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四大名著其实就是人一生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生存、事业、家庭和精神。这也是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人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
梁山好汉分了三个阶层: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富贵阶层。
梁山大部分人都处于社会最底层,像李逵这些人都是无产者游民;也有解宝、解珍等猎户;像开饭馆的“菜园子”张清、孙二娘夫妻,就是农民代表。
这些人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各种行业,他们上梁山,就是为了生存。
中产阶层代表是晁盖、宋江等人,晁盖是当地的地主兼村委会会长(保正),而宋江则是一个县的“秘书长”(押司)。这些人本衣食无忧,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多金银,最后上了梁山。
而富贵阶层则有大地主卢俊义、柴进,也有朝廷命官呼延灼、徐宁等,他们本是社会上层,最后也都被迫落草。
无论哪个阶层,首先都要面对生存的问题。如何生存?那就是追求金银,梁山好汉都有“重金钱”的价值观。
《水浒传》全书始终围绕“生存”二字而展开,好汉们要为“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的生活而奋斗。
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是什么?无论家庭出身怎么样,想要立足社会,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的问题。
在进入公司和体制前,年少的人所表现出的气质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朝气,和不受束缚的个性。
中年人读《水浒》,总容易回忆起少年时代,不怕天不怕地,敢于进取的生活状态。
生活最基础部分的可以概况成最简单的两个字:生存!
青年人进入了职场,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就会面对事业发展的问题。
人,简单;事,简单;人事,却不简单。如何在复杂的竞争中存活下去,这就需要理念和谋略。《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智慧无处不在。
有的年轻人把《三国演义》看成“权谋学”,但是作为经典,它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义”,而不是“权”。
《三国演义》所标榜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就是中国人信仰的“仁”和“义”。
刘备与曹操是本书很重要的两个人物,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仁义”,而曹操喜欢弄“权”,奸诈善于权谋。作者在探讨人如何实现理想时,也表明了他鲜明的态度——褒刘贬曹。
权谋是可以有的,但一个人在职场上的立足之本,更重要的应该是“义”。
有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暂时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却无法善终,所以曹操最后头疼而亡,落得一世骂名。
作者为了塑造刘备的“仁”,诸葛亮、关羽的“忠义”,是煞费苦心的。这也告诉人们,凡建功立业者,最后往往都是讲“义”之人。
在现实职场中,我们总喜欢那些对事业有责任心,对同事讲情义的员工;那种见利忘义,玩各种手段的人,最后都会被人厌烦唾弃。
人生的成功,不只在于事业的成就,还在于是否合乎社会的正义。细品《三国》,我们可以领悟到如何处理好“权谋”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虽然各界对《红楼梦》的解读很多,但贯穿这本书的一条暗线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
家庭是人类的感情归宿。一个成年人,事业已经有所建树,如何经营好家庭,就是他的首要任务。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是小说的主线,但这是建立在贾家大家族的基础上的。
尽管他们的爱情纯洁感人,可最后因家族联姻的需要,贾母和王熙凤只能让宝玉娶了宝钗。
对于人们来说,如何经营家庭才是最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幸福,更关系亲人的命运。
贾宝玉一开始是一个锦衣玉食只会谈情说爱的公子哥儿,最后却要肩负起贾家的重担,这是一个人经历的必然过程。
一个人的成功,最后都归于其对家庭的价值上,我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奋斗就是为了家庭。
《红楼梦》就是通过描述贾家这个大家庭的荣衰,向我们展示了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怎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即便今天,我们也看重家庭的关系,还注重家族之间的往来。我们在追求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时候,往往是借助于家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