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国银行保险报》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唯一工作日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研大匠  ·  “诺奖风向标”2025斯隆奖公布:28位华人 ... ·  3 天前  
科研大匠  ·  375人!教育部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银行保险报

不断提升反保险欺诈数智化水平——专访中国银保信党委委员、副总裁单鹏

中国银行保险报  · 公众号  ·  · 2024-12-06 20:49

正文

编者按


2024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要求中国银保信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指导下,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集中管理优势,探索建立多险种的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反欺诈情报中心等基础设施……


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保信”)都做了哪些工作?《中国银行保险报》对中国银保信党委委员、副总裁单鹏做了专访。


近年来,保险欺诈犯罪手法呈现出跨地区、跨机构、团伙化、职业化等特征,亟须以更高效的作业模式和更细化的举措,向保险欺诈重拳出击。在此背景下,中国银保信党委委员、副总裁单鹏就反保险欺诈数智化、信息化相关工作进展接受了《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


单鹏表示,中国银保信作为全国银行业保险业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单位,自成立以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下,始终坚守初心,服务行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银保信党委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决策部署,聚焦保险大数据反欺诈主题,建立完善“党委书记抓战略决策,分管领导抓条线业务,专职部门抓服务落地,内外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特别是依托反欺诈情报中心及反欺诈系统两个基础设施,支持行业成功打击了大量车险、意外险、健康险及雇主责任险等各类保险欺诈案件,助力保险业反欺诈工作形成了数智化、体系化作战能力。


打造行业反欺诈数智化作战平台


《中国银行保险报》: 《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提出,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集中管理优势,探索建立多险种的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反欺诈情报中心等基础设施。请问行业反欺诈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进展?


单鹏: 2021年,随着监管部门对保险业反欺诈工作向数智化发展思路的成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指导中国银保信筹建行业级反保险欺诈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情报中心”)。经过3年的持续建设,情报中心具备了支持全国反保险欺诈数智化工作模式的基本条件。


数据方面,情报中心打通了反欺诈场景间的数据壁垒,整合了跨公司、跨险种反欺诈数据,充分利用公安、司法、税务、交通等相关数据,形成了通过多维数据串并案的数据基础,建立了涵盖数据同步、应用处理及数据质量治理等多方面的数据处理机制。


技术方面,情报中心引进了关联网络、图数据库、机器学习、异常检测、语义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社交网络分析、影像识别等技术,持续打造了关联图谱、印章核验、导侦工具等一系列反欺诈智能化分析工具,并通过系统打通了保险机构、各地区保险行业协会与情报中心的“线索报送—集中研判—落地处置”等线上化作业流程。


人才方面,情报中心协调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行业反欺诈专家、经济犯罪调查专家等多领域人员,组成分工有序的协作团队。工作形式上,情报中心采取行业协作模式,邀请行业及公安部门专家进驻,针对新型、典型欺诈手法开展研判,在串并打击单个欺诈案件的同时,形成了大量反欺诈新场景模型与应用,已累计研发涉及高端车全损、车衣欺诈、跨险种人伤、人力资源公司雇主责任险欺诈等场景模型百余项。


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情报中心支持行业对欺诈案件线索开展筛查,辅助公安机关开展欺诈案件打击;另一方面,情报中心还将工作中积累的反欺诈经验转化为欺诈风险预警服务,截至目前已孵化10余个智能化欺诈风险预警产品,面向100余家保险机构提供线上化服务。


助力行业提升反欺诈信息化水平


《中国银行保险报》: 目前有哪些欺诈风险信息可以在行业内实时共享?


单鹏: 2023年10月,随着全国反保险欺诈系统意外险风险名单共享功能上线,保险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再次新增一项反欺诈工作利器,同时也代表着这个已投入运营9年之久的行业反欺诈系统的服务场景进一步延伸至意外险领域,成为全险种覆盖的反欺诈系统工具。


建立伊始,全国反保险欺诈信息系统以识别欺诈犯罪为目标,重点解决车险领域欺诈频发问题,尤其是针对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利用既有车伤编造虚假事故、夸大事故损失等欺诈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一线理赔人员提供了赔案相关风险对象的信息,辅助理赔人员厘清赔案调查方向,提高了理赔人员查勘效率与风险辨识能力。经多次优化升级,目前该系统已涵盖了车险、农险、意外险等多个险种领域,实现了欺诈风险信息在行业内实时共享功能。该系统已成为行业反欺诈一线工作人员的必备工具。以车险自主查询功能为例,部分保险公司明确要求理赔金额超过设定额度以上的案件,必须提供全国反欺诈系统查询结果,以确保高风险案件通过了同业数据的风险排查。


目前,反欺诈系统基础功能向保险机构免费开放,月均查询量1000余万次,保守估算行业通过使用该系统年均减少的欺诈损失在2亿元左右。


提高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运行质效


《中国银行保险报》: 在您看来,如何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运行质效?


单鹏: 长期以来,受条件制约,反保险欺诈工作以各保险机构各险种的理赔团队独立调查为主要作业模式,反保险欺诈多方协作链条缺乏有效协同联动。同时,跨机构跨险种跨地域间的信息壁垒,导致具有金额分散、对象流动等特征的欺诈案件难以串并和还原,保险欺诈打击难度大。


随着监管部门重视和推进大数据在反欺诈工作中的应用,中国银保信依托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定位,通过情报中心推动反欺诈数据要素行业性整合,以“专家智慧+智能算法”推动信息智能化应用,以线上化作业平台推动风险信息安全高效共享,促进了包括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公安部门、行业协会等各协作主体的高效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成为赋能全国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


2021年起,中国银保信基于反欺诈数智化进程的推进,在部分区域开展了数智化赋能反欺诈工作体系的探索。包括公安机关、保险行业协会及中国银保信等多方主体形成的“大数据反保险欺诈多方联动合作机制”逐步成熟。该机制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为工作落地指导单位;以情报中心为技术底座和线索筛查中枢,全面还原案情全貌与犯罪团伙关联网络;以地方保险行业协会作为各受害保险机构联合案情研判处置协作中心,明确了应对行业重案、要案的牵头单位;以各级公安机关作为案件处置落地的关键单位,打通了欺诈案件处置的“最后一公里”。多方联动合作机制通过数智化手段促进行业反欺诈信息整合、加工和应用,建立了反欺诈作业链条中各关键主体间信息、情报共享的安全通道,明确了各方工作流程和协同机制,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了体系化作战模式。


几年来,这种工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截至目前,北京、天津、上海、云南、新疆、青岛、广西、湖南等均已建立形成了相关机制,明确了各方主体在保险欺诈线索的收集、移送,重大案件和风险通报场景的工作职责,在数据交流共享、联合培训宣传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成效。


智能服务推动反欺诈新突破


《中国银行保险报》: 在反欺诈智能服务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单鹏: 2024年一季度,在情报中心支持下,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牵头组织有关保险公司对接上海黄浦经侦部门,成功破获一起企业、保险代理中介相互勾结,利用雇主责任险实施保险诈骗的团伙犯罪案件,该团伙呈现出典型的多家公司投保雇主、团意险,虚构雇佣关系,多方挂单,先伤后保和虚构理赔事故骗赔的特征。在各方通力配合下,上海黄浦经侦部门于今年3月、4月在上海、江苏、海南等地先后成功捣毁8个保险诈骗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涉案金额近千万元。


案件从发现线索到锁定证据仅用时5天,排查过程中使用的反欺诈智能导侦分析工具,将传统的人工调查、线下走访,同业间难以联动的反欺诈模式进一步升级为实时工具化研判预警、全国范围同业大数据自动关联分析模式。在传统模式中,只能凭借赔案申请人一方的资料判断案件真实性和赔付责任,发现疑点后无法排查线索,各个案件相互分散,难以还原真实情况。随着导侦分析工具的列装应用,实现了保险欺诈风险诊断实时化、网格化、精准化,将个案排查自动关联分析,实现规模化防控,极大地提升了线索识别、查证效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