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四分之一,公众号重新开始更新也开始过去了一个月。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和大家汇报这一年的进展。草草写下几笔,与大家分享一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记录。
故事从去年5月说起,新项目“超级体验官”百万级投资的一期款项到账,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一家被很多人看好的创业公司,我们创下了一周收到800封简历的记录,也用低于同行90%的成本获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但是,同样居高不下的则是巨大的开支——我们曾遭遇羊毛党偷袭,一天内被领走2.7万个红包。
这样的结果让我意识到,用自媒体做用户体验+应用分发的思路的确很新,但是既缺乏刚需,又没有壁垒,其实是一个伪需求。在亏损面前,我选择放弃了还没有入账的投资款,搁置了项目的运转。至于主动选择个人承担全部亏损,将全部投资款归还投资人,这是后话。
总结了自己的两次失败,我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些更接地气的事情。我意识到,自己在营销方面天分尚可,每次的冷启动都能快速推进,但是后端的产品和技术完全跟不上。恰好当时有几家企业在思考市场策略转型,邀我出谋划策。本着扬长避短的思维,我决定开始尝试新媒体营销,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通观2016这一年,自己做的事情很杂。一方面,在众多前辈的提携下,营销方面的合作企业越来越多,一人之力已经很难应付;另一方面,由于金钱抑或好奇心的驱使,我也开始尝试一些更多的领域,包括FA、投资、信息安全、赛事运维等。还有两个颇值得一提的事情,一个是我加入了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并成为了北大校友会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另一个是我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职业经理人交流大会上,荣获了“亚太十大杰出青年领袖”的称号。
与成绩如影随形的是与日俱增的压力,我意识到聚焦才能做好一件事情。所以,我决定逐渐退出除了营销公关和金融投资之外的所有领域,尤其专注前者。半年时间,我们试水了微信,微博,快手等十余个新媒体平台,服务了数十家客户,尤其是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平均每不足70家里就有一家曾直接或间接接受过我们的服务。
去年,我有两个朋友都曾经想和我合出一本营销方面的书,虽然最终没有出成,但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开始在脑海中沉淀。在我看来,90后,95后乃至00后必将成为市场上的主力消费者,此之谓“新人群”;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更多传统的购买场景将会被取代,此之谓“新场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一些新的需求将会被挖掘出来,此之谓“新消费”。
而针对“新人群、新场景、新消费”,越来越多的营销将会面临新的变革。且不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轰炸将不再立竿见影,即便是最近两年流行的“社会化营销”也在面临重构,以“双微”头部大号为代表的投放策略可以在短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目标人群的精准度却并不尽善尽美。所谓的4A已死并不是危言耸听,未来,广告也好,公关也好,营销也好,都会被浓缩成“传播”二字。
与此同时,针对分众人群,发力内容输出的“非标准化传播”将成为势在必行——这种方式并不会局限于某个社交平台或者某个类型的客户,而是会跟随中国几十万亿消费升级的红利一起成长。
在好朋友、口袋兼职CEO张议云的介绍下,我结识了有米科技的李总、谢总、刘总等几位高层。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作为工信部授牌的中国互联网百强、移动营销产业的龙头企业,广州互联网创业圈的排头兵,有米科技同样有着深耕社会化营销的实力与愿景,其旗下的米汇社媒更是已经成为国内前三名的社会化营销平台。
经过考虑,我决定成立新的公司,同时接受有米科技(股票代码:834156)与米汇社媒的战略投资,成为其旗下新媒体矩阵的一员。本轮投资的金额不便透露——可以透露的是,我自己套现了部分而且买了套房。当然,对于一家处于盈亏平衡状态的公司而言,钱可能没那么关键,所以我们的股东也将会带给我们资源与经验上的全方位帮助,这些对于我们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
前几天也有幸参加了有米科技的年会,董事长陈第先生提出了“回归,再出发”的口号。从2010-2016,从年营收40万到10亿元,有米科技只用了短短了6年,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样,对于我个人而言,接受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这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感谢各位朋友们的一路支持,2017,回归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