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25-湖南人“占领”深圳
文字:忆工
校稿:辜汉膺 / 编辑:蛾
看着深圳到处都是的
湘菜馆
,听着耳边穿透力极强的
塑普
。恍惚之中,不禁让人感叹,
这是深圳,还是湖南?
2019年,深圳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调查数据显示,
非户籍人口中的30.6%来自广东省内,13.9%来自湖南,居第二位
,湖北则以9.6%,居第三位。
至于已经落户深圳的湖南人呢?又有根据
公租房排队者籍贯来源
的相关统计,差不多也是类似比例。
如此算来,
深圳街头每10个人里差不多就有1.5个的湖南人
,也就是
245万人
。
人口多呗,离得近呗,能去的只剩广东
还能有啥原因?
广东与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五省区相邻。为什么偏偏
流入深圳
的人口是湖南人最多,答案其实太简单了。
这五个省区之中,
湖南省人口第一
,6600万,超过第二名广西人口约1600万。
再具体分析每个省区,
福建
人口4000万出头,省内又有福州、泉州、厦门、莆田这些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城市,
自身人口已足够被消化
。
再加上福建人持有的是
传统的
经商观念
,而不是打工观念,福建和广东在经商关系上又属于竞争关系,虽然两者之间因为产业以及商务等原因来往较多,但并不构成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条件。退一步讲,即使打工,观念上自然也是
优先海外
,而不是广东。
一句话:敢闯敢干,爱拼会赢
(厦门掠影,图:图虫创意)▼
再说
江西
,江西的情况非常特殊,其北部与长三角相近,东南方向通福建,南部才是通珠三角。同时
具备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大方向的流动条件
,尤其是赣北的流动方向几乎都是长三角。再加上整个省的人口并不算多,自然去广东的人数不如湖南。
至于
广西
,广西和广东的联系非常密切,深圳自然也是广西人来粤的优先考虑之地。然而广西的人口为5000万出头,
比湖南少得多
,而且在广东分布较均匀,
但广西依然凭借着巨量的人口基数,常年排在来深省外人口的前几名
。
海南
的人口只有1000万出头,由于人少以及政策优势,海南人基本是
不需要出省打工的
。
华南F3之中,琼省人口最少
(海口-龙昆南路,图:图虫创意)▼
反观湖南,首先是
人多
。其次,湖南省内的产业发展,并没有像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强劲。这就直接造成了
人口外溢
。
那么在外溢的方向上,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除了广东,它还能选哪?尤其是
靠广东近的湘南
,基本上都往广东跑了。
至于非广东邻省的
湖北
,为什么也会出现在流入深圳人口的排行榜前几名?其原因也与湖南较为类似。
湖北本身就有5800万人口,产业发展情况与湖南较为类似
。人口外溢方向的选择上,距离湖北较近的发达经济区有两个,一个长三角,一个珠三角。
当距离差不多的情况下,交通线也差不多的情况下,哪里更能搞到钱,当然就去哪里,自然流入珠三角的人口就多。
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省的
湖南户籍常住人口
以511.6万人占据
全国第二,仅次于广西。
根据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在外省务工的
湖南农民工
中,前往广东省的人占比最多,为542.1万人。
常住人口指的是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因此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可能较少计入其中,但二者数目相近,从侧面说明:
在广东省的湖南人,很多都是农民工
。
很显然,其中许多人乘着
改革开放
的春风来到深圳,进入工地、工厂和餐馆,成为
特区的第一批建设者
,也是
深圳经济发展奇迹的造就者
之一。
深圳某写字楼外墙,工人正在高空作业
(图:图虫创意)▼
随着城市产业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前来深圳工作的新时代湖南人不仅来自农村,也来自城镇,从事的职业更是千差万别。但自始至终,打工人选择一座城市的理由总是朴素的。
除此之外,
依靠
亲缘关系网络
选择目的地,获取最初资本,学习和分享谋生技巧,形成了连锁迁移现象
。老乡不仅带老乡
谋生
,还为后者
提供基础服务
,由此进一步推动来深者增多。
当然,来到深圳掘金的不只是打工人,也有
商人和企业家
。
《春天的故事》一书记录道:
20世纪90年代,湖南的外贸商品有近一半
经深圳出口
;10万湖南劳力在深圳,每年至少要
赚回2亿元工资
;湖南省先后投资2.5亿元,在深圳兴办126家工贸企业,这些企业返回的利润超过5000多万元,在深圳转化为再投资的利润7000多万元;攸县湖南人的“
的哥
”事业,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兴起,顺带发展为
开小超市、搞基建、做餐饮
的各类产业。
迎着深圳的日出,奔一个希望的未来(图:图虫创意)▼
人们还津津乐道于华大基因汪健、微信之父张小龙、金蝶科技徐少春、汇川技术朱兴明等
湘籍企业家
的创业故事和创富神话:他们怀揣梦想,在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90年代初期来到深圳这片热土,
迅速积累财富
,登上各种各样的全球富豪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接受了全国乃至国际性的
高等教育
,是当年的天之骄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的时期,就已经走上了
智力密集型创业
的道路。
湘菜
的火爆,满足的是打工人的味蕾,借的也是打工大潮的东风。
遍地开花的正宗湘菜馆子,让许多人觉得来深245万湖南人的这个数字还是
太保守了
,有人认为是400万的,甚至还有800万的。诚然,因为深圳多年以前就已经表示过实际管理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以上猜测有一定道理。
但从比例上来看,此地依然还是以由潮汕人和客家人做代表的广东省内人士为主,湖南邻省湖北的人数同样众多。为什么,最后偏偏造成了“
湖南人占领深圳
”这个尤其出圈的现象?
这是因为“占领”是一种综合的主观印象,不仅来源于
人口绝对数量
,还来自湖南人本身的
鲜明性格
、口音和口味所带来的
氛围感
,更何况其中又有不少低调的湖北人因为
相似的饮食习俗
被误认为湖南人了。
有一说一,
湘菜馆作为深圳最有湖南氛围感的地方,的确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根据某2022年的数据,深圳湘菜门店数量为7827家,超过了7688家的川菜馆和6892家的粤菜馆。
深圳的省外人口占比中,除排在首位的湖南外,依次分别是湖北、广西、四川、江西等地。深圳餐饮如今形成湘、川、粤菜三分天下,
辣味
占据主导地位的江湖局面,是这些无辣不欢的省市人民一顿一顿吃出来的
。
深圳是一座两面城市:既有金融业、高新技术行业的
高新从业人员
,又有驻扎工厂、工地的
流动打工人
。工资收入前10%和后10%人群之间月均差距超过2万元,人均社会平均工资虽然过万,薪资中位数却不足6000元。
好吃不贵,口味火辣,上菜神速
,湘菜俘虏了打工人的胃,把深圳变成了除了长沙以外湘菜最多的城市。再以深圳为据点,在2023年跑出了
全国领先的净增长率
。
依托长沙这座
“网红”城市的影视文化和食品产业
,走出了“
文和友
”、“
茶颜悦色
”、“
三顿半
”等擅长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新消费品牌。成功的经验再次复制,
传统湘菜的品牌效应也在逐步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