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西应急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主办,发布应急管理综合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算法爱好者  ·  惊!小偷“零元购”后竟向 DeepSeek ... ·  20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Meta学神刷题奥义!《LeetCode通关 ... ·  3 天前  
深圳发布  ·  9738家外企涌入,深圳成外资“头号宠儿”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深圳影视产业蓄力起航!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降了!降了!今年第一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西应急管理

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摘登

广西应急管理  · 公众号  ·  · 2025-01-24 08:51

正文


1月23日,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南宁、玉林、融水苗族自治县、田东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武宣县等市、县应急管理局作了交流发言。



构建应急指挥“六位一体”


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置能

▲南宁市应急管理局

南宁市构建“一张图、两平台、三中心、动态感知、协同联动、快速处置”等“六位一体”应急指挥联动体系,做到早预测、早研判、早动员、早处置,成功应对2024年“5·19”特大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坚持统分结合,建强指挥体系。 成立市区防内涝抢险指挥部,由分管应急管理、住建工作的副市长分别担任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成员单位由30多个重要部门组成,各城区设立分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应急部门承担。先后出台防内涝责任、会商、应急抢险调度等工作制度和市区内涝抢险工作预案,形成由应急部门牵头抓总,住建、水利、公安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整合市区防内涝抢险指挥部等11个议事协调机构职能,统一归口纳入应急委,不断完善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接入住建、气象、公安、水利、应急等部门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数据共享应用,构建“六位一体”的应急指挥“南宁模式”。


二、坚持协同联动,凝聚强大合力。 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和信息传播机制、临灾“叫应”机制、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和跨区域联动机制、多部门联合值守等工作机制。发挥应急委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指挥,滚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动态调整响应级别,前置队伍和物资装备。全市有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250支2.6万余人,储备27辆大排量泵车等一批移动排涝设备,抽排能力达到12.9万m³/h。在2024年“5·19”特大暴雨中,多个县区小时雨强达到历史极值,市区出现严重内涝。市应急委提前预警、精准预判、科学调度,各部门通力合作,市区道路积水在12小时内快速消退,无人员伤亡,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得到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市民点赞。


三、坚持及时复盘,完善处置机制。 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处置过程复盘机制,全面复盘总结“5·19”特大暴雨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在应急预案基础上,在全区率先编制《城市内涝防御工作指南》,强化预报预警、会商研判、工作部署、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应急响应、调度指挥、相关场景应急处置、信息收集和汇总报告、救灾救助、灾后重建、舆情应对、复盘总结评估等13项工作措施,完善响应与联动工作机制,实施突发事件“叫应叫醒”备份、明确灾害场景应急处置职责及流程等新机制,形成城市内涝防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管理,得到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认可和推广。





强化效能 先行先试

全面提升应急指挥体系和
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服务能力

▲玉林市应急管理局

玉林市立足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为主线,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提升指挥效能;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SCORE)试点,成为本年度该项目全国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一、健全应急指挥机制,提升应急指挥效能


一是造“大脑”。 全市共投入4880多万元,建成市和8个县(市、区)的标准化应急指挥中心,奠定“智慧应急”基础。 二是活“血脉”。 市县两级指挥中心横向与气象、水利、公安、消防等10个部门打通信息壁垒,纵向可直接联通调度辖区所有乡镇和900多个行政村,市县镇村四级应急指挥体系全面贯通。 三是强“骨架”。 制定出台《议事协调机构规范化运行规则》《玉林市基层防汛防台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两清单一机制”(风险点隐患区分类管控清单、避险转移一对一责任清单和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完善“防汛应急指挥一张图”,为应急处置决策、指挥、调度、实施定下“四梁八柱”。 四是通“末梢”。 落实“一线工作法”、网格化管理和领导靠前指挥机制,建立重大天气过程会商研判机制,开展全时段、全过程的“伴随式”气象决策,完善极端灾害性天气雨前雨中雨后“三调度”机制、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直达基层“叫应”机制。全市排查出的2.95万个风险点隐患区全部落实转移包保责任人,确保叫醒叫应到位和应转尽转。


二、探索SCORE项目的玉林新模式,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先行先试,探索企业安全发展新模式。 玉林市中小企业点多面广,市场主体总数约46万户,民营经济占90%以上,中小企业占大多数,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作为试点城市,将SCORE项目融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选取23家企业进行试点探索,通过认证专家组成辅导员队伍,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围绕工作场所合作模块,提供全面的SCORE辅导服务,促进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创新模式,重塑企业安全生产内生动力。 23家试点企业通过采取激励手段,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身边的隐患排查,并及时给予奖励,极大调动所有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员工对企业提出的涉及安全生产改进建议由2023年的825条增加到2024年的2534条,试点企业改进建议增长207%,极大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内部管理,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重塑企业安全生产内生动力。 三是巩固提升,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试点实现了安全与发展相统一,巩固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上下结合、全员参与、自我激励、持续改进”的自主式安全管理体系,2024年全市企业从自身内部发现安全风险隐患3900多项,举报奖励28万元,有效预防了事故发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聚焦“三力”建设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融水苗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

融水苗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应急指挥、队伍建设、基础保障三方面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健全指挥,提升基层应急指挥管理能力

一是加快智慧应急指挥和通讯能力建设。 完成县乡两级智慧应急指挥体系和县级应急通讯保障能力系统建设,为灾害事故救援提供快速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和通讯保障。同时,把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应急值班室三室合并值班,落实局领导带班、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 二是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建成应急广播乡镇平台20个、村级平台205个、自然村终端410个,应急广播“‘平急两用’,防汛救灾服务群众”模式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广。


二、配强队伍,提升基层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一是强化县级应急综合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在原县森林打火队的基础上成立应急综合救援队,在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减灾救灾等领域成功处置多起突发灾情险情,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多次组织综合救援队完成社会遇险失联人员搜救,获得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二是强化乡镇应急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 在20个乡镇建立乡镇应急综合消防救援队,建营房20座,配水罐消防车40辆、消防巡逻摩托车40辆和消防器材装备(含自治区应急管理厅配发供水车20部、消防摩托44部,消防器材一批,价值一千多万元)。配备专职队员82名,率先在全区实现乡镇建队率100%。有效处置村寨火灾、森林火灾、社会救助等890余次,真正做到打通灭火救援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融水镇将救援队伍建在全国AAAA级景区梦呜苗寨内,成为有效预防少数民族村寨防火典范。


三、落实保障,提升基层应急保障运行能力


一是配强少数民族村寨消防设施。 投资23636.7万元提升村寨消防设施。完成木质结构房屋电改65144户,基本达到全县木屋全覆盖;新增完成53个30—50户自然屯消防管网建设;完成5923户智慧消防平台试点建设,有力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二是优化救灾救援物资器材保障能力。 县城设立救灾物资和救援器材总仓库,20个乡镇设物资和器材室,建立应急物资和救援器材信息平台和调拨制度,灾害发生时统一调度,有效缩短调拨时间。 三是加强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整合20个乡镇208个行政村(社区)原有活动广场、村屯学校、村民委等场所,安装设置避难场所标识牌、疏散线路图,充分利用供水供电、音响广播、通信等原有设施设备,初步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34个,有效增强抵御灾害事故能力。




多措并举抓整改

筑牢防线促发展


▲田东县应急管理局

田东石化工业园区现有企业52家(其中化工企业33家),是田东县经济发展主阵地、全县首位关切。近年来,县应急管理局把园区安全整治提升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立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大力推进“十有两禁”建设,推动园区由B级(较高安全风险等级)达到D级(较低安全风险等级),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责任落实,凝聚整治工作合力。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和百色市应急管理局领导多次亲临园区调研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安全整治提升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1920万元补助园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一园一策”整治提升方案,明确具体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强化全过程督查问效。县应急管理局奋力抓好工作落实,会同园区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亲自督制度,每周组织召开专题例会,每月调度各项工作指标进展,分析研究突出问题,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各项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提升安全水平。 对标对表化工园区和危化品企业“两个导则”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常态化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同时不定期聘请高水平专家团队驻点进行指导服务。针对园区内有居民居住的难题,推动县级财政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完成94户居民搬迁安置;针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封闭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组成3个分片包保工作小组,带上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现场汇聚相关数据信息,征集意见建议,高标准顺利接入园区内全部8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9处重大危险源和233个可燃有毒气体监测点位信息,较计划工期提前3个月完成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项目,有效防止园区安全风险外溢。


三、深化成果转化,护航企业安全发展。 围绕防范遏制事故的目标,积极发挥园区枢纽作用,督促园区建立承包商安全准入与退出、风险预警响应处置等刚性制度,用好人员定位、特殊作业、双重预防等场景,严格执行“禁限控”目录和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安全风险等级降到D级后,成功引入12个建设项目,严格规范项目安全审查,从源头上管控增量风险,杜绝了各类事故发生。2024年1月至11月,园区累计实现产值123.49亿元,同比增长37.69%,占全县规上产值比重的77.16%;园区内企业实际缴纳税收8.76亿元,占全县税收65%。





强基固本“三大抓手”
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大化瑶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

大化瑶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河池市工作部署,靶向施策,凭借“三大抓手”,倾力搭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切实让应急物资储备成为应对重大风险的“硬核”力量,充分激活其“稳定器”与“压舱石”效能。


一、筑牢基建根基,强化应急支撑


一是多元筹资,汇聚力量。 全力争取自治区抗疫特别国债、自治区政府专项债和县级配套资金共计6600万元,为项目不断注入资金动力。 二是科学谋划,优化布局。 引入“1+5+N”布局,实现物资调配高效精准。“1”座县级综合物资储备库,集中储备各类应急救援救助物资,成为应急物资核心集散地;“5”个依据县域方位科学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备用库,专项储备粮油等关键物资,全方位守护县域物资供应;“N”个依托各乡镇既有公共用房设立的备灾点,确保3小时内应急物资可精准投送到位,真正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三是科技领航,智慧管理。 深入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库仓储智能化管理试点探索,实现物资出入库全流程可追溯,不仅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还能够精准掌控物资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


二、精准聚焦品类,贴合灾需储备


面对洪涝灾害,加大冲锋舟、救生衣等防汛物资储备规模,针对干旱缺水,足量配备抽水机、储水罐等抗旱专业设备。考量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备足救灾帐篷、折叠床等生活类救灾物资,对于干旱易引发森林火险,专项配备风力灭火机、消防水带等防火关键装备。当前,县级综合库储备物资134种17700件,含防火20种608件、防汛67种11730件、通用47种5362件;16个乡镇备灾点均按照高标准配备不少于27种、共4912件抢险救灾物资,有效提升全县整体应急救援能力与保障水平。


三、协同多元力量,共建储备格局


全力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导、社会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协同机制。 一是政府引领,夯实实物储备。 精心制定应急物资采购三年规划,以县财政经费为坚实后盾,稳步推进实物储备工作,预计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圆满完成既定储备任务。 二是企业助力,创新协议储备。 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与京东签订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协议,搭建物资快速采购“绿色通道”;与本地两家大型超市、两家机械设备租赁企业达成应急保供物资代储协议,成功构建协议代储新模式。 三是社会添彩,志愿补充储备。 广泛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补充应急物资供应缺口。在大化贡川 “6.15”洪涝灾害期间,受灾群众获赠人道救援应急箱作为生活物资补充。





念好“三字经”
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提质增效

▲武宣县应急管理局

近年来,武宣县应急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按照自治区、来宾市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八条硬措施,念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三字经”,近3年矿山领域未发生亡人生产安全事故。


一、以“防”为先,突出监管“长效性”


一是科技支撑,提前监测预警。 建成2座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安全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二是摸清底数,提前灾害治理。 全面启动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所有在施工生产的地采矿山全部开展普查和灾害治理。三年内推动矿山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154矿次,组织矿山企业参加演练观摩56矿次,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分类管控,及时消除隐患。 县内21座矿山全部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4家企业完成二级标准化建设,9家企业达到三级标准化要求,3年内投入1000多万元推动18座尾矿库完成闭库销号。


二、以“人”为本,突出监管“服务性”


一是主动服务,提高复工复产效率。 监管人员深入企业指导春节后复工复产工作,每年一季度矿山开工率达到85%以上。 二是主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服务。 每年县财政安排经费保障,每季度安排专家到县开展矿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为矿山“把脉问诊”,近3年来共派遣专家138人次,推动29个重大事故隐患、365个一般事故隐患完成整改,完成率100%,有效遏制事故发生。 三是优化服务,助推优化营商环境。 在矿山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审查审批上,不断完善“简化审批”,努力解决企业关心的难点堵点,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坚定企业的投资信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三、以“严”为尺,突出监管“纪律性”


一是抓牢执法纪律,保持队伍公正廉洁。 通过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加速推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广西局发现的52项问题隐患完成整改。推动清廉机关建设入心见行,执法人员在开展监督检查时,始终坚守廉洁原则,自县应急管理局成立以来未发现企业反映执法人员“吃拿卡要”等不廉洁情况。 二是严格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效能。 近3年共执法检查267矿次,发现问题1524项,全部完成整改。立案调查企业21家,行政处罚75万元。 三是强化联合执法,持续打非治违。 近3年共开展矿山动态巡查10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400余人次,立案查处矿产违法开采案件129起,查扣大型采矿设备14台,罚款96.99万元,没收非法所得806.9万元,没收非法开采出矿产品148.23万吨。





| 来源: 自治区应急管理厅





推荐阅读











1 . 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成效显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