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叔讲故事
凯叔讲故事,睡前故事,哄睡神器,著名主持人、两个女儿的爸爸光头王凯给孩子讲故事。凯叔讲故事官方唯一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开春,Burberry格子奢花第一名 ·  昨天  
植物星球  ·  立春,樱花初开,狼尾蕨绿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叔讲故事

经常出去“浪”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这有多厉害?(附0-18岁寒假出游建议)

凯叔讲故事  · 公众号  ·  · 2025-01-08 12:00

正文

凯叔0-12岁故事机
直播间福利多多

点击按钮「预约」直播吧👇

写在前面

从大脑发育角度来看,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孩子是否记得看过的风景,而在于激活、塑造大脑。 愿每个孩子都能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寒假。 本文授权转载自: 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寒假到了,家长们都开始紧锣密鼓地给孩子安排起出游计划来。


不少妈妈已经早早做好了出行计划,打算假期带孩子出去玩玩。


但还有一部分妈妈,打算把孩子关在家里,一门心思好好学习。


邻居女儿的同学,蓓蓓的妈妈,就属于后者。


这个寒假,她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还有英语、语文等线上课。


除此之外,她还给蓓蓓额外安排了一大堆作业,古诗文、字词书写、阅读理解、作文练笔、数学提高......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


美其名曰,这个寒假必须要让蓓蓓弯道超车。


看着才上小学三年级的蓓蓓脸上的憔悴,我止不住地担忧。


李玫瑾教授曾建议: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寒假带孩子出去“浪一浪”,才是最好的教育。



01

从小出去“浪”的孩子

大脑会发生神奇变化



很多父母都觉得带孩子出去玩,是一种浪费。


不仅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还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尤其出个远门的话,要提前准备很多东西,还要面临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


但其实,从小带孩子出去“浪”,确实别有一番意义。


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胎所生的小白鼠平均分为三组,一组在纯铁笼环境中生活,一组在相对贫乏的环境中给予少量外界刺激,最后一组生活在光线充足、外界刺激多元的环境中。



几个月后,实验结果表明: 在丰富感官刺激环境中生活的老鼠,明显更加机灵好动,反应敏捷。


同时,在对不同组老鼠的解剖之后发现:


在多重感官刺激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大脑皮层更重且更厚;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酶也更具活性。


而乙酰胆碱酶,是激发神经冲动传递的重要物质,活性越高,个体的记忆力、学习能力也越强。


有育儿专家也曾指出:


经常带孩子出门接触外界事物,会让孩子的大脑发育得到较大的发展,从而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等,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其实不管父母带孩子去什么地方,都是一个崭新的环境。


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花鸟鱼虫之奇。


大脑会把这些从外界传来的感官信号一一赋予意义,比如 给海水赋予咸味,天空赋予色彩,花朵赋予香气。


所以,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孩子是否记得他看过的风景,而是在于激活、塑造大脑。


这也是为什么说,现在很多学霸都是玩出来的。 那些从小就经常出去玩的孩子,头脑转得更快,人也更聪明。




02

“宅在家”和“出去浪”的孩子

长大后性格差距大




其实,“宅在家”和“出去浪”没有绝对的对错,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差异和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性格。


还记得《小舍得》中的“好孩子”米桃吗?


一向优秀懂事的她,在长期的压力和隐忍下,患上了抑郁症,最后退学回家。


但其实,米桃的崩溃早有预兆。


米桃的性格自卑、内向、不爱说话。


连她的妈妈说:“女儿,太内向了不好。你看欢欢多好,每天大大方方的,你再看看你,恨不得每天贴着墙根走。”


是啊,她从小就被限制在小小的家中,每天的生活只有学习,几乎没看过“外面的世界”。


连想去游乐场的愿望,都没被满足过。


相比较之下,欢欢的父母从小经常带欢欢去各种有趣的地方玩。


剧中有个细节: 欢欢向米桃介绍自己满墙摆放的娃娃,每一个娃娃都代表着欢欢去过的某个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和娃娃,都是米桃从来没有听过的。


怪不得欢欢的性格,阳光乐观,即便自己成绩考得不好,也不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相对来说,经常出去浪的孩子性格会更加自信、开朗、外向。


记得去年带女儿参加过一个户外活动,对一个7、8岁的男孩印象特别深刻。


别的孩子还扭扭捏捏抓着大人的手,他已经和许多大人和小孩打成一片了。


爬山徒步的过程中,大家差点迷路,他第一个站出来,冷静地分析情况,又和几个过路人打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最后在山顶扎帐篷时也没有求助父母,而是带领着小伙伴们一起,齐心协力第一个完成了任务。


回去的路上,我和这个小男孩的父母聊天,才得知这对父母常常带孩子去祖国各地旅行,翻过皑皑的雪山,也穿过苍茫的草原。


而且,每次出行他们都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做计划,和各种人打交道,独立解决问题。


怪不得男孩如此开朗、独立,遇事沉着冷静。


经常出去浪的孩子,见过不同的人,看过不同的风景,视野会更开阔,与人交际的能力也会更强,整个人也会更外向。



03





很多父母觉得,带孩子出去浪既要有时间,还要有金钱,自己没那么高的预算。


其实,只要有心,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花鸟鱼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寒假到了,我建议父母可以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作出行计划。


·0-6岁


推荐:公园、沙滩、动物园、爬山等


人类的大脑在 3 岁的时候就发育完了 80%, 6 岁就达到了 90%。


由此可见,6岁之前,大脑的可塑性是最强的,所以带孩子出去“浪”要趁早。


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会带她去附近的公园玩。 会带孩子一起观察飞鸟鱼虫、花草树木,用带有识物功能的APP扫一扫,就能看到植物或者昆虫的简介。


我们会搭起帐篷,铺上个垫子、放几个面包、几瓶水、一些水果,带孩子享受野餐的乐趣。


公园里还可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在一起打打闹闹,经常玩得忘记了时间。


有位家长曾这样说:


“当他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渴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我不会只为满足自己,痴迷于带着他长途劳顿。”


孩子还小时,不需要带他去太远的地方。


对于小朋友来说,纽约的中央公园和社区小公园没有区别,趴在欧洲的马路牙子上数蚂蚁和家门口的蚂蚁一样有趣。


父母重要的是让孩子走出去,去探索真实的世界,培养孩子用眼去看和用心感受的能力。



·6-12岁


推荐:大森林、户外活动、短途旅行、博物馆、科技馆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可以带他去远一点的地方游玩了。


“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曾自曝:


她从小就带女儿去大自然,让女儿在林间观察花草树木,看蚂蚱打架、昆虫交尾。


带女儿去登高爬山,让女儿感受历尽千辛万苦登顶后,那种满目辽阔的震撼和喜悦。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等地方参观。


一位广州妈妈分享了自己的周末“溜娃”经验:


5年以来,她带着孩子打卡了大大小小的儿童公园,有可以撒欢戏水的,可以参加亲子活动的,还有的可以体验插秧割稻的;


还有各种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参加各种知识讲座、志愿者活动;


户外的话,最近的就是看小区的花草昆虫,远一点就去郊区爬山、骑行,在山中戏水……


她家孩子现在11岁,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写作很流畅,对历史和科学很感兴趣。


平常父母带孩子去的每一个景点,一定要是孩子本身感兴趣,且有意义的。


比如带孩子到了博物馆,不要只顾着走马观花地拍照。


而是要带着孩子听讲解、了解其中的知识文化,知晓其中的奥秘,让孩子有所收获。



·12-18岁


推荐:远途旅行、自驾游、大学校园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就可以规划一些远途旅行了。


来自福建的洪舒靖就曾在某个假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让儿子亮亮带着自己去旅行,钱包由儿子掌握,路线由儿子规划,吃住行全由儿子来定主意,自己则负责骑摩托带着他完成旅行。


每天晚上,亮亮都坚持写作业、整理自己的行李、录视频日记,以及根据地图计划第二天的旅行目的地。


在旅行的路上,他们去过三清山、孔庙、北京故宫、长城、乔家大院、平遥古镇、黄河壶口瀑布、兵马俑博物馆……


一路上,亮亮开阔了视野,也完成了自我成长。


另一方面,到了这个阶段,父母也可以通过旅游为孩子提供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的动力。


像是北大、清华等名校,或是孩子心目中的梦想大学,都是不错的旅游胜地。



图源:北大官网





图源:清华官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