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经济学总结出的各种范式里,出口导向型经济在近半个世纪的亚洲实践中被证明是最行之有效的起飞路径。
把充斥着数据的深奥理论,换成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就是——
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
这一语言如此通俗易懂,在不少乡村都能看到。看着房前屋后粉刷的标语,村民们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有了跨越山海的共鸣——在全球化合作的冲刷下,世界变成了平的。
然而,就像地理上肥沃的冲积平原弥足珍贵一样,全球化也会遭遇山丘深谷,甚至“小院高墙”“大院铁幕”的阻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津津乐道的两个市场遭遇了脱钩,两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也在被人为分割。
2024年10月22日,矿石运输货轮停靠在澳大利亚黑德兰港港口。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矿业资源就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禀赋。在去工业化了几十年后,一些沉迷于赚快钱、容易钱的国家,发现经济体系已经成了根基不稳的泥足巨人,于是反过头来要补上再工业化的课,相当便利的抓手就是从圈住矿业资源开始。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2024年9月,由14个国家以及欧盟委员会组成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在纽约公布了一个新的融资网络,试图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矿业的控制力度。该网络称将“加强合作并促进信息交流和共同融资”,列出了包括锂和镍在内的已经获得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成员支持的10个关键矿产项目,并对另外30个关键矿产开采项目进行评估。
这么看来,“矿产买家俱乐部”对关键矿产的跑马圈地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此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到2040年全球对关键矿物的需求将是目前开采量的四倍,从大约700万吨增加至2800万吨。
诞生于石油危机期间的国际能源署,本质可算是欧美国家的能源智库,近年来屡次就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原材料短缺吹哨。欧美国家算是听到了“哨声”,面对急剧上涨的需求,抓紧时间确保从生产电动汽车到研发先进武器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安全,想方设法把关键矿产抓到手里。
这个精心打造的矿业垄断网络谋划已久。2023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白宫会晤,讨论并推进一项贸易协议的起草工作。该协议的重点是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矿物,双方期望最终可以形成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矿产买家俱乐部”。买家俱乐部的目标是确保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可靠地”获得关键矿物,同时防止G7经济体内部就这些矿物进行竞购战。
“俱乐部”其实是具有排他性的小圈子,就是要用垄断的力量,而非市场的方式对付来自“俱乐部”外的竞争。
该贸易协议意图在矿业供应链上,摆脱对某些国家的依赖,实现进口渠道多元化,进而将该国排除在合作国家之外,逐渐将关键矿物材料的供应链迁出,削弱某些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矿产买家俱乐部”同非洲、亚洲或拉美矿产丰富的国家接触,以伙伴关系为名寻求与它们达成协议,控制其矿产供给。此番出手,一下把40个矿业项目囊括其中,这种批量处理的方式颇有些类似当年几个国家坐在一起,用直尺在地图上划分殖民地的边界。这番操作对其而言可谓驾轻就熟,只是全球关键矿产的项目本就不多,经不住这种圈地式的分割。
那么,被“矿产买家俱乐部”圈住的关键矿物,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就需要一份俄国人门捷列夫留下的元素周期表了。
2024年8月16日,西澳大利亚州皮尔巴拉地区克里斯默斯克里克矿区,挖掘机和重卡在测试配合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晓渝 摄
和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约定俗成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基本金属”“贵金属”等概念不同,关键矿产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范围,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市场上也大多没有成熟的期货合约。对关键矿产的定义,仍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就连“矿产买家俱乐部”里的各方对其范围的划分也并不一致。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关键矿产定义为“供应链容易中断,在产品制造中至关重要,而缺少这些产品会造成重大经济或安全后果的矿产”,将战略性矿产定义为“关键矿产的子集,国家安全应用不可缺少”。
欧盟认为,关键矿产对于高科技产品和新兴创新尤为重要,技术进步和生活质量依赖于获得越来越多的关键矿产。
日本将稀有金属定义为地球上存量稀少、因技术和经济因素提取困难、现代工业以及未来伴随着技术革命所形成的新型工业所必需的金属。
当前美、欧、日公布的清单共涉及44种关键矿产和原材料,其中17种在三份清单上均有上榜,包括稀土金属、铂族金属、钴、锂等绿色金属以及钒、镓、铍 、钽等其他三稀金属等。被美欧日三方中两方列入关键清单的也有17种,包括镍、镁、铝等。此外,美国的清单中出现了铬和铀等、欧盟比较看重铜,而日本的清单上则有铊和钡等。
各方拉出的关键金属清单反映了当前的技术要求和供需等因素。由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关键矿产金属的范围也在不断调整,总体上是秉持“宁可圈着不用,不能轻易放过”的原则,使得“关键”的范围越来越泛化。
以欧盟为例。2011年,欧盟第一份关键矿产清单列出了14种原材料。到2014年,这个清单扩大到20种,2017年进一步扩展到26种,2020年9月的更新清单扩大到30种,2023年的版本又扩大到34种。12年间,欧盟关键原材料的增加超过140%,远超该地区经济增速。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至少欧盟没有将关键原材料的经济潜力转化为实绩。
和大宗商品市场中成熟的交易品种不同,这些被圈定为关键原材料的矿产品种大多市场规模小,投资周期长、交易不透明,因此价格波动很大,这对交易商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生产商或消费方来说却并非如此。欧美智库认为“矿产买家俱乐部”这样的卡特尔(cartel,又称垄断利益集团)能够向市场释放更清晰的信号,从而平抑价格波动。
但在“矿产买家俱乐部”的政策考量中,实绩没有潜力重要,价格也没有安全重要。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全球金属种类最齐全的地方是元素周期表,其次就在关键矿产清单上。
在对原材料的争夺中,“矿产买家俱乐部”的发展融资和出口信贷机构与企业合作,以西方国际矿业巨头和金融大鳄为先锋,支持关键矿产项目的获取。从必和必拓、力拓、英美资源到高盛、花旗、贝莱德,都在关键矿物产业链的开发和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
就像公司之间的商业合作经常会出现利益冲突一样,“矿产买家俱乐部”的各国诉求也不可能紧紧拧成一股绳。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类似,制定的再工业化目标趋近,因此对数量有限的关键原材料的分配也存在争夺,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比如,
美国就从不忌惮在关键原材料领域以邻为壑。
最明显的是,美国在2022年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计划从2024年开始,将使用国内关键矿产的占比从50%增至2028年后的80%。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将提供超过3600亿美元的补贴,以及9项税收优惠,都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将欧盟、日、韩等贸易伙伴排除在补贴与税收优惠之外,削弱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欧洲领导人谴责美国的做法是保护主义,并认为美国对本国能源产业的补贴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作为对应性举措,2023年欧盟议会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该法旨在增加欧洲在精炼、加工和回收关键原材料方面的能力,要求到2030年时至少有10%的欧盟关键原材料在欧洲范围内开采,40%在欧洲加工,回收15%的关键原材料,并规定在任何加工阶段来自单一第三方国家的战略原材料年消费量不应超过欧盟的65%。实现这一目标不可避免会涉及大西洋两岸的争夺。
“矿产买家俱乐部”内部最大的分歧,源自各方资源禀赋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