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技新知
洞察技术变化背后的产业变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寺庙祈福、吃汤圆...新加坡的元宵节仪式感满满 ·  20 小时前  
生态梦网  ·  网友为滨海这个区域的发展操碎了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科技新知

宁王入“港”出海

科技新知  · 公众号  ·  · 2025-02-10 18:09

正文


在这场尚处于“投入期”的出海硬仗中,宁德时代全力以赴,以期在未来继续称霸。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茯神 编辑丨蕨影

港交所,正成为中企出海潮中必须拿下的桥头堡。

继去年顺丰、美的等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先后赴港二次上市,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哥——宁德时代,开年就做好了丢出王炸的准备。

最近,据知情人士透露,宁德时代正在考虑在本月或3月初提交其香港上市的申请。早在去年底,宁德时代就发布过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待到宁德时代成功登陆港股,四年来的最大IPO之位或将易主。有外媒报道,摩根士丹利预计宁德时代的募资规模将达68亿至77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的IPO募资纪录由快手达成,当时共筹集了62亿美元。

事实上,2023年底,宁德时代就宣布过要在香港建立国际总部,并投资超12亿港元在香港科学园设立了国际研发中心。后续的赴港二次上市理应是水到渠成。不过,从正式发布公告到提交申请仅一个月左右,节奏之快仍超出外界的预期。

稍显急迫,可能与宁德时代2024年的财务表现有关。虽然常年第一市场份额的行业地位,带来了强势的议价权、保证着利润能力,但是整体营收却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而“宁王”的称号在国内市场无可争议,不过出海之路也并非顺畅,尤其是在北美地区多次受到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好不容易在除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赶超上一代的王者——LG,宁德时代尚未站稳脚跟。

董事长曾毓群对于出海的重视,不可谓不强。公司内部员工的电脑桌面,有一段时期还被统一的标语霸屏:“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走出去,到海外去。”

如今,拿下全球第四大的港交所,可否为宁王的出海大船扬起一阵东风?



01

价格战打赢就“跑”



随着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过半,上游的动力电池也迎来了避之不及的周期拐点。

曾毓群曾预测,到2030年时,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达到4800GWh,若1GWh的电池价值10亿元,那么届时动力电池市场将是一块价值近5万亿的蛋糕。

不过,在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发出电池产能过剩的预警。他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届时电池出货量可达1200GWh,产能将大幅过剩。

下游汽车品牌们的价格战,与上游的电池厂商们共此凉热。

自2022 年11月,碳酸锂价格冲高到接近60 万元/吨的历史高位后,便开始直线下跌,到2024年6月已徘徊在9万元/吨左右。

原材料供给侧的大跳水,进一步打开了电池价格战的空间。随后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曾毓群试图发声:“一次性的价格竞争可能以牺牲安全性与盈利为代价。”然而,停不下的价格战,反倒是业内产能规划最大、规模效益最高的宁德时代,筑起低价竞争壁垒的绝佳环境。

去年6月,工信部颁布了新一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其中规定企业新建产能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本是规范行业降低过剩风险的新规,再次成为针对行业龙头的利好。部分竞争力不足的二线电池厂被迫加速出清,空出的市场份额又被大鱼吃下。

图片 图源/ 广州期货交易所

不确定的是,以前的“蜜糖”很有可能会变成未来的“砒霜”。制造行业通常会在技术迭代和成本竞争的两个红利期之间,周而复始地螺旋式上升。

锂电行业崛起于消费电子时代,比宁德时代创立还要早的比亚迪,就以给手机厂商生产充电电池起家。到了动力电池时代,后者调整重心切入下游的汽车整车赛道,宁德时代则抓住了机遇,依赖高端的三元锂技术路线反超称王。

如今,整个行业俨然来到了第二个成本竞争周期。一旦下一轮的技术迭代话语权花落别家,宁德时代手握的庞大产能,朝夕之间就可能沦为包袱和累赘。

更何况国内市场逐渐逼近天花板,为了更从容地面对周期轮转,押注下一代各种技术路线的同时,出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也成了为数不多的筹码。

因此,即使是坐拥万亿市值和千亿现金,早年在A股上市的宁德时代也需要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身份。与此前被传选择瑞士作为二次上市不同,两度上榜福布斯香港首富的曾毓群,香港最终成为他的“应许之地”。



02

出海硬仗必须赢



一座电池工厂从建成到投产,在中国最快只需要一年半到两年,但放在海外则要至少三四年起步。

纵然国内外基础建设层面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但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仍吸引着众多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出海淘金。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4上半年动力电池出口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孚能科技。需要注意的是,统计中的出口方式,大多是把国内生产的电池产品卖到海外,而非在国外进行本土化的产销一体。

出于保护本土供应链的目的,进口国近年普遍开始收紧窗口,更青睐于电池厂商本地投资建厂的合作模式。

2024年5月,曾毓群亲自发出宁德时代总裁办1号文件,再次进行出海动员。文中定调称,国内市场越来越卷,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去年追平了LG,仍有较多空间;2024 年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但新能源大势是国际共识,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机会。

不过,天不遂人愿。据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1月-10月,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占率提升了0.9%,但排除中国市场的份额后,在海外市场反而下降了1.2%,增长率仅7.8%。被反超的LG以0.5%的市占率差距,紧紧地咬住了刚在海外登基的宁王。


更值得领先者担忧的是,国内的比亚迪、中创新航,以及马斯克的特斯拉,这些新老对手都在高速超车,来势汹汹。其中,中创新航的增速高达宁德时代的4倍,特斯拉也首次挤入了前十。

甩不开LG的关键,恰是宁德时代在美国的遇阻。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绿色能源市场的主要阵地,欧洲和北美市场二者贡献的份额不相上下。

早在2022 年初,宁德时代就计划在美国建厂,且为了适应美国本土法案,特意设计出独有的技术授权模式,但仍受到国会议员各类提案的阻挠;去年底还突然被美国国防部列入“实体清单”,再度为北美市场的开拓蒙尘。

有2023年的数据显示,LG 、松下、SK 等日韩公司仍占据着北美动力电池 80% 的市场,宁德时代尚未分到太多订单仅排名第七。

虽然曾毓群公开表示不会放弃北美市场,但欧洲方向上宁德时代显然更容易突破。从最早于2018年披露的德国工厂,到近期与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集团在西班牙的合作,宁德时代投入不菲的同时也承担着踩坑的阵痛。

与纪录片《美国工厂》中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投产遭遇的困境一样,曾毓群也在内部批评过德国工厂项目投产逾期、成本高昂,至今仍走在通往盈亏平衡的路上。

出海这场还处于“赔本”阶段的硬仗,宁德时代们必须咬牙打出一个未来才行。



03

赌局升级迎周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