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父母在孩子阅读启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亲子共读时应该避免的误区。文章强调父母需要早期引导孩子阅读,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例子。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电子设备在阅读中的角色等问题。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引导和陪伴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包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询问孩子是否理解、总是给孩子读新书而不允许重复、使用电子设备等代替亲子共读等问题。
孩子喜欢重复阅读,因为在重复中他们能感受到熟悉和掌控的感觉,从而获得安全感。每次重复阅读也能帮助他们获取新的信息,完善对故事的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增大,课外阅读时间减少,因此父母应在孩子上小学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美素图库
如果你够用心,俯下身来,观察一下你周围认识的孩子。
会发现,那些爱上阅读的孩子,背后都站在真正热爱阅读的父母。
他们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朗读故事,从最简单的童谣开始,再到完整的绘本故事。
不可否认的是,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合适的阅读启蒙老师。
不要指望孩子去幼儿园爱上阅读。
的确有很多的孩子会跟着自己的同伴一起去阅读区翻阅。
下课后,回家了就会忘记这回事,又会去玩自己的喜欢的玩具,或者做点其他的。
假如在家里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没有自己喜欢的书籍。
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推广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妈妈跟我说。
“鱼爸,我一直坚持亲子共读,陪孩子读了很多的绘本故事,但孩子好像不喜欢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孩子天生就不爱阅读吗?”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会天生爱阅读,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厌恶阅读。
答案往往就在于这个早期的引导者、教育者——父母的身上。
特别是早期,比如面对一两岁的孩子,很多爸爸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
不如试着陪孩子一起读读有趣的互动图书,比如声音书、玩具书、布书、或者一本有着气味的嗅觉绘本。
还记得我那时候我除了陪小小鱼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给他买书,陪他读书。
让他坐在用玩具书变成的小农场里,或者假装坐着火车去旅行。
或者摸摸触摸书上毛茸茸的兔子耳朵,后者揪揪小猴子的尾巴。
他还不能跑,得围在我的身边,我们经常在床上趴在,一起翻书。
如今,他已经能够自己阅读了,但我还是不时地会给他朗读几个故事。
其实是自己封住了一道通往童心世界、走近孩子内心的大门。
还有的爸爸,反对妈妈们给孩子阅读,觉得孩子不需要过早地接触书籍。
亲子阅读不是考试考级,它是让孩子走向神奇美好世界的桥梁。
假如,爸爸参与得越多越早,孩子就能越早地爱上阅读。
而你忽视甚至反对的话,那
会让孩子成为厌恶阅读的人。
只要避开这些误区,就能让孩子一步步地享受阅读、爱上阅读。
第一个误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问孩子:“你懂了吗?你明白了吗?”
有很多的父母,总期待通过亲子阅读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因为我们期待阅读能帮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达到正面引导的效果。
而且故事没有完整的时候,你问的问题也许都是片面的。
第二个误区是总想着给孩子读新的书,而不喜欢孩子的重复
有很多的妈妈问我:“多久给孩子换新的书?孩子总是重复看几本书,要不要制止他,给他新的书?”
小小鱼在三岁多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就读那三本书,关于大吃货啊呜君的故事。
我们每天晚上要他自己选择书本,放在床头,一次讲三本。
有时会兴奋地表演,就等着我说出他熟悉的那句话,然后乐不可支地蹦了起来。
这是符合孩子心理成长的。孩子就是喜欢重复,因为在重复的阅读中,他们能找到那种熟悉的,能自己掌控的感觉。
另外孩子还能在每次重复阅读中获取新的信息,不断地完善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想象,直到有一天熟悉得够了。
第三个误区是用故事APP或者故事机来代替亲子共读。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1-3个故事机,或者熟悉的故事app。
他们能暂时地帮我们安抚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
可在亲子阅读的路上,不能用这个电子保姆来代替父母。
但是你发现没有,再好的故事主播,也看不到孩子的表情和眼睛。
故事也都是口水话的情节,朗读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感情。
如果太忙,可以让孩子偶尔听听有声书,有时间的话还是多给孩子读。
我想对所有孩子还没有入小学的爸妈说:“请在孩子上小学前,帮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因为到了小学,给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真的不如小学前多。
铺天盖地的作业、还有各种兴趣班会把孩子的时间塞满。
并且能让阅读跟着识字量、语文能力的提升不断地前行。
而且,到了这个阶段,老师也许会说培养孩子的阅读吧。
但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所有的老师,还是更重视孩子的课业成绩。
假如你错过了学龄前、又错过了小学,那中学更难抓住。
(本文为鱼爸原创, 图来源网络,公众号转载可联系授权,欢迎个人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新书
《真希望我爸爸读过这本书》
热售中,点击下方小程序可参团购买,谢谢支持,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