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泡杯茶看金融
总结金融行业专业分析成果,传播金融行业专业知识,分享同业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昨天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2月6日-实习日报|中银基金+兴业证券+五矿 ...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券商AH股表现分化,后市怎么走? ·  2 天前  
邢者团队晚间解盘  ·  不好做 ·  2 天前  
VC/PE/MA金融圈  ·  2月3日,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旗下应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泡杯茶看金融

【战略解析】同业战略:北岩银行覆灭记:兴于同业,亡于同业

泡杯茶看金融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10-21 18:18

正文

原标题:北岩银行覆灭记:兴于同业,亡于同业

来源:联讯麒麟堂

中心观点:北岩银行的兴亡史,对中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有一定参照意义。国内北部湾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发展历史,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北岩银行的影子。



一、眼见他起高楼



1997年,北岩银行由北岩住房互助协会改制而成。起因是1995年英国国内排名第二的住房互助协会 Lloyds 兼并了第六的 Cheltenham&Gloucester 后,国内开始一阵恶意收购的风潮,拥有百年历史且排名全国第十的北岩银行一度成为被并购的热门标的,为了保持百年老店的传统和盛誉,北岩银行被迫改制上市。


改制的优势在于一来能在当时的监管环境下获得5年避免被收购的保护窗口;二来在上市改制为银行后,北岩能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多种形式募集资本金扩大规模,提高自身实力。


经过这次恶意并购事件,北岩银行深刻意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壮大才能在诡谲波澜的商场中保存自己,延续百年的传统。


然而此时,有着强烈发展意愿的北岩银行面对的是个怎样的环境?作为一个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北岩主要面对房地产和金融两个市场。


房地产市场:


20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在经济复苏、婴儿潮进入婚龄等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逐渐走高,1988年达到顶峰。


然而此时,英国财政大臣尼格尔·劳森突然宣布从1988年8月开始取消夫妻双重按揭的优惠利率,导致大量住房在优惠政策失效前被哄抢,将英国房地产通胀推向了新的高度,一年间房价增幅高达40%。


与此同时,基准利率从7.38%上升到14.88%,高利率加重了居民的还贷负担,在高房价和高利率的共同刺激下,1989年英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


这场房地产泡沫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触底反弹,1997到2007年间英国房价指数平均增幅10.8%,最高甚至达到22.37%,诞生于这个时期的北岩银行意识到即将进入快车道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机会。 由此,北岩抓住历史时机,专注于深耕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金融市场:


此时, 英国政府在金融市场采取较宽松的监管政策,鼓励自由发展和创新。


1997年前,英国金融市场弥漫着“英伦贵族的绅士之风”,整体格局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不同机构之间界限清晰,9个金融监管机构各司其职。这种行业格局是由商业传统、反竞争机制和机构间的自律形成的,在这种低竞争、高自律的市场环境下,英国金融业发展的缓慢。


1997年后,英国为鼓励金融创新,以支持经济发展。彻底打破分业经营的传统,实行混业经营。鼓励机构之间竞争,鼓励采用兼并重组的方式,促进机构之间的融和,形成混业经营的多元化金融集团,上文提到的恶意收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种从分业到混业、从相安无事到兼容并蓄的金融格局改变,对北岩银行来说意义重大,不仅给安逸中的北岩敲响了警钟,也为他日后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奠定了基础, 从此北岩银行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坚定不移地走在住房房抵押贷款的道路上。





(一)1997-1999:北岩初成立——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




初生的北岩银行看准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契机,随时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对比每年新增130亿的房地产市场空间来说,每年仅个位数的居民存款(不会全部用来放贷给居民买房)扩张速度简直杯水车薪。


想借助房地产市场的东风扩规模,北岩急需扩大负债端。


怎么办呢?




鉴于北岩前身是住房互助协会,在英国东北部拥有广阔的居民资源,同时也兼具丰富的居民零售端的发展经验。因此, 在居民零售端发力,继续扩大吸储能力,将资金用于住房抵押贷款是对北岩来说是最直接、有效的发展途径。


一般而言,要扩张居民零售端的负债有三种方式。


一是提高存款利率, 直接用存款收益取胜。但英国早在1981年就取消了存贷款利率限制,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竞争已经持续了十五年,到1997年,北岩银行上调利率的空间已经不大。


同时作为一家不具有市场领导力的中小型抵押贷款银行,北岩在利率定价方面处于市场追随者而非领导者的地位,如果盲目提高利率,破坏市场规则,可能会引发恶性竞争,北岩将无立身之地。


所以,提高存款利率,用价格取胜揽储这条路操作空间并不大。


二是发展多样化的吸储渠道, 扩大揽储范围。包括邮政、电话、网络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电子银行,不仅打破了地理局限,而且降低运营成本。而当时的英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也在积极往电子化网络化方向转型。


北岩顺应着趋势,在1997-1999年期间,关闭了近四分之一大约30家的分支机构。但是通过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吸储弱化了北岩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百年老店的地理优势,加剧了竞争,反而失去部分当地的市场份额。


三是设计更有吸引力的零售产品。 北岩银行专门请了Legal & General公司参与设计多样化的居民理财产品,涉足保险产品,

然而对于大部分的零售端产品而言,普遍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创新点不足的问题。因为对于储户而言,零售产品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收益和风险。


在当时,银行挤兑破产属稀罕物,上一个因挤兑发生破产的银行已经是19世纪的老古董了,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心中,破产拿不到收益的风险几乎为零。所以零售产品的竞争焦点最终还是落在了收益率上,也正是由此,北岩很难做出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北岩在零售端扩张的策略几乎是一条死路。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1997年到2000年间,北岩的居民存款增速仅为个位数,整体经营状况较差,整体规模的扩张并未实现。反映在市场上,是股价大幅下降了近60%。







(二)1999-2003:北岩的第一个高峰期——搭上了历史的快车道




在居民存款端扩张策略失败后,北岩银行开始转变策略,将负债端的重心转向同业批发市场。 之所以做出这种经营策略的转变,是因为北岩看中了当时英国金融同业的发展前景。


1998年英国国内经济开始下行,英央行开始降低政策利率,同时日本等国也相继进入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全球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 同业借贷利率开始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英国金融监管机构也通过鼓励金融创新、放松监管力度等措施,给英国国内进金融机构营造了良好完善的同业市场 ,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同业拆借、大额存单转让等组成的平行市场,且给了较为宽松监管环境,英央行不进行过多干预,让机构自行决定市场利率。


同时彼时的英国也建造了链接全球的金融市场,先是在1986年通过《金融服务法》,放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限制,随后又采取了国际自动报价系统。 一系列的措施使英国金融机构能享受到全球的流动性红利。




因此,在流动性过剩又兼具良好的融资平台等多重利好下,北岩银行转向同业批发市场来扩张负债端可谓神来之笔。


在具体的同业融资手段选择上,北岩主要有两大方式。


一是直接利用自身的信用 ,在金融市场上向全球金融机构(大部分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批发融资,主要包括银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等。


这一大块模式下的融资额在当时迅速增长,截止2003年,同业批发融资与零售端的负债占比已经基本持平,达到了45.9%。这种扩张速度可谓惊人,一个数据对比是,在1997年北岩居民储蓄存款占负债的比例是63%,相比2003年降低了17%。





这种直接利用自身信用做批发融资的手段固然能达到冲量的要求,但利用同业批发融资所得发放住房贷款后,在表内也积压了大量的缺乏流动性的住房抵押贷款。


这些抵押贷款一来要大量占用银行表内的风险资本,抑制资产端的进一步扩张;二来缺乏流动性资产大量积压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因此,北岩基于其自身资产端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的现实,在1999年开启同业批发融资窗口的同时,也积极使用传入英国国内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创新手段。


1999年,北岩银行在避税天堂英属泽西,设立了一家名为花岗岩(Granite)的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orpuse Entity),将表内的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卖给花岗岩,由花岗岩进行证券化筹资。


这种金融工具盘活了北岩银行表内积压的大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且由于做证券化处理后,风险资本计提减少,也清理出了足够的风险资本空间来进一步扩张资产端。更为有利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理,北岩新增了一项扩张负债端的渠道。


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类资产的买盘来看,主要是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据当时的一份权威调研显示,商业银行持有住房抵押证券的50%,住宅建筑工会持有20%,一般企业、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持有约10%。




由此,我们也能推测出当时北岩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可能有大约70%的资金来自同业市场。所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本质上基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同业融资工具。


借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与同业批发融资两大负债端扩张的神器,北岩银行在1999-2003年一路狂奔,迅速发展。


我们在此仅列举几项1999-2003年的北岩的成绩供各位读者做一个参阅。


1999年到2003年北岩银行税前利润逐年增长,持续保持在15%以上,甚至高达18%,股价指数增长三倍,在后期跑赢了金融机构大盘指数【图表9】。





2000年北岩股票入选富时100指数,这个指数所囊括的是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最大的100家公司。


2000-2003年,北岩净增住房抵押贷款份额年均上涨7.1%,共增长了21.9%。






(三)2003-2006年,当命运问你叩问“生存还是毁灭”




在转变负债端扩张策略后,北岩度过了甜蜜的5年(1999-2003),充分享受了“房地产红利”与“流动性红利”带来的馈赠。


但是,当时间转到2003年,过往所依靠的模式—利用廉价的同业资金扩张负债端来放贷,受到了挑战。


这种挑战来自于房地产与金融同业市场两端的变化。


房地产市场。 2003年后,快速增长的势头逐渐稳定,房价虽仍在上涨,但增速已经开始大幅下降。一个对比是2003年房价指数增长率是22.39%,到2005年下滑至5.71%。




房价指数增速放缓意味着,相同住房成交量的情况下,居民贷款总额、贷款利息收入增速也将放缓。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做个说明。假设银行抵押贷款利息收入=(单位面积房价*住房市场成交量-总首付)*贷款利率。其中(单位面积房价*总成交量-总首付)表示居民贷款额。


在1997-2004年间英国房屋新开工保持平稳,住房需求没有明显变动,这意味着住房市场的成交量保持平稳。那么在首付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房价增速放缓将直接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增速放缓。


所以,在房地产市场火热时期逐渐逝去后,北岩银行资产端与收入增长速度受到了影响。




金融同业市场端。 在2003年后,全球经济开始恢复回暖,美英日三国的通胀水平开始企稳回升,经济出现过热倾向,三国央行结束了为期多年的货币宽松周期,纷纷加息。


这使得英国同业市场的流动性开始大幅收紧,同业拆借利率上扬,给北岩银行的同业批发融资模式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个侧面的例证是北岩银行的同业存款增速逐年下降,04年从9%降为3.8%。





在以上两大挑战下,北岩的表现令人担忧。此前远远领先于FTSE 100指数的股东回报开始出现“死亡交点”(图15),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降到历史低位13.8%和13.7%(图16),股价从2003年后也开始逆市下降。(图9)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还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尚?”


北岩银行选择了挺身反抗,谱写了一部恢弘大气的“反抗三部曲”。


第一部,换董事会主席。 由Dr M W Ridley 取代 Sir John Riddell成为北岩银行最新一任董事会主席,从以后的表现来看,这是个很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的管理者,但或许也是北岩高风险业务模式下的“背锅侠”。


第二部,变动财务数据统计口径。 在2005年的年报中将财务数据进行了优化,比如04年总资产由04年年报中的427.9亿变为05年年报中的648.8亿英镑,净利润也从1.962亿英镑变为3.095亿英镑(年报数据未详细解释,文中涉及的2004年的数据我们取均值)。


第三部是继续提高盈利能力。 这是比更换主席、美化年报都更有效的方法。


怎么提高盈利能力呢?还是得从资产与负债两端去做文章。


负债端, 北岩主要资金来源于同业市场,利率不受自身控制,只是单方面的节流基本不可行。


资产端, 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而根据上文所提到的公式:银行抵押贷款利息收入=(单位面积房价*成交量-总首付)*贷款利率,这部分的收入主要取决于房价、成交量、首付与贷款利率与四项。


房价 是北岩银行不可控的外生变量,只能听天由命。


降低贷款利率。 英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产品丰富、业务多样,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贸然增加贷款利率会减少总成交量,可能会适得其反,空间不大。


减少首付比例。 英国的抵押贷款市场竞争激烈,已存在低首付产品甚至是零首付的产品,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低首付会加大居民的违约风险,不宜大规模推广。


成交量。 在房价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北岩银行加快抢夺市场份额,扩大在住房抵押贷款领域的份额,获得更高的成交规模,是可行的措施。


所以,这么看下来,要想提高盈利能力,继续扩张规模是增收提高盈利的最有效方式。要扩规模,得要继续扩负债。


为此,除加快原本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融资与同业拆借外,北岩还盯上了当时同业融资的新锐——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债券。


发行住房抵押担保债券的好处主要有两个, 一是能扩展融资渠道 ,扩大负债规模; 二是相比多数是短期和中期的同业批发和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债券平均期限7年,能够提供更长期稳定的资金,在当时的环境下减少流动性风险。




从数据来看,2004年以后抵押贷款担保债券的规模持续增长,2006年达62.02亿英镑,占负债的6.1%,但一直保持在10%以下,并没有像住房抵押贷款一样井喷,我们猜测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来是监管,担保债券的监管较证券化严格,发行和期限都受到严格监管;二来担保债券期限偏长,融资成本偏高。




在以上三部曲的作用下,虽然股价没有明显起色,但是从报表上来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继2003年的“死亡交点”之后,北岩再次逆市上扬,甚至在2006年大势下跌的情况下,实现29%的股东回报增速。三大目标“总资产、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除净资产收益率表现略显疲软,总资产和净利润均保持了超过20%的增速【图16、图18】。





2006年北岩银行成为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第八大上市银行,新增抵押贷款排名英国第二,2007年上半年北岩银行新增抵押贷款排名英国第一。




二、眼见他楼塌了




北岩银行在1997-2006年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一时风头无俩。但是辉煌的背后却已是千疮百孔,风险丛生。当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袭来,波及英国,北岩暗藏的风险隐患瞬间爆发,在短短3个月内倒塌。





(一)辉煌下的暗流涌动




回顾北岩崛起的十年,可以很容易发现它主要的经营策略是: 大力吸收同业资金,然后发放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以充分享受 “房地产红利”和“流动性红利”。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从负债端还是从资产端来看,北岩都已经严重“偏科”。


负债端,北岩严重依赖同业资金。 据我们测算,2006年年底北岩负债端同业资金(同业资金=同业批发+抵押贷款证券化*70%+抵押贷款担保债券)总额大约为586亿英镑,占负债比例的60%,是居民存款226.31亿英镑的2.5倍。




这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我们以当时英国较具代表性的几家银行为对比标的。仅考虑居民零售存款与同业资金,计算出居民零售与同业资金分别占两者之和的比重,然后相除得到居民存款/同业资金的比例。


从表2来看,北岩的值仅为0.39,远低于其他银行。可见当时的北岩对于同业资金的依赖度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




资产端,北岩严重依赖住房市场。 2006年年底,住房抵押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7%。而流动性资产的比重仅为13%。低点,但与高点相比仅减少了4.3%。




在房地产市场走俏与同业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这种“又红又专”的发展模式并没有过多的风险与问题。同业低融资成本、冲量的特征加上住房抵押贷款相对优质的高收益资产,一切看起来很美好。


但是,在2003年房地产市场繁荣已经显现疲态,同业市场兼具收紧倾向时,北岩依然“不知悔改”地坚持这种模式就酿出了一堆风险隐患。


最明显也最要命的一点是,持续加大的期限错配酿造的流动性风险。


北岩的主营业务模式是: 借同业资金,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然后抵押贷款证券化,借同业资金,再贷款,再证券化。从而形成“贷款——证券化——贷款”的循环。 (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详细说明这个问题,详情请参看附录:对几个细节问题的再探讨。)


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一般是20-25年,每月只能收回些许资金,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平均期限在3.5年之内,看似长,但随着存量的不断累积,此前的证券化负债接连到期时,北岩将面临一次性偿还巨额资金的压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