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Le ... ·  昨天  
阿里开发者  ·  100万免费 ... ·  昨天  
中油工程建设  ·  公司与大庆建设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3 天前  
百度智能云  ·  首日调用客户破1.5万!DeepSeek-V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头条

​抗疫医生,国宴大厨,知名歌手,他们为什么都在跟这件事较真?

今日头条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0-11-18 16:34

正文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要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用金钱垒砌地位的高砖。还有人说,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用才华改写人生的篇章。

如今,有群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既能忠于职守,还能授人以渔。

在这个人人都能创作的时代,“专业”二字显得尤为不易。

我们总在害怕不断反转的假新闻,担忧为博眼球而写的民间偏方,反复验证半吊子“网络老师”的答疑解惑。究其原因,是不专业。

所以那些扎根于三百六十行,精进各自身份的专业人士,显得格外珍贵。

而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从不缺少不平凡的人。他们坚守本职,同时也传递真知,成为在这个时代闪光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其中五位的故事。


01
从史家胡同51号走出来的透明女人

如果一个女人,含着银勺子出生,她还需要谨言慎行?

洪晃告诉你,她太需要了,因为这是 责任

本世纪初,中国时尚还沉浸在国际大牌的奢华中,洪晃却把自己的时尚杂志《ilook世界都市》焦点对准中国设计师,她还开了一个服装店,出售中国设计。

最后她成了中国时尚的“先烈”,因为她的杂志和店都关了,赔得很惨。

还好她曾经在外企工作,且年薪百万,略有积蓄,倒没有败到穷困潦倒的地步。

“是谁说的来着:失败是成功它妈?”而洪晃在支付了昂贵的学费后,的确学到了时尚行业的规律。

她觉得中国自己的审美系统还在建设中,她相信在全球时尚中,中国应该有话语权。

洪晃的失败没有让她放弃时尚、放弃媒体、放弃中国设计,她把一切转到互联网上。她在网上的存在不限于时尚,她会直言为女性发声,也会认真地分享知识,问她为什么话那么多,她说: “已经思考过了,索性就说出来,憋着对身体不好。”

犀利的话语,让她在新媒体时代如鱼得水。

“我喜欢互联网时代,看网友的评论,包括骂我的都很有意思,当然看见赞我的更爽!我是一个北京妞,喜欢和网友斗貧嘴。来,就是为了交流。”

作为三十年的老媒体人,她依然保持着一线媒体人的状态。大家总是会在头条上看到她抛开偏见、就事论事的评析,也能看到她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对于洪晃来说,讲点真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真诚是所有好内容的核心。”


02
两北京大爷用美食改写人生

“大爷红烧肉,一动直颤悠。”
“国宴核桃酪,态度是王道。”
“炸油条,请指教”、“疙瘩汤,双炝锅。”

这些极其上口又接点地气的顺口溜儿,来自两位北京大爷的美食教学视频。

看似是俩爱好做饭的普通大爷,实则来头可不小。

就说这 老饭骨大爷郑秀生 ,退休前就曾是北京饭店的行政主厨,在北京饭店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宴大厨。

2003年非典肆虐时,郑秀生还曾被派到小汤山医院全面负责920位病人、医生、警卫和工作人员的就餐工作。 不仅如此,他还曾是2008年奥运会的菜单设计师,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

13年的“墩儿”工作,9年的“热菜”阶段,才让老饭骨大爷获得无比扎实的基础和经验丰富的能力,最终成为行政总厨。

二伯孙立新 更是北京老字号便宜坊集团的行政总厨,身为京津冀唯一三国徽烹饪大师,处九七亚洲烹饪大厨榜首。

更有趣的是,二伯做菜不喜按常理出牌,好以传统烹饪技法为根基做菜谱的创新: “一只传承了600年的烤鸭,到了我手里,我给改了,用蔬菜汁腌制,就是蔬香酥烤鸭。"

我们常吃的蓝莓山药,就是二伯发明的。

他们两位即使后来退休,也从未让自己的手艺生疏,自学习做厨师起,就不停地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总结经验,也从未停止过收藏专业书籍。

如此身份来做美食视频博主,从实力上已经对某些美食博产生了降维打击。

但两人不仅用实力服众,还用心将千滋百味记录。

褪去一身荣光,认认真真拍起了视频,将各种菜色做法编成有趣又好记的顺口溜,和粉丝们近距离畅聊美食文化。

在头条上,有一群和老饭骨一样的创作者,他们的想法很简单:

“弘扬爱美食、做美食、阖家享美食的精神内涵。鼓励年轻人回归家庭,在快节奏的当下,静下心,跟家人、好友、爱人一起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把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更广泛的传下去。”


03
让航空知识从课堂中“溜出来”的大学老师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才头脑加高等教育出来的精英人才,将自己的知识贡献于社会最好的方式,是在课堂上授课。

但Mr苟胜告诉你,网络科普同样能量无穷。

他是来自西安航空学院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教师,也是航空领域的知名科普创作者。

如何把高门槛不易理解的航空知识,变成大家感兴趣且也能懂得的知识?Mr苟胜做出了许多尝试。

他曾做过一期主题为 《火箭残骸会落在什么地方?会砸到人吗?见到要怎么办?》 的视频,引起高度关注。

作为对航空知识不甚了解的普通群众来说,“火箭落在哪里”应该是最为好奇的问题,因此MR苟胜绝不搞那些吊胃口的花花心思,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 “放心,残骸不会落到人多的城市中去。

他常常提醒自己,越高冷的知识,越要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出来。

踏入科普创作之路,其实算是个意外。

“起初做视频,抱着发朋友圈的心态,只是想让朋友们看看,谁知道一觉醒来粉丝就破了千,我是比较没皮没脸不害羞的人,受人关注的感觉对我来说算是个正向激励。”

现在,作为头条上拥有43万粉丝的科普创作者,他不仅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授于课堂,还能让更多的网友感受到航空知识的魅力。

专业知识,不应该只在课堂。即便是科普,也能为百万人制造“浪漫”,让无数人梦想延伸。


04
“播种”希望的一线医生

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呼吸内科主治医生,李瑛医生曾被一个现象困扰了很久。

一些患者挂号看病需经历长时间排队,但和医生的交流时间有限,虽然治疗不受影响,可后续的康复注意事项他们很难一次记住。

而李瑛每天的问诊量很大,一一和每个病人详细科普并解释,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李瑛医生做出了尝试, 成为一名健康科普创作者

他认为如果想要做好科普,起码要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从2009年博士毕业到现在,他已经有13年的实践积累。

“因为这个疾病你从书上看的和你真正以后工作之后去管的病人不是一个概念的,书上看的都是一些文字。理论很重要,但实践也同样是很重要的,所以理论和实践都是必须的。”

李瑛医生的科普内容全部来源于他的临床实践,足够真实的案例保证了科普的严谨可靠。

除此之外,他还要查阅很多文献和指南,以确保科普内容的权威。 而为了让粉丝们就事件本身参与讨论,李瑛医生也会尽力找一些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案例。

微头条几百字的文字形式,既不占用他过多的本职工作时间,也能让他在有灵感时随时记录。

自媒体时代,医学健康科普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为博关注,很多无专业资质的博主会发布不少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偏方和传说。

为了对抗这些网上博眼球的虚假科普,不少和李瑛医生一样做科普博主的医生,一起成立了一个 “不忘初心” 科普群,专门对付那些虚假消息。

“跟生命相关的都做不得伪,真知贵在真,然后,知才会有价值。”

疫情期间,李瑛医生身处一线抗疫,百忙之中还做了很多关于如何预防病毒的视频。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跟经验,让别人学到真正的知识,更希望知识是通俗、易懂、实用的。

他认为:这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传播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