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整理资料的时候,又翻到了周期天王周金涛讲的东西,就是那篇很出名的《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说起来我当年还是个菜鸟的时候,曾经见过两次周金涛老师。那时候自己对周期还不是很懂,也就谈不上理解他讲的话。
现在自己也变成了懂哥,回头看他之前讲过的一些东西,虽然这里面有对有错,但感觉还是挺有启发的。
记得周金涛曾经说过,十年前你在中信建投证券找了一份工作不是太重要,大家十年前在中信建投证券旁边买一套房子真的很重要。
因为中信建投在北京朝阳门,现在房子涨十倍,大家挣十年也挣不到。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以前我们写文章详细阐述了《
为啥现在单靠勤劳,是没办法致富的
》,其实和他这句话说的是一回事。
周金涛还说:在一个人60岁的人生中,其中30年参与经济生活,30年中康波给予你的财富机会只有三次,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0岁以上的人,人生第一次机会在2008年,如果那时候买股票、房子,你的人生是很成功的。
2008年之前的上一次人生机会1999年,40岁的人抓住那次机会的人不多,所以2008年是第一次机会。
为啥说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999年呢?因为之后我们经历了教育、医疗和商品房的改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90年代末期需求不足带来的种种问题,伴随着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海外需求的疯狂涌入带来的增量,全部在短时间内被解决了。
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从1999年到2008年之前,开工厂做外贸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因为增量需求都在这里,财富增值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寻找流动性和增量需求往哪里走。
这期间伴随着海外需求的涌入,我们国内居民的财富也在不断积累,当人均GDP突破某个区间之后,房地产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来源。
经济学有个说法: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房地产投资开始在大众普及,价格开始爆发性增长。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房价开始起飞了。
之前我们写过篇《
连炒房都一模一样
》,就详细讲过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后面即使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也没有改变这个大趋势,因为居民的财富积累还在继续,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还在加速。
所以在2008年之后,城镇化和房地产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是比较大的,下一个机会出现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之外,引发的又一个新增量机会。
我们看到1985-1990年左右的人,在职业生涯里面能赶上的机会基本就在这一块了。
从2010-2015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这一段增量最大的五年。
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的时候正好是25岁左右,这个年纪刚好是最有冲劲的年纪。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不断攻城掠寨,从传统商业那边获取增量份额,这代相关的从业人员也赶上了财富机遇。
很多人赶上了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快速扩张,之后就是期权和上市。
如果说在产业里通过劳动能积累一定规模的财富,又赶上了资产价格起飞的时候,二者都赶上基本人生的原始积累就能完成。
二者如果都把握到的话,这五六年红利期赶上的这波,就能给人生留下比较大的容错空间了。
在2016年之后,不管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角度还是资产价格的角度看,都已经走向了结构化的机会。
结构化的机会本质上代表的是发展红利期的增量已经不够了,只能在某些细分领域找到机会了。
体现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你会看到这两年崛起的只有抖X和拼XX这类巨头。
抖X的短视频吃掉的是传统图文和游戏的时长,拼XX崛起初期主打的则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通过社交电商吃掉下沉市场。
本质上二者起家获取的已经不是增量,因为移动互联网不管是注册人数还是在线时长都已经基本见顶了。
给二者带来高速份额增长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吃掉存量市场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同样走向结构化机会,还有房地产市场。《
大多数城市,都很难靠房产保值了
》,这里面只存在少数的结构性机会了。
结构性机会的本质就是整体的增量没有了,只有下沉到某些细分领域才有可能存在增量。
所以我们看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卷,利润越来越薄。这个阶段的机会,只属于那些有资质和足够卷又有天赋的。
未来可能结构性的机会在
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升级,但这东西有很强的技术门槛,已经不是普通人能够驾驭的机会了。
以前我们写过篇长文说《
人生发财靠康波
》,其实说得也就是这回事。
在中国
六十年时间被称作是一个甲子,这基本等同于一个人的自然寿命主要阶段。
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生基本都会经历一轮康波周期,甚至横跨两个康波周期。
如果你出生就赶上了康波周期的复苏或者繁荣阶段,那么这个阶段机会大概率会很多。
因为这个阶段整个社会上新的增长点不断,你能看到的各种机会也相对比较多。
你如果自己有点能力,把握住其中的一个任何机会,往后的日子里收入不断提高就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如果你出生,就赶上了康波周期里面的衰退或者萧条阶段,那么在很长时间里你都会非常的难受。
因为你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难对抗和改变整体收缩和下行的大趋势。
日子常年原地踏步或者往下滑,就变成了大概率事件,比如《
平均工资不涨了
》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质。
毕竟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只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历史的进程在里面也非常的重要。
这两年很多人感觉比较难受,感觉上除了某些细分新兴领域,基本都是存量博弈。
整个社会上的机会越来越少,多数行业也越来越内卷。少数增长快的行业,也基本都是在抢别人的存量市场。
这是因为目前从全世界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突破已经走到了尾声。
如果从康波周期看的话,目前是处在繁荣、衰退、萧条、回升四个阶段的萧条期,而且到现在为止,这个萧条期只走了一半。
虽然后面还有个回升期,但是在没有出现新一轮技术革命之前,大家都是在熬时间。
如果后续有技术革命,比如热核发电、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出现突破,我们就可以看到下一个康波的繁荣期出现。
所以可能最难的是95后这代人,增量带来的机会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寡淡,存量竞争又变得越来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