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技术。2025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新型储能的科技攻关、市场化运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多元融合等方面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
在《关于支持创新发展多元储能技术加速示范应用和场景拓展的建议》中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发展多元储能技术路线,拓展新型储能技术边界。继续大力引导和发展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差异化储能技术体系。对于高频次调节的电网调频场景,应重点发展响应速度达毫秒级的超级电容储能使能技术;在中短时调峰领域,继续推进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量产与成本优化;针对长时储能需求,加大钒/锌基液流电池、氢储能及压缩空气储能的示范投入。技术创新需突破现有锂电池技术范式,比如大力扶持发展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循环性强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通过发展多元储能技术路线,破解单一技术风险,以满足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缓解战略资源“卡脖子”问题,分散供应链压力,提升能源安全韧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二是加大关键材料研发投入,突破新型储能技术瓶颈。在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并行的同时,新型储能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已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未来电池技术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创新。目前,我国依然有部分关键材料存在技术瓶颈或依赖进口,比如固态电池中电解质材料的性能瓶颈、锂枝晶问题、成本问题、规模化生产挑战、界面工程问题、热管理问题和循环寿命问题等,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国家应加大对储能关键材料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高性能离子交换膜、固态电池电解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和硬碳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进行联合攻关,提高我国在关键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多种路线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是加速示范应用与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场景拓展。目前,尽管新型储能技术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国家加大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新型储能示范工程,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大规模多场景商业化应用积累经验。通过示范应用,既可以加速新型储能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进程,还能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为打造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曾毓群
重点关注新型储能的发展,提交了《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出国家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以下两个方面建议:第一,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一是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基于现行的电价机制,扩大电能量市场交易电价的浮动范围,让电价有效反映时点电能量供求关系。二是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增加爬坡、系统惯量等充分发挥新型储能技术特点的服务品种,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所需调节能力。同时,电力辅助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推动所有受益主体共同分摊。三是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短期内参照抽水蓄能和煤电,完善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实现“同工同酬”,破除灵活性资源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则适时向容量市场过渡,通过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
第二,建立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曾毓群呼吁,国家应尽快建立新型储能安全保障机制。建议借鉴电力行业定期检修机制,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参照《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形成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具体检测方案,明确储能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条件、方法和周期等。定检机制将及时剔除“带病”储能,确保储能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安全可靠,为储能产业实现高水平运用、转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
认为储能产业发展需要关注新能源项目配储、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受限等现状,其提出建议:出台全国性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租用规模达标情况与上网发电量挂钩;拓宽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鼓励开展各类交易获取收益;探索建立容量市场,建立“同工同酬、同质同价”的电价机制;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发展,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立动态的储能市场发展监测机制等。
全国人大代表钱海军
建议,依托专业研究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平台,完善新能源和储能产业标准体系,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话语权。同时,加快建设与新能源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灵活调整调度运行方式,激发产业活力。此外,加强重点技术研发,发展人工智能预测、智能控制技术在新能源+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实现系统的精准调度和优化运行,提升系统效率和可靠性。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
提出了促进我国多种储能建设的三项建议: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方案解决。三是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高纪凡
指出,加速新型储能的发展步伐至关重要,应当积极促进光伏储能与建筑、绿色电力、绿色算力以及制氢、制氨、制醇等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稳固且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框架。他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光伏市场化交易的日益成熟,储能将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通过发挥储能的定价功能,可以显著提升电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经济效率。高纪凡建议,在推动智能微电网和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强调要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进程,并加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为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平
提出,钢铁行业需从单一能耗管理迈向系统性能源重构,新型储能的调节能力或是破局关键。行业应与新型储能深度协同,构建以绿电为核心、多元储能为支撑的新型工业能源体系,为全球制造业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尽管新型储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潜力巨大,但技术推广与深度整合存在一系列梗阻。对此,刘怀平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省储能调度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储能资源共享网络,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容量补偿机制,对参与跨区域调峰的储能设施给予适度财政支持。此外,要明确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多重价值定位,支持钢铁企业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钢铁企业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的交易规则,探索跨时段套利、容量租赁、调频服务等组合收益模式,允许储能资源纳入虚拟电厂聚合交易单元。
信息综合编摘自:
中国工业新闻网、潮新闻、国际储能网、中国储能网、中国改革报等
感谢喜欢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的您能够持续保持关注,我们将继续和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