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他是国共两党的创始人,为何被两党同时开除? ·  13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吴小晖和他的安邦帝国 ·  昨天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冯婧:敦煌册子本的缀合与复原——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以兰之名与问鼎 | 左传拾趣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03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以兰之名

前606年冬,郑穆公去世。

01

因兰而生


郑穆公是他父亲郑文公的庶子,未继位之前,他被称为公子兰。 “公子”是诸侯国国君儿子们的通称,只要没当上君主,他们一辈子都是公子。 同理,如果是周天子的儿子,那就都称“王子”。 郑穆公的名字既然叫“兰”,当然与兰花有关。 事实上,郑穆公从出生到死去,他的一生都与兰花有关。

公子兰的母亲燕姞是郑文公众多小老婆当中不起眼的一个,《左传》以“贱妾”言之,可见其地位卑微。 燕姞有一天梦见天使送给她一枝兰花并对他说: “我是伯倐(读作书),是你的祖先。 你要把兰花当作你的儿子,因为兰花之香为国中之最,人们都喜爱佩戴它。

后来郑文公见到燕姞,赐给她一枝兰花并临幸了她。 事后燕姞对文公说: “妾地位卑贱,若有幸怀了国君的孩子,恐怕别人不会相信,能否以此兰花为信物呢? ”郑文公答应了她。


后来燕姞果然怀孕生子,且因此为孩子命名为“兰”。 关于“以兰为信”大致可作两种解释: 一是燕姞将天使赐兰花的梦告诉了文公,这梦或许因此得验证; 二是若自己怀孕,可以文公赠花的时间为证。 总之,公子兰的得名就是这么来的。

02

因兰而立


郑文公曾宠幸叔父的妃子陈妫,史称“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 这里“报”即前文曾提及的“烝报婚”中的“报婚”,这里具体指“侄娶婶母”。 陈妫后来为郑文公生了子华和子臧两个儿子,其中子臧因“好聚鹬冠”遭父亲厌恶,虽逃宋而最终追杀(前636年)。 而子华则在在前643年被杀,原因不详。

郑文公还娶了江国的女子为妻,生公子士,公子士出访楚国时被楚人下毒死在路上。 后人考证说因为江国为楚国所灭,楚国不愿看到江国的后代成为郑国继承人,所以将其毒杀。

此外,郑文公还娶妻于苏国,生了子瑕、子俞弥两个儿子。 子俞弥早死,大概是夭折了。 而子瑕不获大夫泄驾和郑文公的喜欢,因此未被立为太子。 总之,郑文公尽管生养众多,但却一直未能确定合适的继位人选。 不但如此,子华、子臧被杀之后,郑文公因担心公子们争夺继承权,干脆一家伙把儿子们统统赶出国,公子们因此东奔西走,分别去往不同国家谋生。 公子兰只是个庶子,当然也得跑路,不过他有眼光,跑到了当时的霸主晋文公那里。


进入诸侯争霸时期之后,郑国早已不复当年郑庄小霸时的实力,地位急转直下,只能摇摆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但又左右不逢其源,不是今天被晋国欺负,就是明天被楚国教训,处境着实难堪。 晋文公接纳了流亡的公子兰之后,大概觉得这孩子还算听话,就想扶持他。 前630年,因郑助楚攻晋,加上若干年前重耳流亡时路过郑国受郑文公冷遇,晋文公就联合秦穆公一起讨伐郑国并让公子兰也带兵参加。

被秦、晋两大强国打得焦头烂额的郑国一时无计可施,晋文公趁机提出立公子兰为太子的要求。 郑国大夫石癸觉得这是获得和平的办法,便及时去做郑文公及其他大夫们的工作,他说: “我听说姬、姞联姻,子孙必然繁茂。 姞,就是吉人的意思,也是古帝王后稷的正妻。 公子兰是姞姓外甥,这大概也是天意,将来让他当我国国君,其后代必繁衍众多。 我觉得可以先把公子兰接纳回国,这样有利于他树立宠信威望,为将来接班打好基础。 ”这番话虽半虚半实,但郑文公和大夫们也别无他法,于是派人将公子兰迎回来立为太子,郑、晋两国也因此达成了和平。

03

因兰而死


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期间郑国时与楚盟、时与郑盟,皆不得以而为之。 夹在晋、楚两强之间的郑国,依旧摇摆无定,但求生存而已。

前606年,郑穆公病重,他说: “兰花若死了,我也许也就会死吧! 我是因兰而生的啊。 ”恰逢兰花盛开,有人将花割下,郑穆公果然死了。


关于郑穆公之死,左传原文是“穆公有疾,曰: ‘蘭死,吾其死乎! 吾所以生也。 ’刈蘭而卒。 ”对最后“刈兰而卒”四字有不同解释; 一说兰花盛开,人割取之,而穆公卒亡; 一说穆公病中欲试自己生死,割兰而果死; 一说其兰为人所误割而致其死。 凡此种种,虽不一而足,但都指郑穆公因兰而生、因兰而死。

染指王八汤


因兰而生的郑穆公死后,公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 郑灵公在位仅半年便被公子归生所杀,事件的起因竟缘于一只王八。

郑国当时投靠楚国以对抗晋国,郑灵公继位之后,楚国送来一只鼋给他。 鼋字念元,就是大鳖的意思。 楚人给郑灵公送鼋,就跟今天某人弄到一只野生大王八送给领导当礼物,情形基本类似,算是日常人情往来。

消息传出之后,子公与子家二人打算前往一探究竟,看看稀罕。 此时子公的食指突然动个不停,他举手让子家看自己不停抖动的食指,说: “我以往每当食指大动,就一定会吃到珍奇美味。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 “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


他们进宫之后,见到厨子正在宰杀那只大鳖,想起之前的对话,二人不由相视而笑。 郑灵公问他们因何发笑,子家便把子公说的话告诉他。 等厨子把鳖做好之后,郑灵公赐宴群臣,子公当然也在被召之列。 不过席间除了子公之外,其他大夫桌前都有一碗鳖肉,唯独子公面前毛也没有。 郑灵公故意让子公难堪,你不是说但凡食指大动便有好吃的吗,我偏不给你。

子公当了众人下不了台,不由大怒,当场伸出手指插入鼎中,蘸上一点王八汤放入口中尝了尝,然后扬长而去。 (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郑灵公本想借机羞辱子公一番的,但子公的举动让他自觉无趣而发怒,于是扬言要杀掉子公。

子公冷静一番之后,觉得自己迟早会被郑灵公干掉,于是找到子家,提出要先下手为强。 子家是郑国执政大臣,生性胆小谨慎,他说: “就算家里的牲畜养久了也未必敢杀呀,何况要杀的是国君呢。 ”子公见子家不愿配合,就干脆造谣说子家想要谋反,以此逼迫子家站在自己这边。 子家无奈,只好与子公联手。 当年夏天,郑灵公被二人所杀。

郑灵公被杀之后,晋大夫欲立公子去疾为新君,公子去疾辞让,于是立了公子坚,是为郑襄公。

前599年,子家死,郑人追究其弑君之罪,开棺暴尸,尽遂其族。

只因一碗王八汤,竟致君主丧命,上卿族灭,这只怕是才当了半年国君的郑灵公万万没想到的吧。

“灵”字用于谥号多半因君主行事乖张且多不得善终,算是个恶谥。 春秋时的晋灵公、郑灵公、齐灵公、蔡灵侯、赵灵公等,无不如此。

问鼎

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讨伐陆浑之戎,到达洛水附近,脚下的土地已属周室,楚庄王于是“观兵于周疆”,亦即在周王的地界上排兵布阵,颇有向王室示威之意。

周室虽说是法定的天下共主,诸侯国名义上的中央,但此时早已孱弱不堪。 面对跑到家门口来秀肌肉的楚庄王,刚刚继任没几个月的周定王尽管非常不爽,却也没辙。 何况名义上,诸侯伐戎也算是替王室干活。 一旦讨伐有功,诸侯通常还会向周室献俘表功,而周室也少不得要予以通报表扬,甚至还要拿出不薄的东西来嘉奖。 楚君既然是伐戎而来,周定王便派王孙满前往慰劳。 前几年秦国军队东侵郑国路过成周,王孙满于城头观兵,见秦军士兵轻慢,就预言秦军将败,后来秦军果然在殽山被晋国部队全歼。

楚庄王见到周王使者,其他客气话说没说不知道,只知他劈头便问: “听说九鼎在周,不知其大小轻重如何? ”这一问差点儿把王孙满震得摔倒在地。 王孙满心道: 九鼎这样的至尊重器,岂是你区区南蛮子爵之国有资格问得?


相传夏初禹王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刻万物形象于鼎身,寓意四海一统,夏、商、周三代皆奉九鼎为传国之宝。 时值东周,九鼎当然由周室所有。 不过,由古至今一直没有发现夏代鼎具,且夏初的铸造工艺显然也还达不到“铸鼎象物”的水准,因此关于夏铸九鼎的种种说法其实难以确证。 因九鼎实为国家政权象征,故楚庄王这一问,其意昭然若揭。

王孙满面对咄咄逼人的楚王,既愤怒又无奈,既无力与楚庄王撕破脸皮,又不能失了室仅存的一点面子,于是转而对曰: “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贡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遷於周。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姦回昏亂,雖大,輕也。 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这番话的大致意思是鼎的大小轻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 当年夏禹有德,才有“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的盛举。 夏桀昏庸,鼎因此迁于商。 商拥有九鼎六百年,因商纣暴虐,鼎遂再迁于周。 成王定鼎于郏鄏(即洛阳)之后,卜于神,知周室可历三十世共七百年,这是天命。 如今周德虽衰,但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还没到他人过问的时候。 王孙满的话不软不硬,重在说理,以此护住周室面子。 楚庄王尽管雄霸一时,只怕也还没到想要取代周室的地步,所以只是呲了呲牙,也就退下了。

以上,便是“问鼎”、“定鼎”的由来。

上一篇: 顽劣少年晋灵公 | 左传拾趣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