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莱毅,康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浙江温州人
,毕业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鞋类设计专业,复旦大学在职MBA,曾获“全国用户满意杰出管理者”以及“2009温州经济人物年度新锐奖”。
郑秀康的儿子郑莱毅26岁出任康奈集团副总裁,
2010年12月正式完成接班
,当时正值康奈30周年庆。
父亲郑秀康33岁的时候,还在拜师学做鞋,蜗居在8平米的小屋子里创业,
郑莱毅三十出头就拥有了曾被评为“亚洲500最具价值品牌”的集团企业。
在郑莱毅接班时,
康奈在国内拥有2600多家门店
,而海外市场的门店也达到了100多家。2013年,康奈实现皮鞋内外贸
销售收入19亿元
。
在郑莱毅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郑秀康刚开始学做鞋,后来开了家庭作坊,一路发展壮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日三餐除了早餐,他都在企业里解决,所以他说:
“我是跟这家企业一起长大的。”
小时候,郑莱毅常常去工厂里玩,看到工人的工作热情都很高,他也像个“小鞋匠”一样,拿起锤子,学着师傅锤鞋的样子敲敲打打,像模像样。这些经历,注定了他这一生将和鞋子结下不解之缘。
高中毕业后,郑莱毅前往英国德蒙福特大学,
主修鞋类设计
,这个特色专业在英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涵盖了设计、制作工艺技术、鞋类检测,以及营销推广、信息化技术应用等。
“我很早就感觉到,自己跟鞋是分不开的。”
他说,当年留学英国学习做鞋,算是比较早就接触到这个行业。
与大多数“企二代”不同的是,郑莱毅留学英国目标明确,直指“制鞋”,而很多企二代海外留学就读的往往是金融经济或工商管理。留学期间,除了学习制鞋本身的设计和制作外,他对于制鞋相关领域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思考,真正摸到了制鞋的命门。
如今,回想起来英国的这段留学经历,郑莱毅说,
海外的学习让他打开了眼界,思路更加多元,制鞋是与世界打交道的行业,要看很多东西,才会有灵感。
因此,他接班后每年都会安排设计师和营销人员,赴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接触海外市场前沿动态。
跟大多数“企二代”一样,进入家族企业后,郑莱毅从
车间普通员工
做起,逐一做过制鞋的每道工序。随后,历经营销、开发等部门,担任过公司副总经理,
2010年12月开始担任康奈集团总经理。
这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持重内敛。
郑莱毅不是
“富二代”
,
“我是创二代”
。
创业精神依然是康奈最需要秉承的思想。
对于一般人“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说法,
他坦言“富不富有只是代表过去,而创业精神依然是我最需要秉承的思想,守业不是我要做的事情”。
温州和中国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从父辈身上集成的创业基因也许真的能推动郑莱毅做出不同的事情,实现革命性的创新。
在日常管理中,郑莱毅不愿意员工以对待领导的方式看待自己。有时候,
员工希望他能给予最终意见,他总是建议从客户需求出发。
有一次,在设计脚型扫描仪的操作界面时,前期做了很多方案,员工希望他能定下一个方案,郑莱毅却说,“我不一定比你们专业,你们也不一定专业,你们去搜集顾客的意见,他们的喜好、他们的见解才是我们要去了解的,他们才有决定权!”
担任总经理以来,郑莱毅经常要思考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围绕主业做大、做精、做强。现在,公司已经开展脚型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为客人建立起私人专属的数据档案,通过科学而精细的脚型测量,实现个性化的定制。今后,只要有购买记录,公司就能知道顾客喜欢什么样的鞋子以及价格。
“我们推出品牌时尚化、渠道生活化、零售数据化、制造智能化等四大战略新举措。
未来将通过数字化转型,以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化的方式运营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好地满足新零售趋势下顾客对个性化时尚的需求。”郑莱毅表示,康奈已启动全渠道建设,逐步实现
“商品互通、会员连通、服务共通、利益贯通”的战略布局。
对于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郑莱毅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互联网经济来势汹汹,传统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企业要快速响应、快速决策、快速实施,才能让事业得到发展。
接班至今,郑莱毅已带领企业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不少新突破。