞“拽飞”一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乱翻书

周鸿祎的一部分,由这些书构成

乱翻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4-03-23 12:51

正文

前阵子周鸿祎参加光线传媒音乐风云榜,临行前他在微博上说:“我去参加这个活动,原因呢,很多人以为是和王长田高晓松因为音乐在一起,也有人觉得是去看柳岩,我都不认识。其实都不是,我去看我三十年前中学时的歌星偶像,当年录了听了她无数磁带,你们猜猜是谁,你们是她的歌迷么,说说还记得哪首歌么?”


那个她是张蔷,八十年代的迪斯科女皇,声音很泼很野很撒很骚很吊很嗲,让人过耳不忘。去年底刚出了张非常棒、我在朋友圈分享过好几次的新专辑《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跟新裤子合作的。这张专辑可以这么介绍:在张蔷之前,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声音,让人过耳不忘,甚至令那个时代耳朵年轻人听后感觉面红耳赤,有如过电。即使在崔健携着轰鸣并充满思考的摇滚乐站出来后,张蔷的声音依然始终被人记起。张蔷跟双卡录音机,二八大杠自行车,爆炸头,交谊舞,迪斯科等等影像一起成为了八十年代的经典记忆。


下面这个视频是去年摩登天空采访几位文化名流,问你还记得张蔷么?



主打歌《我的八十年代》MV


题图是老周跟张蔷的合影,他自称重来不单独与女士合影,这还是头一遭,以一个小粉丝的身份跟女神亲密接触。


人是立体的多层身份的,许多东西都曾伴随你成长,少年时主动接受的书影音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有很大影响,比如走过八十年代的人很难抹去崔健罗大佑启蒙思潮这些符号。探究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轨迹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不敢说这篇就是老周的成长轨迹,我从未见/采访过他,本文也只是基于公开报道的收集整理,只是隔靴搔痒那个级别,可能会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今天又把这个稿子翻出来是因为李善友在那个十个小时的PPT里面又提到了《商业秀》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写这篇稿子的起点,因为前年我偶然发现周鸿祎和傅盛二人都曾在不同场合推荐过这本书,这是个很有趣的巧合。


周鸿祎:《商业秀》这本书我早年读的,对我的启发蛮大。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十多年,经历过很多失败和挫折,越来越体会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那到底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也是学无止境的话题,特别值得我们互联网里的这些人去学习、讨论。


傅盛:商场如战场,在猛兽出没,环境复杂的商业丛林里,创业者的确需要一本求生指南,而《商业秀》具备这种指导功能。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把理论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分发到现实案例中,其中很多案例都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周围。这样叙述方式增加了趣味和可读性的同时,其中蕴藏的智慧也潜移默化地播种到读者的心智当中。


一个人喜欢过的书籍,是比记忆更可靠的精神记录。


周鸿祎的一部分,由这些书构成


文/潘乱 (微信公号:luanbooks)


周鸿祎好战善战,且打法自成一派,也保持较高频率向业界向公众输出观念。


布道需要积累,积累需要经验,经验主要来自实战总结和阅读汲取两部分。据说周鸿祎平均每年看100多本书,还经常买书送给员工或者发邮件给员工推荐书。过去一年间,除了经常黑百度黑腾讯黑小米之外,周鸿祎也经常分享两类书——如何挑战巨头以及如何更懂用户,曝光率较高的有:《商业秀: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柔道战略》、《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 周鸿祎认为这几本都是创业者的必备书。


作家刀尔登说,一个人喜欢过的书籍,是比记忆更可靠的精神记录。潘乱说,人的一部分是由他所读的书构成的。


启蒙篇:自己的梦想,要用产品来实现


周鸿祎主要读三个方面的书:专业、财经、传记。他的读书心得是:取其精髓,忽略不重要的糟粕,你又不是海绵宝宝什么都往里吸,咀嚼,反杵,消化,吸收,该吐该泄都由自己。


一个阶段读一个阶段的书,从一个人阅读趣味的变更也可窥探他的成长、境界和心态的不同。本文整理按时间排序,先从他青年时代的阅读说起。


12年底,周鸿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他人生影响比较大的是《硅谷热》这本书。


“九十年代初我去上海实习的火车上第一次读到硅谷热这本书,很震撼。其实故事都一个模子,硅谷的公司都是通过产品改变了世界。细节忘了很多,但一点印象至今:自己的梦想,要用产品来实现。由此一来,产品主义一直是我的互联网世界观的基础。这本书后来我读了好几遍。”


这份读后感可视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白。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十多年后,他经常提到早年读过的《商业秀: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这是本关于用户体验的书:所有的行业都该向娱乐业看齐,最重要的是销售用户体验。说来也巧,傅盛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推荐过这本书。


“好的用户体验,不光要让用户感知到,一定还要超出用户预期。拉斯维加斯一个酒店,客人结完账后会送给客人两瓶水,让客人在沙漠里开车的时候有水喝。结账完毕即交易完毕,送水完全超出客人预期,而且代表一种关怀。结果这家酒店的回头率特别高。


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舞台,你要在这个舞台上,为你的客户、员工,也为你的潜在客户,“秀”出你要卖的东西。客户有无限的选择,员工是自由代理人。精明的业主和管理者意识到,留住最好的客户和最棒的人才,关键就在于销售用户体验。经历过很多失败和挫折,越来越体会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最近他给360的88后员工推荐了一本叫《异类》的书。这本书提出“一万个小时定律”,他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发现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打高尔夫的泰德·伍兹,要想成为高手中的高手,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的专家,一万小时是最基本的投入。


他还举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的一个例子:所有格局的改变,不是敲锣打鼓来到的,都是以一种噪音的方式来到的,要耐心分辨噪音里哪些是代表未来趋势的信号,哪些是代表繁杂的噪音。


创业篇:偶尔翻一下毛选觉得收益很大


周鸿祎总结创业经验时,有两个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免费和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又叫破坏性创新,理论来源于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系列书籍,是创业者如何跟巨头作战的教科书。《创新者的窘境》主要探讨的是大公司在面对突破性技术及市场结构变化时引发的失败。一句话总结观点:破坏性创新的核心是主动响应市场变迁。


周鸿祎经常推荐的还有另外两本:一本叫《柔道战略》,讲的是找对方最薄弱的环节,以小搏大。另一本叫《创新者的解答》,讲的是怎样改变游戏规则。一只大鳄鱼,你要打败它,在水里打,肯定打不过。但是,你把鳄鱼引到树上,猴子都能把它收拾了。互联网上,小公司打败大公司,改良没有出路,只能靠颠覆!


但很多时候,颠覆性创新其实都是马后炮式的总结,同时所有颠覆创新在刚开始时候都是微创新。没有哪个人某天做一件事,然后说马上就要颠覆某某公司了,几乎所有颠覆创新的例子,在刚开始做出来的时候都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一些改进,然后坚持不断的持续的微创新,少则五年,多则八到十年。然后你就会得到俩结果:一个是很不幸,实在运气不好,公司完蛋了;还有一种结果是运气很好,找到了市场中一个针尖一样的突破点,你也熬到了时候,你也产生了足够的积累,持续的微创新,最后形成颠覆性创新。


在颠覆式创新之前,周鸿祎最喜欢谈的话题可能是免费,因为360正是从免费安全起步。可能出于这种联系,周鸿祎为《免费:商业的未来》作者安德森讲述3D打印的新书《创客》写了推荐序:


几年前,我和安德森有过交流,我从事互联网10多年,一直是坚定的互联网免费主义者,360也正是从免费安全起步,以此积累了数亿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有效的商业模式,这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免费安全的商业模式。在安德森总结出互联网免费模式之前,360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