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CNS 2024 第四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深度聚焦论坛
将于2024年8月29日-30日盛大召开!
ICNS 2024旨在深化基础研究,
提升药物开发成功率,突破技术瓶颈,并探索新疗法
的前沿进展。逾
80位CNS领域专家与2000余位业内精英
将齐聚一堂,共话新药研发之路,携手推动国内CNS产业蓬勃发展!
大会名称:
ICNS 2024 第四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深度聚焦论坛
大会时间:
2024年8月29-30日
大会地点:
南京
上半年,医药行业出了不少新概念,包括“脑机接口”、“AI医疗”、“干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
而
搭载上合成生物快车的
川宁生物,业
绩也开始持续走强
。
近日,川宁生物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告显示,2024年1~6月,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为7.3亿元~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76%~97%
。
2024上半年业绩预告
这是它布局合成生物4年后持续狂飙的业绩表现。数家证券机构预测,
川宁生物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超12亿~17亿元,营收将超50亿元。
川宁生物解释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公司主要产品量价齐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公司工艺技术不断提升,产量增加,同时通过节能降耗,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本期净利润同比上升。
2010年,“输液大王”
科伦药业
在新疆伊犁投资设立了子公司川宁生物。
作为科伦大输液、原料药和制剂“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川宁生物落址在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新疆伊犁河谷,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最初定位为抗生素中间体供应商。
细数成立以来这十四年间,川宁生物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
先是出师不利,成立后仅两年便遭遇了史上最严格的“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生素医内市场结束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市场逐年萎缩。
外患之下,内忧不断。川宁生物项目的实际建设难度远超预期,原计划于2012年底前完工的第一阶段,直到2014年中才正式投入生产。
同时抗生素生产需要对生物进行发酵、提取、酶解、控制,尾气处理及菌渣无害化成为环保难题。
企业长年因相关问题被当地居民投诉并被监管多次限令停产、整改,仅为解决环保问题,前后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
大量计划外的亏损,让川宁生物原计划中39.92亿元的总投资额飙升至
80亿元
。
从2017年投产到上市前,川宁生物的净利润在-2.43亿元与3.92亿元之间波动,以当时的盈利增长情况看,收回成本遥遥无期。
在巅峰期的2019年,川宁生物身上债务高达
54.52亿元
,让科伦董事长刘革新一度昼夜头痛,靠安眠药入睡。
抗生素市场的萎靡与建设成本的骤增,让川宁生物一度成为科伦药业年报中最大的“拖油瓶”。
最终,这个“包袱”被甩给了二级市场。
2021年8月,川宁生物IPO正式获受理,招股书显示当时的川宁生物已有37亿债务压身,母公司也毫不掩饰川宁生物的上市目的。
6亿的募资中有4亿用来还债,直言需缓解资金压力,一时间质疑声不绝于耳。
好在川宁生物拿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将还清债务后剩下的2 亿元,全部投入到合成生物学上。
根据川宁生物招股书披露,预计募资的 6 亿元中,将会有 4 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其余剩下的 2 亿元则将用于
上海研究院
建设项目。
该研究院研发方向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合成生物学新增量产品,包括保健品原料、高端化妆品原料、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及医药中间体等;
其二是对公司现有的传统产品进行合成生物学赋能,进一步降本增效,巩固公司全球抗生素中间体头部供应商的地位。
十余年艰辛终得见曙光,2022年川宁生物实现营收38.21亿元,同比增长 18.21%;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
269.58%
。
如果说2022年的增长不足以打消市场对川宁生物过去漫长曲折道路的质疑,那2023年度业绩就是促成二级市场追捧的又一剂强心剂。
川宁生物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中显示,营收48.23亿元,同比增长26.24%;净利润再次翻倍,同比增长
128.56%
,达到了突破历史最高点的9.41亿元。
2024年第一季度,其营收为15.23亿元,净利润为3.53亿元。换算而言,
2024年Q2,其净利润为3.77亿~4.17亿元
,增长86.76%~97.00%,同期增速高于同类型的蔚蓝生物、华恒生物等。
基于上述表现,
多家证券机构预测其2024年净利润增速为17.06%~32.29%
。
此外,根据业绩公告,川宁生物营收和净利逐季上涨,净利增速每季度保持在15%以上,按照15%最低增速预测,川宁生物2024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净利分别将为4.05亿元、4.66亿元和5.36亿元,全年净利润将达17.61亿元。
熬死了其他竞争对手,川宁生物终于等到了抗生素市场触底反弹需求恢复的一天。
凭借新疆伊犁地区的地理及资源优势与生物发酵领域的技术积累,川宁生物顺利地将高转化率的生物发酵及提取技术率先应用在抗生素中间体的产业化生产上。
至此,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成本、生产控制方面跃居头位。
硫氰酸红霉素、青霉素中间体、头孢中间体三大主业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上涨,并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企业净利润屡创历史最好水平。
与高增业务相背的,是业内对其作为合成生物概念股的质疑。
在2023年报中川宁生物92.2%的收入来自医药中间体业务,合成生物学产品占比仍不到10%。
根据川宁生物2023年年报,其大部分收入来自抗生素系列产品,如2023年度,其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和青霉素类中间体收入贡献分别为34.32%、21.32%和42.84%。
反之,合成生物贡献占比较少。
但从川宁生物4月24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来看,川宁生物认为2024年其合成生物学生产基地会有一个产能爬坡期,“
将积极开拓合成生物学产品市场、不断加大合成生物学产品的收入占比”为川宁生物的规划之一
。
含川宁生物在内,目前中国合成生物学尚处于早期阶段,大部分创业型公司还没进入到产品落地的阶段, 主要是小规模的开发与应用,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就类别来看,我国合成生物学公司主要分为平台型公司与产品型两类。其中平台型公司需要掌握细胞构建与改造的核心技术,早期为客户提供CRO等服务,在业务规模变大、融到一定资金时,会转变为建厂,由自己生产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