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开工!枣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滕州段! ·  21 小时前  
半月谈  ·  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杨靖宇信件公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哪吒之魔童降世》:“逆天改命”的哪吒,成了当代的西西弗斯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8-11 17:25

正文

《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出意料地引爆了暑期影院,成为暑期档最出风头的影片。


《哪吒之魔童降世》 上映3天以来,在口碑、票房上都有亮眼表现,斩获颇丰。


在预告片里,这个号称“史上最丑”的哪吒形象曾令许多观众大跌眼镜,与大众认知里的那个健康可爱的孩童形象实在差得有点远了。


《哪吒之魔 童降世》 剧照。


但大众认知中的“传统形象”本非哪吒的本来面目。 哪吒的形象一直在经历着变迁,他所抗争和反叛的东西,也一直在改变。


这部引爆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中哪吒形象的打捞与继承,不如说是借了哪吒这个IP的壳,基于西方奇幻文学传统与好莱坞大片叙事逻辑的一次改编。 从最初的反抗封建制度,到维护百姓利益而对抗天命,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抗命运的束缚,进而获得自我救赎与成长。 哪吒的抗争,映照着每个时代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而结尾未遂的抗争,竟给了哪吒一些当代西西弗斯的意味。



撰文 | 郭晔旻


哪吒的形象演变

从印度到中国


“哪吒”里的“哪”与通常发音不同,倒是与“南无阿弥陀佛”里的“阿”同韵。与如来佛祖一样,“哪吒”同样也是从印度舶来中土。哈佛大学文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夏维明 (Prof.Meir Sha-har) 就认为:“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罗。另一个原型是克利须那神”。在印度佛教里,“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罗 (或那罗鸠婆,梵文 NalaKūvara) ,系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样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扫除邪恶、保护世人。


这个形象既让人肃然起敬,又令人敬而远之。为了便于中国人接受,哪吒的形象一变再变,终于变得面目全非。在南宋时期,唐初名将李靖被神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作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哪吒,自然成为了中国血统。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南宋的禅宗高僧,率先创造出了“那(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著名传说,后来被许仲琳 (有争议) 用在了《封神演义》里。



到了明代,成书于永乐年间的《三教搜神大全》将哪吒的身份改造成了“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这样一来,哪吒从印度人变成中国人之后,又从佛教神祗皈依道家,算是完成了彻底的本土化。《西游记》里吴承恩笔下的哪吒,“龙种自然非俗像,妙龄端不类凡尘”,其形象也从鬼王摇身一变为翩翩美少年。就连“哪吒”这个名字,也被吴承恩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西游记》在第八十三回中这样阐述哪吒名字的由来:“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咤’字,故名哪吒”。实话实说,这个解释的逻辑,与什么“因为出生在荆楚之地,所以就叫萌萌”一样不知所谓,但至少让读者忘记了“哪吒”的梵文来源。


《西游记》里的哪吒,已经是玉皇大帝帐下的“三坛海会大神”,在征讨花果山反贼孙悟空时担任了先锋。从有关哪吒的故事情节来看,另一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倒是可以看作《西游记》的前传。小说用了整整三回目的篇幅 (12-14回) ,创造了一个情节完整的哪吒的出世经历。从灵珠子转世到拜师太乙真人、大闹东海、误射石矶、剔骨剜肉、翠屏显圣、莲花化身,到最后成为姜子牙讨伐商纣王的先锋官。


对于当代观众而言,尽管《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均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影视化改编,但最为深入人心的哪吒形象,恐怕还是来自动画片《哪吒闹海》。该片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但与此同时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编。


谈到动画片中的“改编”,不能不先提到《封神演义》中的原始设定。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固然不能与《西游记》相 ,值得称道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究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道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修仙”为己任,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庞大的神仙谱系。 无论是《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其中诸多神仙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


但也有区别,在道教里,“三清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是天界至尊。南朝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奉“元始天尊”为第一阶中位主神。在《隋书·经籍志》里,甚至太上老君等天仙上品都成了元始天尊的弟子,确立了元始天尊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封神演义》或者《西游记》里,情况又不一样了。在道教中地位居于“三清”之下的“四御”之首玉皇大帝 (即昊天上帝) 的地位超出了前者,成为神仙世界的统治者。在《封神演义》里,是神仙犯戒,震动天庭;为此“昊天上帝”指令元始天尊牵头组织负责选拔人才担任基层领导 (即“封神”) 。同样的,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也是天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太上老君之辈也是必须俯首称臣的。


大概是由于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积习已久,明清时代的小说家们也无从想象天界的统治秩序会有另一种可能。因此,小说中由神仙组成的天庭成了人间朝廷的缩影。至高无上的玉帝象征着人间的皇权,“托塔元帅”代表了皇戚国戚权贵阶级,“二郎神”等诸神将意味着维护皇权的武力。而被皇亲国戚神仙等呼来唤去的仙女与童子,不就是对照着那些丫鬟与佣人吗?


《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形象。


正是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背景,毫不奇怪的,《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表现恰恰契合了封建时代的伦理观念。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体不具有独立的身份,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具有人身依附关系,没有身体上的自由可言。因此哪吒在闯下大祸 (打死龙宫敖丙) 之后,选择“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事孝为先”的传统观念。虽然哪吒通过自残、自尽这样极端形式的反抗切断了与世俗家庭的关联,但其父李靖最终仍旧从燃灯道人处获得了可以降伏哪吒的宝塔。哪吒的身体受困于象征着封建文化的宝塔的重压,他并没有反抗。结果,封建时代的传统父子、君臣关系仍然得到了维护。


哪吒的影视IP变迁
与其说继承传统,
不如说更接近西方奇幻文学
到了动画片《哪吒闹海》里,哪吒的反抗则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是基于封建人伦将肉身还于父母,而动画片中的哪吒则是为了全城百姓的利益而壮烈自刎。与原著不同,当时他不知道自己还可以重生,他的行为没有受封建伦理的束缚,而是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敢于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原著中哪吒重生后追杀生父以报不能还魂转世之仇恨,电影中新生的哪吒则成长为一个象征着光明、正义、无畏等现代精神的英雄。他打碎龙王庙牌匾,捣毁“水晶宫”,杀死龙王则不再是基于个人仇恨,而是为了全城百姓不再受到龙王等封建恶势力的迫害。


这样的处理,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国产动画巨著《大闹天宫》对《西游记》的类似改编——孙悟空没有像原著里那样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而是打上凌霄宝殿,将堂堂天庭打了个地覆天翻。与孙悟空一样,《哪吒闹海》里的哪吒反抗的也是整个封建制度,以给百姓带来生存的机遇与发展的可能。


《哪吒闹海》中的哪吒自刎。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几十年前的《哪吒闹海》恐怕无法互为比较对象。这是因为《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设定,很难说是传承自《封神演义》乃至传统道教文化,反而与当代的奇幻文学有不少类似之处。


这一点,其实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些表象上就现出了端倪。在道教文化中,“天界”中有大量仙兽存在。譬如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就是四方神,甚至西王母、九天玄女等大仙皆由“兽”而“仙”。这里的“仙”恐怕与“妖”无甚区别,后者所欠的不过是“天庭”的认可而已。所以孙悟空在花果山当齐天大圣时是“妖猴”,受招安成了“弼马温”以后就被蟠桃园的土地公称为“上仙”了。因此,在《封神演义》里,所有人物修“道”的目的,都是修成正果。成仙者升天位列仙班,可居于天宫与昊天上帝同享荣华富贵,或居仙山洞府逍遥自在;成神成圣者,可居宫观庙宇,享受人间祭祀。当然,所谓肉身升仙,死后成神,所以《封神演义》里的所有人都不情愿被写进封神榜——那就意味着得先死。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妖族”“龙族”,是与“人族”“神族”泾渭分明的存在。


但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族”却是与“妖族”、“龙族”乃至“神族”泾渭分明的存在。这部动画片里的陈塘关,俨然变成了人族对抗妖族的前沿阵地,而总兵李靖夫妇自然摇身一变为除妖急先锋。反过来,敖丙作为“龙族”一员,改变自己与家族命运的方式居然是伪装成“人族”晋升天界。这在“一切有形皆有仙性”的道教思想里,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反而在当代奇幻文学里,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在《魔戒》中的“中土世界”里,种族繁多,有爱努、精灵、人类、霍比特人、矮人、半兽人 (奥克) 和树人 (恩特) 等等。《纳尼亚传奇》中有林中仙女、巫师、小矮人、狮子、半人马、独角兽、马、巨人、鹰等等。各个种族之间的天赋和技能是与生俱来的。譬如霍比特人不具备精灵的魔法和长生,矮人也不能拥有巫师的魔力。不同的种族之间也不能互相转化,于是人类永远成不了半兽人。


《纳尼亚传奇》剧照。


甚至《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龙族”被桎梏在海底镇压邪兽的设定,也与传统神话中的处理方式相悖。后者中的各种法器往往被赋予了神奇的威力,使得当事人不需亲力亲为。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在朝歌悬剑,就几乎取走狐狸精妲己的性命;《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更是只靠一张揭帖,就把齐天大圣压在五指山下动弹不得。


哪吒的反抗
从反抗封建伦理,到自我救赎与成长


这种脱离传统的中国神话背景的倾向 (其本身并无好坏可言) ,同样体现在了至关重要的主角设定方面。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神话里的修仙之人,通过内功和外功的修炼,经历天劫,目的是得道成仙,超脱生死,最后以自由之态畅游人仙共存的空间里。即使《哪吒闹海》极大增强了主角的革命性,其反抗的目的依然是追求现世的幸福。但《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完全没有“修成正果”的意识。作为“魔丸”降世的他,反倒是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原罪”。在整部动画片里,哪吒既要与恶劣的外部环境 (众人视其为魔的偏见) 作斗争,又要与内心的诱惑、恐惧和痛苦 (没有乾坤圈的压制立时成魔) 作斗争,从而洗脱“原罪”,拯救自我。这样的受难与救赎的主题,恰恰在西方奇幻文学中司空见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