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不必担心,这里基本没有剧透;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也别急着走,也许这里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观点。
对这部电影的任何介绍推广,劈头盖脸的首先就是两个字--“悬疑”。为什么大家都爱悬疑片?不仅是剧情曲折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悬疑片可以“测智商”。人人都爱自己刚好能看懂,而其他人没能全看懂的电影。当你以满脑子“烧脑”、“反转”的预期开始欣赏这部电影时,你就会全神贯注于各种可能带有反转暗示的细节,无需证据就怀疑一切情节的真实性。当大结局证实了你的猜测时,一种“哈哈不过如此”的满足感就油然而生;反之,取决于你的心情和观影体验,要么由衷赞叹“无bug神反转”,要么嗤之以鼻“一堆bug,为反转而反转”。
个人以为,欣赏悬疑片还有其他角度。那就是看一部正常电影的角度。“电影,就是雕刻时光”,这是大师塔可夫斯基的名言,很有X格,也很有道理。电影的目的,是给你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也许雕琢自现实生活,而引发你的共鸣;也许是创造另一个时空,而激发你的好奇。无论哪一种,能让你代入其中,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才是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而“烧脑”、“神反转”这样的形容词,则死死地把你钉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让悬疑片沦为了智商自测和炫耀的工具。
那么,《看不见的客人》能给我们带来智商自测以外的体验吗?看过的朋友们回头想想,这部电影中的哪个人物、哪个场景、哪段情节,是让你有代入其中而共鸣,或脑洞奇大而惊叹的呢?比如男主角,是冤如窦娥让你同情,还是恶如小丑让你憎恨?情妇是冷血无情令你摇头,还是良心自责到让你心塞?老夫妇的丧子之痛可曾打动过你?唯一的例外,是在所有的包袱都抖完之后,在胸口渗出的墨水,象征了一把黑暗的心。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说,这部电影在构思拍摄时,也就是奔着测智商玩反转而去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功能性的,而不是刻画出来给你体验的。
悬疑类型不是人物苍白的借口,《谍影重重》的剧情峰回路转,但没有人会不为杰森·伯恩的身世和命运而动容;《蝙蝠侠:黑暗骑士》正邪双方斗智斗勇,迷雾重重,但没有人不为小丑那纯粹的邪恶所折服;《洛城机密》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引人入胜,但没有人不会注意到三个性格迥异的警察主角身上,闪耀着截然不同的光芒……
既然它只剩下悬疑,我们就再来看看它怎么讲故事的。悬疑片叙事的两大套路:幻觉和失忆。《看不见的客人》倒是规避了这两点,但它更加取巧:让角色开口讲故事。因为角色口中的故事全都可以是假的,所以也不必担心矛盾和破绽。全片可以坐实的剧情只有律师和男主的对质过程。回头去看,这一部分的暗示和铺垫还是下了功夫的,但这也是这部电影“bug少”的奥妙所在。
当然,回头去看,这一部分的暗示和铺垫还是下了功夫的(下有剧透):
女律师似乎来早了;她似乎一直在套供,而不是谈论辩护策略;她再三盘问失踪车的地点;当男主透露死者当时还没死时,她似乎愤怒得有些失控……
然而,又一个然而。女律师的身份这一惊天包袱诚然很有想象力,但经不起细想。且不论假扮一个律师这样专业的人员有多困难,站在死者父母的角度,请一个愿意帮忙的律师来假扮,也远比老母亲亲自出马要可行的多。注意,母亲是演员,只是代表她能按剧本演戏,不意味着她具有一名律师和真客户打交道的资质水准。因此,母亲假扮律师这一情节缺乏逻辑上的必然性,为反转而反转,就大大削弱了其所带来的震撼。
(剧透结束)。
其实套路并不代表就出不了好的悬疑片-《盗梦空间》几乎全是幻觉,《记忆碎片》玩的就是失忆,但幻觉能下好几层,每层还画风迥异;失忆能玩出神奇的结构,让观众感同身受;而《看不见的客人》,一个一个的故事被抛出来,罗织起来相当方便,却看不出这几套故事之间有什么微妙的互动,或精巧的结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还是令人愉悦的。只是,悬疑片可以有更多的维度,使之超越“悬疑烧脑”的范畴,观众也有更多的角度,使之超越“智商自测”功能。
---------------------------------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